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熊 亮,文秀英
糖尿病(DM)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的代謝性疾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糖尿病病人由于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免疫功能低下,易發(fā)生各種感染,尿路感染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為了解我院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人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現(xiàn)狀,對我院糖尿病尿路感染病人尿液中分離的236株病原菌進行了鑒定和耐藥性監(jiān)測?,F(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和門診治療的236例糖尿病病人,所有病人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1]。
1.2 菌株來源 236株細菌系由以上病人的尿液標本中培養(yǎng)分離的病原菌;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 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由湖北省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1.3 菌株鑒定和藥敏試驗 嚴格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藥敏試驗根據(jù)NCCLS/CLSI 2004年標準操作和判斷結果。
1.4 抗菌藥物紙片和培養(yǎng)基 細菌分離與鑒定培養(yǎng)基、M H培養(yǎng)基和藥敏紙片由杭州天和微生物制品公司提供。
2.1 病原菌分布 23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大腸埃希菌居首位,占59.7%(141/236);腸球菌屬占10.6%(25/236);肺炎克雷伯菌占10.2%(24/236);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占8.1%(19/236);銅綠假單胞菌占5.9%(14/236);白色念珠菌4.7%(11/236)。
2.2 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菌株檢出率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產(chǎn)超廣譜-內酰胺酶(ESBLs)菌株分別占38.3%(54/141)和 33.3%(8/24)。
2.3 病原菌耐藥率 糖尿病病人尿路感染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耐藥率見表1。
表1 糖尿病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藥率
糖尿病病人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小血管硬化引起人體重要臟器供血不足、機能減退,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導致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差,防御功能降低。高血糖可使血漿滲透壓增高,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吞噬、殺菌功能下降,使機體抗感染抵抗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生長繁殖[2]。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定植、繁殖,使糖尿病病人容易發(fā)生感染,同時也極易發(fā)生醫(yī)院感染[3,4]。尿路感染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臨床表現(xiàn)可因病人年齡和健康狀況而異,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和恥骨上壓痛,嚴重者可導致菌血癥和腎功能不全。因此,糖尿病病人合并尿路感染無疑是雪上加霜,應及時檢查,及時診斷,早期加以預防與控制。
3.1 病原菌分布情況 由本資料可見,尿路感染病原菌中,大腸埃希菌占優(yōu)勢,有141株,占59.7%,居第2位、第3位的腸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也均為腸道正常菌群,其原因是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腸道微生態(tài)失調,正常菌群發(fā)生定位轉移,導致機體發(fā)生內源性感染。大腸埃希菌表面的傘狀物和菌毛可與尿路上皮細胞牢固結合,使輸尿管蠕動減弱并擴張,尿液不能沖走細菌,它的黏附性是導致大腸埃希菌逆行感染的重要原因。尿路感染菌居第4位的是CNS,該菌過去被認為是非致病菌,未引起足夠的注意,隨著介入性治療手段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腫瘤、糖尿病等復雜基礎疾病導致病人免疫力降低,使CNS成為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重要機會,致病菌和醫(y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5],應引起臨床的重視。銅綠假單胞菌占5.9%,該菌為多重耐藥菌,也是臨床醫(yī)師治療的難題。白色念珠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為4.7%,該菌是二重感染病原菌,難以治療,但臨床醫(yī)師應注意區(qū)別是來源于尿路感染還是女性陰道分泌物,因其治療原則不同,故在留取尿液標本時護士要囑咐病人避免陰道菌群的污染。
3.2 病原菌的耐藥性 由表1可見,革蘭陰性桿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較敏感,對氨基糖苷類阿米卡星耐藥率也較低,≤20.8%。但對其余常用抗生素耐藥率均較高,證實糖尿病尿路感染菌株的耐藥性已十分嚴重。特別是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chǎn)ESBLs的比例分別達到38.3%(54/141)和33.3%(8/24),產(chǎn)ESBLs菌株不僅對三代頭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藥,而且對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和磺胺類呈交叉耐藥。ESBLs由質粒介導,可以通過接合、轉化和轉導等形式使耐藥基因在細菌中擴散[6,7],因此具有潛在危險性,必須加強檢測與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亞胺培南價格較高,且易發(fā)生二重感染;而阿米卡星具有腎毒性,在糖尿病病人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其毒副反應。
3.3 護理 臨床護士在對糖尿病尿路感染病人實施護理時,首先在給病人用藥時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用藥反應和臨床表現(xiàn)的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報告醫(yī)生處理;二是配合醫(yī)生正確流取尿液標本,尤其是女性病人注意避免陰道菌群的污染,保證獲取標本的有效性和完好性,使之能保證標本監(jiān)測的結果的正確;三是護理人員應及時與臨床微生物室聯(lián)系,定期監(jiān)測并及時公示糖尿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況及其耐藥性變遷,為臨床提供合理用藥的依據(jù),以提高糖尿病尿路感染的治愈率。
[1] 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0,8(1):5-6.
[2] 唐小玲,洪少杰.糖尿病腎病醫(yī)院感染的臨床特點[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6):627-629.
[3] 何麗,王麗萍.糖尿病病人醫(yī)院感染易患因素分析與護理[J].家庭護士,2008,18(4):567-569.
[4] 王曉杰,李慧如,陳淀南.50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醫(yī)院感染結果與護理[J].全科護理,2009,7(4B):1014.
[5] 袁宏.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現(xiàn)狀及體外耐藥性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108-109.
[6] 彭少華,李從榮,施菁玲,等.產(chǎn)超廣譜-內酰胺酶細菌的檢測及耐藥性觀察[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1,24(6):350-352.
[7] 熊亮,文秀英.糖尿病病人尿路感染病原菌的體外耐藥性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4):56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