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學駟
(作者為權威兵工史專家)
65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浴血奮戰(zhàn)的八年時間里,敵后人民兵工戰(zhàn)士在日軍嚴密封鎖,“圍剿”,物資、生產條件和生活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地為根據地軍民修造兵器彈藥,做出了卓越貢獻。許多人積勞成疾,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今天回眸戰(zhàn)火硝煙的歲月、日本侵略者的罪惡、中華兒女英勇奮戰(zhàn)的壯麗篇章,將更能激勵年輕一代加強現代化建設的意志和勇氣。
新四軍第2師軍工部生產的45毫米平射炮
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革命隊伍迅速擴大。由于戰(zhàn)斗頻繁,急需補充武器彈藥,而國民黨政府答應提供的軍火補給,卻經??郯l(fā)乃至斷絕供應,處境十分困難。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發(fā)出指示,要求各師、旅、團、游擊隊支隊及地方政府都要招募技術工人,開辦修械所和炸彈廠,解決迫切的修械和制造地雷、手榴彈問題。這時,全國人民的抗戰(zhàn)熱情高漲,不愿當亡國奴的產業(yè)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一批批投奔八路軍、新四軍;某些機器設備和軍工原材料還可從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淪陷區(qū)購進。在這些有利條件下,八路軍、新四軍的隨軍修械所在各部隊迅速建立起來。除原紅二方面軍修械所(后改為一二○師修械所),紅二十八軍修械所(后為新四軍第四支隊修械所)等少數原紅軍時期成立的修械所外,1937年10月至1938年初,新建立的隨軍修械所,有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修械所,晉豫邊支隊修械所,騎兵團修械所,高峪修械所,晉察冀軍供給部修械所,晉察冀各軍分區(qū)修械所,一二九師供給部修械股,河北人民自衛(wèi)軍安平、肅寧和深縣修械所,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工人武裝自衛(wèi)旅修械所等。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各抗日游擊支隊,先后在清河、膠東、魯中、魯南、濱海、魯西北、泰西等地區(qū)建立了隨軍修械所。新四軍則在華中地區(qū)建立了軍部修械所及各支隊的修械所等。
這批修械所,大多數規(guī)模小,設備比較簡陋,缺乏兵工專門人才。兵工人員以頑強的革命精神,發(fā)揮聰明才智,使用銼刀、鉗子、榔頭等簡單工具,在鄉(xiāng)村祠堂、民間茅草房、山崖洞穴,或蘆葦叢中、打漁船上,爭分奪秒,搶修槍械和生產彈藥,承擔著抗戰(zhàn)初期各部隊和地方武裝的修械和彈藥補給任務。
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zhàn),到1938年,八路軍完成了在華北的戰(zhàn)略展開,創(chuàng)建了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冀魯邊、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挺進到華中地區(qū)的新四軍,創(chuàng)建了鄂豫邊、皖中、皖東、豫皖蘇、蘇皖邊等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由5萬多人發(fā)展到18萬多人,許多戰(zhàn)士沒有槍和彈藥,少數新建連隊近三分之一的人只能用長矛、大刀和土槍來武裝。大刀進行曲,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部隊的兵器裝備。顯然,不解決軍火供應問題,就無法保證部隊的戰(zhàn)斗力。
