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中藥品種眾多,產區(qū)廣泛。由于歷史上本草文獻記載不一、地方用藥習慣不同、現(xiàn)代醫(yī)藥學分科過細和醫(yī)不通藥等原因,導致中藥應用中存在著品種混亂、名實不符的現(xiàn)象,影響了中藥的療效和信譽。蓼大青葉與大青葉及兩種常見的地區(qū)習用品在臨床中就極易混淆,使用中須加以注意。
蓼大青葉又名蓼藍,來源于蓼科植物蓼藍的干燥葉。為北方常用中藥,北京習用此品種。于6~7月或9~10月分兩次采收葉,曬干,或割取莖上部,切段,曬干。蓼大青葉在歷代本草中均歸屬清熱藥,味苦、性寒,歸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用于溫病發(fā)熱,發(fā)斑發(fā)疹,肺熱喘咳,喉痹,痄腮,丹毒,癰腫。
“藍”之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宋《圖經本草》載:藍處處有之,人家疏圃作畦種。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許,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實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實。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藍”。
原植物為一年生草本,高40~90cm,生多數(shù)須根。莖圓形,直立,有分枝,節(jié)明顯。葉互生,葉柄長0.5~1.5cm;托葉鞘膜質,圓筒狀,有緣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2~8cm,寬1.5~5.5cm,先端鈍,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花序穗狀,頂生或腋生,花密集,淡紅色;苞片膜質,有纖毛,花被片5,卵圓形;雄蕊6~8,生于花被基部,花絲基部有蜜腺;柱頭3裂。瘦果三棱形,褐色,包于宿存花被內?;ㄆ?~9月,果期8~10月。
蓼大青葉飲片為不規(guī)則的段或碎片。表面藍綠色或黑藍色,全緣;葉脈淺黃棕色,于下表面略突起。葉柄扁平,偶見膜質托葉鞘。質脆,氣微,味微澀而稍苦。
大青葉又名菘藍,來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干燥葉。采收季節(jié)因各地播種時間不同而異。早春3月播種,秋季采葉;秋季播種,第二年夏季開花前采葉;夏季播種,12月初冬時節(jié)采葉,曬干。大青葉也屬清熱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功效,用于溫邪入營,高熱神昏,發(fā)斑發(fā)疹,黃疸,熱痢,痄腮,喉痹,丹毒,癰腫。
原植物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高40~100cm。主根粗長,長20~50cm,直徑1~2.0cm,根皮淺黃棕色或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有白粉。葉互生,基生葉較大,有柄,葉長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5~30cm,寬3~7cm,全緣或波狀,有時有不規(guī)則齒裂;莖生葉下部葉較大,往上葉漸小,長3~15cm,寬0.5~3.5cm,先端鈍尖,基部耳圓形,半抱莖,全緣。復總狀花序,花小,直徑0.3~0.5cm;花梗細,長0.5~1.0cm;花萼4,綠色;花瓣4,黃色,倒卵形。長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有中肋,頂端鈍圓或截形,基部漸窄。種子1枚,花期4~5月,果期6月。
蓼大青葉與大青葉及地區(qū)習用品鑒別要點
▲蓼大青葉
▲大青葉
▲大青
▲馬藍葉
大青葉飲片為不規(guī)則的段,多皺縮卷曲。葉的上表面暗灰綠色,全緣或微波狀,基部狹窄,下延至葉柄,呈翼狀;葉柄淡棕黃色。質脆,氣微,味微酸、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