威廉?華茲華斯為世人留下了一份恬靜的智慧,他在詩中寫道:“兒童是人類的父親”,“我希望永遠懷有孩子的赤誠”。這般虔誠的形貌是怎樣的呢?他說:“每當我看見天上的虹彩,我的心就會歡躍激蕩?!?/p>
的確,小孩子總是這樣,他們也總是情愿把看到的、聽到的亦或感觸到的一并貢獻給“歡呼和雀躍”。他們對當下的體驗被某些經(jīng)歷歲月多的人不屑為“一驚一乍”、“大驚小怪”,然而不得不承認,小孩子的這份純真總會贏得羨慕的目光,甚至引來一聲對行將結(jié)束的生命的感嘆。在這個意義上,小孩子往往擁有更多的自由與幸福,而那些“老成”的人,恐怕是再也開啟不了那顆仍在跳動卻已麻木的心了。
由之,倘不在醫(yī)學(xué)的生理意義上,“生與死”、“生——死”,當有著更為深遠的蘊藉。
存在哲學(xué)認為,人生倘若未被賦予意義,即人若喪失了意義感,則必然陷入虛無荒誕的深淵,墮入精神的午夜。這個“虛無”(noting),就是具有隱喻意義的“死”。而另一個具有隱喻意義的“生”,那就是“我正在活著”(“being”)。英語中正在進行時尤為突出了當下生命體驗。當下生命體驗只有獲得意義感,才是“活在當下”。Being human 將個體從集體或族群中抽離。對自我身份(ego-identity)的理性認知,就是個體生命當下意義感。
可想,一個從不關(guān)心自己的人,一個從未有過“我是誰?我怎么找不到自己了?”如此追問的人,與其說完滿的善終,不如說未曾活過。而維特,這個小孩子,這個極度關(guān)注自己的小“天才”,當他遭遇到“自我的出走”時,生命便進入了無數(shù)的“生——死”隱喻中。
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是一個being human的寓言。揭開寓言神秘的面紗,進入隱喻的世界,關(guān)鍵在于破解“天才”之謎。鋼琴少年維特,被他周圍的人(家人、父母的同事、音樂學(xué)院教授、金融培訓(xùn)師)定義為“天才”,因為他擁有與生俱來的美好天賦。那么,何為“天才”呢?
首先來進行詞源學(xué)辨析,以期尋找解謎鑰匙。Talent,指后天模范和得來的天才。Genius,指天生具有最高的創(chuàng)造性,獨特的才能。由之,音樂天才、金融天才的維特的“天才”只能是genius。(雖然他的后天訓(xùn)練會令他更完滿)然而還有一個詞,尤為值得考量。與genius這個拉丁單詞同一個詞根“gen-”(生產(chǎn)、生殖)的詞——genesis,意思為起源、發(fā)生、創(chuàng)世紀。在《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章有這樣的描述:So God created me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created he him。在西語文化中,人是上帝照著自己面貌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gen-”這一詞跟意味著genius的神圣性。Genius還有一個近義詞:gift,意思是禮物、天資、天賦、才能,其莊重、文雅、恩賜的情感色彩在文化演變中已世俗化為歐美國家送給窮人的舊衣物,在售貨、接待時所贈的贈品。至此,即可梳理出:genius乃是一件神圣的gift,是“上帝的恩賜”。將這幾個詞連在一起:God-persongenius-gift,后三者同出于God,也即人與“人的天賦”是渾然一體的(oneness),而非結(jié)合體(combination)。這也意味著當“genius being non-ego”,則人已處于分裂狀態(tài),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那么,一個被割裂的人還是人嗎?