新四軍第1師軍工部制造的73毫米迫擊炮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游擊戰(zhàn)爭的軍火接濟是一個極重要問題”,要求“每個游擊戰(zhàn)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zhàn)爭無軍火缺乏之虞”。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關于全中華民族的當前緊急任務》把“提高軍事技術,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準備反攻實力”作為內容之一。各地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因地制宜,積極籌辦兵工廠。這時,由于抗日根據地已初步建立,客觀上為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兵工生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1938年3月,山東人民抗日救國第三軍第三大隊軍械處在黃縣圈楊家村建立兵工廠。同年秋天,八路軍總部將技術工人較多、設備較好的幾個隨軍修械所,集中到山西榆社縣韓莊村組建了制造步槍的總部修械所(兵工廠)等。這批兵工廠有的有幾十臺機器設備,幾百名工人,不僅能修械,還能仿制步槍和機槍。
1939年末,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完全停止了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武器彈藥供應,部隊的軍火補給更加困難。各地兵工廠急部隊所急,克服設備和技術上的困難,利用舊彈殼復裝子彈,送往前線。到1940年,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晉察冀軍區(qū)工業(yè)部等年產復裝子彈均有10萬發(fā)以上,使部隊彈藥奇缺的狀況有所緩解。
隨著兵工事業(yè)的發(fā)展,1938年以后,各根據地先后建立了兵工領導機構,加強了對兵工生產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和管理。中共中央軍委于1938年3月成立軍事工業(yè)局,總參謀長滕代遠兼局長(后由葉季壯、李強接任),直接領導陜甘寧邊區(qū)的兵工生產。他們利用陜甘寧邊區(qū)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有利條件,將中央紅軍兵工廠從延安市柳樹店遷至安塞縣茶坊鎮(zhèn),先后成立了機械廠、槍廠、炮廠和火藥廠等工廠,又將邊區(qū)農具廠擴建為手榴彈廠,形成了比較正規(guī)、相互配套的生產體系。晉察冀軍區(qū)于1939年4月成立軍區(qū)工業(yè)部,按照“集中領導,分散經營,就地取材,小型配套”的原則,把軍區(qū)供給部和各軍分區(qū)的修械所整編為6個制造所。八路軍總部以后勤部第六科為基礎,于1939年6月組建軍工部,劉鵬(后劉鼎)任部長。軍工部將韓莊修械所遷黎城縣黃崖洞成立兵工1所,在平順縣西安里成立兵工2所,在遼縣高峪村成立兵工3所,在昔陽縣里沙窯村成立兵工4所(后遷武安縣梁溝村),這幾個所都生產步槍;在武鄉(xiāng)縣柳溝成立鐵廠,生產手榴彈。晉綏軍區(qū)于1940年5月在陜西省葭縣(今佳縣)悖牛溝成立修械廠,生產步槍、擲彈筒和彈。在華北平原開辟小冀魯豫、魯西、冀南根據地的八路軍、地方組織和游擊隊也建立了兵工領導機構,辦起一批修械所和兵工廠。山東各軍區(qū)都成立了軍工科,負責規(guī)劃本地區(qū)的兵工生產。“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重建時,在蘇北鹽城建立了軍工部,轄有機械、子彈、手榴彈、鑄造、火工品、修械、木工7個工廠,互相協作,配套生產。
