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專家“走進”《富春山居圖》"/>
■觀察記者 余 潔
黃公望隱居地怎么建
——國內外專家“走進”《富春山居圖》
■觀察記者 余 潔
“素韻幽香裹秀麗,展時先有云舒卷。揮毫隨寫秋山圖,真境未窺私范模”。富陽,作為《富春山居圖》原創(chuàng)地,這座城市具有著豐富而深沉的人文表情。而那個叫廟山塢的山脊,因為是一代名家黃公望晚年的隱居地而充滿了神秘和傳奇的色彩。
日前,在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一百多位來自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qū)以及有關國家的專家,在蒙蒙細雨中走進富春山水,實地探訪黃公望隱居地,將實景與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對比,規(guī)劃研究黃公望隱居地應該怎么建。
一
據清朝光緒《富陽縣志》記載:“元處士黃公望(錢令舊志)在縣東北二十里廟山(浙江通志同)”。《富陽縣志》中還記載有“……住筲箕泉終老富陽,年八十六……”,黃公望隱居并終老富陽,這是專家們公認的事實。
富陽市文化研究組的專家向記者介紹說,黃公望隱居地共策劃為三塊內容:核心文化保護區(qū),即“小洞天”,作為重點保護,盡量保留原貌;保護區(qū)延伸段,造“黃公望紀念館”;外圍區(qū),將重點推薦富陽山水,游客可在江邊乘游船,看《富春山居圖》實景。
專家學者們坐船在富春江上瀏覽,皆為其旖旎淡雅的景色而深醉其中。兩岸山林郁郁蔥蔥,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沿岸有狹長的河谷和平原,不遠處低山綿延,坡勢淺緩,綠樹繁茂。丘陵擁抱秀水,天工神斧,塑造出錦繡圖畫。常言道“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鬧中取靜的富春山居,不失為寧靜的樂土,自然深深吸引了黃公望。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原處長、臺灣藝術大學造型研究所教授王耀庭說:“我們今天來到黃公望隱居地,山上景色非常迷人,再加上很詩意的富春江,與我在古畫上看到的是相似的意境。我年輕時就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記得在1974年的時候,有一位很有名的學者徐復觀教授,他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到博物院參觀,來看《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他認為《子明卷》畫的是另一個富春,徐先生的結論當然是錯誤的,博物院的一位老前輩說富春就是指富陽。但是我對徐先生的辯論的精神是贊同的,所謂打破沙鍋問到底,把所有事情都理清楚。我是第一次來到富陽,在富春江上觀光時,證實了《富春山居圖》中的山境,的確是富陽這里的風光?!?/p>
專家們認為要建黃公望隱居地,找準定位很要緊。這兒生態(tài)保護不錯,境內山勢深遠,竹林茂盛,薈萃了亞熱帶森林景觀。而且這里號稱“世界一流竹園”,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竹木研究基地也駐扎在此。
二
車子順著蜿蜒的山道經過一片茂密的竹林,專家學者終于找到了與《富春山居圖》相對應的連綿起伏的丘壑。
黃公望隱居地效果圖。
《富春山居圖》局部。
黃公望耗時三四年而成的《富春山居圖》,高一口尺余,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臺、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曾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薄陡淮荷骄訄D》的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無論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得不嘆為觀止。正如明末清初畫家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
但令大家困惑的是圖中景點,與現實生活中的景觀相對卻無一處是一模一樣的。這是中國畫的獨特魅力之所在。正如當代繪畫大師黃賓虹先生指出:“古人言江山如畫,正是江山不如畫。畫有人工之剪裁,可以盡善盡美?!庇浾咦孕‰S名家學習中國畫因此略諳其中的道理。
記者了解到,黃公望與許許多多歷史上成功的畫家一樣,其初衷未必是當個純粹的畫家。黃公望也是在報國無門、仕途無望的情況下,以傳道和繪畫作為生存方式及性情之寄托。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文化類型和創(chuàng)作心境,可以通過筆墨技法的步驟解析出來。中國畫歷來有“畫如其人”的說法,黃公望性情溫和、睿智,在官與隱、儒與道之間,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這是他后半輩子生活道路平坦,并享有高壽的主要原因。他的《富春山居圖》既充分體現了他清冷明潔的道家風骨,又表現出了儒家士大夫從容不迫的嚴正步履。這也許就是他被推為元四家之首,及數百年來山水畫史上被奉為“南宗正脈”的基本因素。
專家學者實地考察黃公望隱居地。
杭州市歷史學會會長趙一新說,公元1350年,黃公望將《富春山居圖》送給無用禪師。從開始醞釀,到完成,黃公望用去近四年的時間,這期間他多次離開山居,所到之處遇景色新奇,便用紙描摹,按照現在的說法,猶如作家體驗生活,最終博采天下之秀美雄健于一幅《富春山居圖》。
三
“入山眺奇壑,幽致探何窮。一水清嶺外,千巖綺照中。蕭森凌雜樹,燦爛映丹楓。有客茅茨里,居然隱者風”。這是黃公望《為清容長幅》題畫詩。此詩寫于1338年4月(至元四年),此時黃公望70歲,初住筲箕泉。塢底山峰俗稱筲箕肚皮,意為一只反扣的筲箕。筲箕是從前用竹編制的淘米用的工具,家家必備。筲箕泉是筲箕肚皮山上匯流而下的山泉。黃公望剛來結廬不久,自然還不能以主人自居,因此,很客氣地說道,“有客茅茨里,居然隱者風”。據此可以看出,黃公望作為一位隱士是感到自豪的。那時富春江的水位比現在高多了,眼下的白鶴村那時叫白鶴墩,四周均是水。“幽致探何窮”,是說廟山塢之幽深;“一水”就是富春江。
