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張春波
“夏讀書,興味長。荷花池畔風光好,芭蕉樹下氣候涼”。一直喜歡夏日這樣的一種讀書境界:于樹陰之下一手執(zhí)書,一手搖扇,半躺于搖椅之上,時不時從旁邊矮桌上拿起茶壺來嘬一口,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樂,愜意愜意。
夏日,任由思緒飄忽在散發(fā)著濃郁墨香味的字里行間,炎熱全無,只有心中的涼意。殊不知,盛夏酷暑,涼水一杯,翻開書讀讀,書中也有清涼。
閑暇時分,或幽境獨坐,或三五成群,或赤膊上陣,或高聲朗讀,無拘無束。人不分男女老幼,書不分古今新舊?!熬G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白郧鍥鰺o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唐詩宋詞如清風拂面,更帶過一絲書香。好書如風,清爽之氣自然流露,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暢游書海,如輕舟入溪,悠然見山;如游歷山間,峰回路轉,暢爽幽謐。
戲劇和小說有著太多的矛盾和掙扎,一本書讀下來就好比進行一場艱難的心靈跋涉,會讓本來就心緒煩躁的我們“神魂顛倒”,頭暈目眩。而詩歌也往往是詩人血的吶喊或幽怨的泣訴,多情的人容易隨之肝腸寸斷。這些書都不適合夏天閱讀。
炎熱的夏季是該讀些“清涼”的書,好讓書本里的“清涼”給人一份熨帖的充實。伴著晚風,聽著蟬鳴,讓自己的思維進入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閑適的散文小品尤其適合消暑——恰如喝一口山泉,不膩,卻甘甜了唇舌、清涼了心田。于是,我漫步在散文的沙灘:聽小鳥啁啾、蛙聲輕鳴,聞荷池飄香、草木之氣,感受那一份雅致;看月光普照、海燕高翔,聽海濤低吟、柔風唱晚,靜享那一份閑情。
你看沈從文先生正輕輕訴說他的經(jīng)驗:“在雨后的仲夏白日里,麻雀的嘰喳雖然使人略感到一點單調的寂寞,但既沒有沙子被風揚起,拿本書來坐在槐樹下去看?!蔽业哪X海里立刻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清涼的黃昏,坐在綠樹掩映的庭院里,涼一杯綠茶,隨意地靠在寬大的藤椅里,手里是從文先生的“清涼”的文字,于是忘記了時間。忽一抬頭,卻是繁星滿天……由文字帶來的清涼氣息穿透力很強,足以浸透暑熱難耐的軀體,更浸透煩躁不安的心。
讓我們把夏日的興致,更多地交給那些或平滑或粗糙的書頁,把它當做清涼身體和心靈的甘泉。有書相伴,這個夏天不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