各根據地兵工領導機構成立后,除了整編修械所、兵工廠,使其布局合理并按專業(yè)分工設廠外,領導機構本身也得到進一步健全。軍工部一般設政治、工程、器材等職能部門,在每個根據地內部,基本上可以做到統(tǒng)一生產計劃、統(tǒng)一產品規(guī)格、統(tǒng)一檢驗標準,使兵工廠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較大提高。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還進行了企業(yè)化管理的探索,制訂了工務管理辦法,在有條件的崗位實行計件工資試點;從部到廠成立職工會,實施民主管理,工會與行政簽訂集體勞動合同,提高了生產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八路軍開赴前線后,毛澤東致電在前方的周恩來、朱德要千方百計造槍,解決部隊的武器裝備問題。各地兵工領導機構在調整兵工組織的同時,積極組織試制生產步槍。1938年5月,河北人民自衛(wèi)軍修械所首先仿捷克式制造出二七式7.9毫米步槍;同月,山東省黃縣圈楊家兵工廠也試制出7.9毫米步槍,月產50支;1938年,新四軍修械所仿造漢陽式7.9毫米步槍,月產15支;1939年4月,陜甘寧邊區(qū)機器廠試制出“無名式”馬步槍;1939年7月,晉綏軍區(qū)修械廠仿制出7.9毫米步槍和哈其開式輕機槍;1939年12月,八路軍總部軍工部3所設計制造出“五五式”7.9毫米步槍;1940年7月,總部軍工部1所在“五五式”步槍和“無名式”馬步槍的基礎上,制造出一種適應游擊戰(zhàn)爭特點的“八一式”7.9毫米步槍,受到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等領導人的稱贊。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將這種槍的圖紙和生產工藝材料發(fā)給晉東南各廠,組織批量生產,從1940年8月至1941年11月,僅1所就生產了3000多支。
百團大戰(zhàn)暴露出八路軍在山地作戰(zhàn)中沒有曲射武器的弱點。彭德懷要求劉鼎立即組織力量研制適宜山地作戰(zhàn)的曲射武器,并送來1門日本造的擲彈筒作參考。軍工部克服了材料和加工設備方面的困難,組織仿造。他們用鐵路道軌制成50毫米口徑的滑膛擲彈筒,并在擲彈筒彈上加了尾翅,以保證射擊精度。1941年投入生產,陸續(xù)配發(fā)部隊。晉綏軍區(qū)修械廠1941年仿制出日式50毫米擲彈筒,1944年溫承鼎、吳奎龍對日式擲彈筒改進了發(fā)火機構,增加瞄準裝置,提高了射擊精度,軍區(qū)司令員呂正操提議誰發(fā)明就用誰的名字命名,從而在晉綏誕生了“鼎龍式”擲彈筒。
1945年膠東兵工廠生產的82毫米迫擊炮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也是兵工生產最困難的時期。1941年12月中共中央發(fā)出指示,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以克服根據地日益縮小、財政經濟匱乏的嚴重困難。各地兵工部門和廣大兵工人員以頑強的毅力,千方百計共渡難關。首先將規(guī)模較大、過于集中的兵工廠縮小規(guī)模,分散設廠,應對敵人的破壞,保存實力。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將每個兵工所按專業(yè)劃分為幾個小廠,實行部—所—廠三級管理,各自獨立生產。同時成立太行工業(yè)學校培養(yǎng)和儲備干部。新四軍軍部在1941年秋決定撤銷軍工部,將人員、設備就近分配給2師和3師,由各師、旅成立軍工部或軍工科就地組織兵工生產,形成以師兵工廠為骨干、旅(軍分區(qū))和地方政府的兵工廠為補充的生產體系。
中央軍委于1941年4月23日、11月7日連續(xù)發(fā)出指示,指出“在山地抗日根據地上,應設立中等后方……在平原上只能建立很小的、分散的、秘密的后方”,“兵工建設應以彈藥為主,槍械為輔”,“在目前條件下,兵工生產的基本方針應當是修理槍械,翻造子彈,特別是大量生產手榴彈和地雷等,大量發(fā)給軍隊、民兵和居民,以便到處與敵人斗爭,以量勝質”。貫徹中央軍委的指示,陜甘寧邊區(qū)首先停止了步槍生產,主要生產手榴彈、槍彈、炮彈、火炸藥。接著八路軍總部軍工部也中止了步槍生產,改為重點生產擲彈筒及其彈、82毫米迫擊炮彈、步機槍子彈和火炸藥,并將手榴彈的生產擴展到軍分區(qū)或地方工廠。晉察冀軍區(qū)、晉綏軍區(qū)1942年以后中止生產步槍,增設手榴彈廠、炮彈廠和火炸藥廠。新四軍重建后,各師兵工部門主要生產手榴彈、槍榴彈、迫擊炮彈、槍彈。經過上述調整,手榴彈的產量迅速增加,質量也不斷提高。