這把鑰匙就是“檢審”(think),檢審被稱作天才的人與他的天賦是一體的還是分裂的,則可以進入“生——死”的維度。
誠然,鋼琴教授的講授是拙劣的(對一個鋼琴天才而言);由于一心想成為飛行員,不堪忍受殷切期望其舉世成名的壓力,終于在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維特一個人,乘著自制的飛機模型從家中樓頂墜地。這是影片最震懾人心的描述。問題在于:維特選擇墜落的“死象”,僅僅由于上述理由么?為何選在風雨交加而非平靜祥和之日?為何選擇“飛下來”,僅僅因為他有一個飛行之夢?——諸多可能性使影片具有隱喻性,即諸選擇極有可能是對某種相同東西的替換。Ronman?Jakobson在其《隱喻與換喻的兩極》一書中指出,隱喻根植與相似性的替換。那么,被替換的是什么呢?用檢審鑰匙,開啟維特生——死之喻。
無疑,維特是個真誠的小孩子,對生命事件葆有對自己誠實的敏感。這一份敏感使他極度關(guān)注自己,關(guān)注自己的天賦,而不同于同樣擁有天才的發(fā)明家父親。父親的天才即將獲得巨大的商業(yè)前景,而維特躲在沒有目光經(jīng)過的慶功會的角落。聽著、看著,意識到自己落入無人懂得欣賞、genius即將遭到肆虐炫耀的魔掌,他企圖拒絕開放自己的領(lǐng)地,卻被高大的父親抱上板凳?!趺崔k?
對自己誠實的小孩子往往比思前想后的成人更具內(nèi)在的堅定性,更易做出決斷。維特用琴聲大大嘲弄了人們的鑒賞力,然后在贊嘆中隱去。Genius南極企鵝般被拋進熱帶展覽館。他受傷了,深切意識到自己與genius的分裂。他找不到自己,無以呵護自己的存在。當他把自己反鎖臥室,象征性的死亡發(fā)生了。
在象征性死亡中,維特經(jīng)歷著死亡之痛。倘若沒有求生意志介入,這象征性死亡將成其避難所,直至死亡降臨。每一次自我與天賦的分裂,猙獰的收割者都會在麥田里舞動鐮刀,直至生命不能承受。與其說小家庭教師自由的歌唱、和爺爺在一起的鄉(xiāng)間生活喚醒了維特,不如說他對自己可貴的警省、分裂的痛感經(jīng)驗激起他對意義的追尋、對oneness的神性信仰。出乎意料的是,維特為了重生,再一次選擇了死亡——雷鳴電掣之夜,從樓上飛下,試圖以重創(chuàng)頭部來破壞天才的大腦,只為再次醒來時可以做一個整全的普通人。這個選擇,是維特意志的抗爭;劃破夜空的閃電,仿佛是靈光的顯現(xiàn)與召喚。(Light,《創(chuàng)世紀》:God divided the light from darkness.)與心愛的飛行器捆綁一起,和夢想一起展翅,帶著微笑,終于在暴風雨中飛翔了。經(jīng)由fight-light-flight,維特再次重生,獲享自由。
既然這一象征性自殺來自強大的意志,他要負起自己的選擇,此乃存在主義精要。小心瞞過醫(yī)學(xué)簡單的智力評測,耐心忍受彈琴的木訥,束縛能力的對弈即輸,他用意志包藏起天賦,將它保護起來,阻止分裂,持有內(nèi)在的整全。由自殺事件突轉(zhuǎn)為象征性自殺,生——死借由隱喻進入日常生命體驗,尋到個體此在。
這終究是個悲涼的故事,或說幾多悲壯。每個人隨時可能與虛無遭遇。維特重獲新生,而有些人卻沒有看透維特行為的教育意義,墮入深淵。維特父母不是善于領(lǐng)悟的好學(xué)生。母親在維特“喪失”天賦后,日漸消沉,嗜酒、酗煙,雖生猶死。父親被辭退,天才在商業(yè)市場運作中一文不值。他不得不逃到鄉(xiāng)下,在父親遞過來的咖啡里尋求安慰。他們未能在維特那里學(xué)到重生的秘笈。
結(jié)局看似完美。維特重新展露鋼琴天賦,成功舉辦獨奏音樂會;母親再獲“天才母親”榮耀;父親欣然接受兒子為他奪回來的公司。令人擔憂者,昔日是否會重來?
生——死隱喻,被看上去的完滿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