記者站在當年黃公望在詩中所描繪的所在地,看到筲箕泉有一部分已干涸。如何能增量顯然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研究組專家們說他們正在研究如何使筲箕泉恢復原貌。并建議在小洞天再往梅樹灣里有泉水處,筑一亭子,樹一石碑,可觀景,可小憩。亭子的造型應是宋元風格的木石結構,古樸簡單、小巧玲瓏,頂上可用磚瓦。石碑正面書“筲箕泉”,背面書說明銘文。
經過一段泥濘的小道,車子來到廟山塢塢底的一塊平地,即“小洞天”。黃公望當年的房屋早已不在,但是門前的小橋流水依舊。文化研究品牌推廣組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的道路是幾十年前亞林所搞研究才開辟的,而在元代,到達塢底要從水路沿山路穿越一路的密林。到達塢底后抬頭望天,記者突然感覺豁然開朗,真是“別有洞天”之所。
在黃公望《秋山招隱圖軸》題跋上有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予向構一堂于其間”,一堂的概念,就是一組房屋,79歲的黃公望此時已建起了一排房屋。故此,專家們認為除了基本的住房格式外,特別重要的是他搞創(chuàng)作的南樓。小洞天的所在地,應該就在塢底最深處。
“除基本的住房格式外,特別要構思好黃公望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的畫室—南樓。而在南樓內可陳設黃公望畫《富春山居圖》情景的內容物?!睂<医ㄗh,“房屋樣式應從宋元著名的山水畫中尋找依據及靈感。房屋內可陳設斗笠、魚竿、起居家具、畫案以及院落等各種生活的陳設。”
南樓就在看山房的南邊臨溪處。專家們說:“小洞天和南樓的房屋樣式、陳設必須簡潔而有時代特色,起居家具及畫案要符合宋元風格,南樓可考慮重現黃公望畫《富春山居圖》時的情景?!?/p>
專家們還特別指出:“房屋的建筑材料建議用土木結構,盡量不要使用鋼筋水泥。建議用屋瓦而非全部草屋,特別建議帶披的樣式,以符合喜歡在室外喝茶、品酒、聊天、觀景的畫家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情趣?!?/p>
通往黃公望的太極古墓,只有一條隱蔽的小路,在一個山峰,終于找到了位于石崖的平臺上的古墓。一般的墳墓都是葬在弧形土垅的核心,這個墓雖處在石垅核心,但對于外圈土垅來說,卻只占了一個角。整個墓地形狀其實就是個太極圖。平臺面積頗大,很平坦。平臺的外圈接近懸崖處,有一條圓弧形土垅,看似太級圖的邊線。墓的中間還有一條S形的界線,界線左邊明顯要低于右邊。另外,專家們在與墓平行的陰極魚眼處,尋到了一個旱井以及一堆假山石。站在靠近懸崖處,可以清楚地看到廟山塢塢底的平地和“小洞天”,以及稍遠一些的富春江。由于古墓尚未挖掘,到底是不是黃公望的墓,尚待進一步考證。但這里是黃公望結廬隱居地已是不爭的事實。
四
規(guī)劃區(qū)資源整合圖。
“作為《富春山居圖》的誕生地和實景地,我們將義不容辭地把這方山水保護好、規(guī)劃好、建設好、發(fā)展好,真正立足環(huán)境、依托山水、根植文化,走山水路、打山水牌、建山水城,重整山水文化資源,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中共富陽市委書記徐文光與前來考察調研的專家說。“隨著黃公望和《富春山居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必將加快推動‘富裕陽光之城’和‘運動休閑之城’建設。不久的將來,富春江將重現‘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的絕妙美景,這里白天可激情滑翔傘、揮桿高爾夫、嬉水皮劃艇,晚上可領略別致的‘春江花月夜’、‘綠島小夜曲 ’,一個全民崇尚健身、人人熱愛運動的城市;一個生活充滿快樂、生命充滿陽光的城市將呈現在世人面前?!?/p>
至于作為整個規(guī)劃的重頭戲的黃公望結廬隱居地何時開始建設,富陽市委宣傳部部長趙玉龍則說:“溫總理的一場答記者問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畫上華彩的句號,而最精妙的一句:‘畫是如此,人何以堪’。通過大家的多方努力,終于確定明年6月,由浙江博物館攜《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到臺灣,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合璧展覽。隨著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富陽作為黃公望晚年隱居地以及《富春山居圖》的實景地,市委、市政府已經成立了專門的文化、規(guī)劃、項目建設三個工作組對黃公望隱居地進行開發(fā)復建?!?/p>
據悉,這次黃公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后,黃公望隱居地的開發(fā)復建已經進入倒計時。
在探訪黃公望隱居地的整個過程中,記者時時感受著黃公望的氣息和詩意。也基于作為一位書畫的后學者和美術評論者的良知及責任,記者查考審視了他的全部畫作。因為一位優(yōu)秀的中國畫家,他必定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記者發(fā)現黃公望生前共有3幅畫是畫他的結廬地的,即《為清容長幅》、《秋山圖》、《秋山招隱圖》。但3幅畫現已不知下落,惟余3首題畫詩。細細品味、慢慢琢磨,發(fā)現3首詩中都有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具有極為重要的紀實價值。依記者之見,在規(guī)劃設置景點和營造氣氛上,應作為很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本文圖片由富陽市宣傳部和市文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