復裝槍彈的生產成倍增長。陜甘寧邊區(qū)從1940年至1942年復裝槍彈20多萬發(fā);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從1940年的12萬發(fā),發(fā)展到1943年的68萬發(fā);冀魯豫軍區(qū)由1939年的3萬發(fā),至1943年達到17萬發(fā);膠東第一兵工廠最高月產3萬發(fā),新四軍各師最高月產12萬多發(fā)。
由于根據地不能生產灰口鐵,鑄造迫擊炮彈的彈殼只能使用當地生產的白口鐵,這種生鐵又脆又硬,難于切削加工,大大限制了迫擊炮彈的產量。1940年6月,晉察冀軍區(qū)工業(yè)部第6連技工彭長山,用民間傳統(tǒng)燜火方法初步解決了白口鑄鐵炮彈殼的切削加工問題。1941年春,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工程處副處長、留學德國的冶金工程師陸達與技工孫兆喜等把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tǒng)的燜火方法相結合,對迫擊炮彈殼進行韌化處理,使其可以切削加工,從而提高了迫擊炮彈的質量和產量,當年生產了3萬多發(fā),是根據地兵器工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抗日戰(zhàn)爭初期,根據地使用的火藥主要是黑火藥、高級火藥和炸藥,主要靠從敵占區(qū)采購或從繳獲的炮彈、航空炸彈內掏取,不少兵工人員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何從根據地的物質條件出發(fā)研制高級火炸藥,一直是兵工部門為之奮斗的重要目標。制造火炸藥的基本原料是硫酸。而在敵后根據地制造硫酸,既無技術又無設備,十分困難??萍既藛T土法上馬,經過反復實驗,終于取得成功。1940年3月,晉察冀根據地的燕京大學研究生張方等以當地盛產的陶土缸,用“缸塔法”制造出硫酸、硝酸。1941年又生產出乙醚、硝化棉和單基無煙藥,這是根據地兵器工業(yè)火炸藥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1943年,又用“鈣皂法”制取甘油,并用“盆式硝化法”生產出硝化甘油,隨后制造出雙基無煙火藥、仿朱迪生炸藥和硝化甘油炸藥。在陜甘寧邊區(qū),化學工程師錢志道領導的化學廠,于1941年2月用現代工業(yè)的鉛室法生產出硫酸,1943年9月用湯姆遜法生產出硝化棉火藥,用硝化分離法生產出硝化甘油。晉冀魯豫根據地從1940年起進行制造硫酸試驗,1941年開始小量生產硝化棉發(fā)射藥。在山東根據地,王旭九等也用10多口陶瓷缸壘成塔(也曾用含云母少、含酸較高的花崗石),砌成塔試制硫酸,獲得成功,并先后建立了6個硫酸廠,日產1噸,在此基礎上生產了硝化棉、硝化甘油、乙醚、丙酮,自制切藥機、打漿機、離心機,于1943年開始生產單基和雙基無煙藥。無煙藥和硝化甘油炸藥的研制成功,將根據地的火炸藥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944年,抗日戰(zhàn)爭開始由相持階段轉向戰(zhàn)略反攻階段,根據地迅速恢復和擴大。敵后兵器工業(yè)為迎接新的作戰(zhàn)任務,首先調整了組織。1944年9月,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將分散的兵工廠集中組合,調整為6個較大的兵工廠,并組建了82毫米迫擊炮彈廠、無煙藥廠和槍彈廠。同年,晉察冀軍區(qū)成立了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和直屬5個兵工管理處,每個管理處轄3~5個兵工廠,按地區(qū)配套生產地雷、手榴彈、子彈、炮彈和火炸藥。1944年10月,晉綏軍區(qū)成立了工業(yè)部,轄有2個兵工廠。同年,冀魯豫和冀南兩區(qū)的兵工部門合并成立新的冀魯豫軍區(qū)兵工部,轄15個工廠。1944年9月,新四軍軍部在安徽省盱眙縣黃花塘召開兵工會議,并檢閱了各師生產的兵器,會后各師充實軍工部門力量,加緊生產武器彈藥。山東根據地的膠東、渤海、魯中、魯南等軍區(qū)的兵工生產也進一步擴大,共建有22個兵工廠,其中各類彈廠17個,兵工生產有新的發(fā)展。
槍彈的生產,過去主要是復裝的,滿足不了部隊的需要。40年代初,各地軍工部門都在致力于全新槍彈材料的研究和試制。晉察冀軍區(qū)首先取得成功。該軍區(qū)工業(yè)部技術研究室傅江、孫艷清等人,在子彈廠的山腳下修了一座反焰爐,順山挖了一條溝直達山頂,充作煙囪,設法把雜銅精煉成純銅。張奎元、王裕又用廢鋼炮彈殼制成煉鋅的裝置,將從農村搜集來的含鋅量較高的制錢,提煉出純鋅。有了純銅和鋅,用熔玻璃的坩堝煉出了鋅黃銅,再經過沖壓、延伸,新槍彈殼便誕生了。到1944年,兩個子彈廠已能月產步槍彈6萬發(fā)。1944年春,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兵工廠幾乎用相同的方法煉出了鋅黃銅,當年生產全新槍彈1萬多發(fā)。1944年春,膠東兵工三廠用鐵路道軌試制出鋼殼槍彈。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子彈廠學習晉察冀軍區(qū)的經驗,1945年春也生產出了全新槍彈。全新槍彈的研制成功,為根據地兵器工業(yè)開辟了一條擴大槍彈生產的新路子,在抗日戰(zhàn)爭中又立新功。1943年初,新四軍二師吳運鐸設計制造的槍榴筒和槍榴彈,射程達到500米,為部隊增添了單兵“遠射”兵器,抗日軍民愛不釋手。
為了提高炮彈的產量,1944年7月,陸達等再次改進炮彈的燜火技術,使鑄件毛坯合格率由30%左右提高到9 6%以上,從而提高了產量。1944年夏,陜甘寧邊區(qū)設計制造的小高爐冶煉灰口鐵成功,日產1噸,可滿足邊區(qū)兵工生產的需要。
為了在反攻中拔除日偽軍據點,八路軍、新四軍的兵工部門抓緊研制攻堅武器。各根據地除了增加81毫米、82毫米迫擊炮彈的產量外,冀魯豫根據地制成九二式步兵炮彈和75毫米山炮彈;各地從實戰(zhàn)需要出發(fā),還將迫擊炮改為平、曲兩射的武器,直接攻擊日偽軍碉堡。新四軍第2師、第3師、浙東縱隊的兵工部門還相繼研制出37毫米、45毫米平射炮。這些后膛炮在拔除日偽軍的據點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敵后人民兵工是在敵強我弱、日偽統(tǒng)治相對薄弱的偏僻地區(qū),隨著抗日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逐漸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它由流動的隨軍修械所,發(fā)展到有相對固定場所的兵工廠;開始主要靠手工操作,發(fā)展到部分使用機器;從只能復裝子彈、維修槍械,生產手榴彈、地雷、黑色火藥,發(fā)展到能造黃色炸藥、槍彈、炮彈、步槍、擲彈筒、迫擊炮等。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自力更生發(fā)展兵器工業(yè)的艱苦進程,在中國兵器工業(yè)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45年初各根據地軍工部門擁有兵工廠130個,職工近2萬人,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爛,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無私無畏的抗日隊伍。抗戰(zhàn)8年中,除完成大量修械任務外,各抗日根據地兵工部門直屬兵工廠生產手榴彈450萬枚,地雷20萬個,槍彈(主要是復裝子彈)780萬發(fā),長短槍1.1萬支,槍榴筒、擲彈筒6300多具,迫擊炮900余門,為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朱德總司令稱贊:兵工工業(yè)是工人階級貢獻革命戰(zhàn)爭的偉大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