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順義區(qū)天竺鎮(zhèn)衛(wèi)生院 (101312)紀燕君
前方牽引是臨床矯治骨性ClassIII錯頜畸形的有效手段。關于前方牽引矯治反頜的機理有很多的臨床研究,治療變化主要有3個方面:上頜骨出現(xiàn)逆時針旋轉(zhuǎn)并向前移動;下頜骨出現(xiàn)順時針旋轉(zhuǎn)伴有前面高增加。而這垂直向的變化多由于上頜后部的向下生長所致;上前牙唇傾,下前牙直立,舌傾,磨牙伸長。這些研究說明反頜治療的很多變化都集中在前方牽引力作用下出現(xiàn)的上頜骨性垂直向變化并引起下頜垂直向位置的變化,從而實現(xiàn)ClassIII的改善。
本文從臨床收集乳牙期、替牙期、3~12歲無先天性顱頜面畸形,之前未接受過任何正畸治療的骨性ClassIII錯頜67例患者,采用前方牽引聯(lián)合快速擴弓進行治療,旨在討論不同年齡、性別對于垂直向治療效果的影響,為臨床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從臨床收集乳牙期、替牙期、3~12歲骨性ClassIII錯頜67例。所有患者無先天性顱頜面畸形,之前未接受過任何正畸治療。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前方牽引聯(lián)合快速擴弓進行治療。技工室制作的螺旋擴弓器在口內(nèi)安裝完成后,每日加力兩次,每次旋轉(zhuǎn)螺簧90度,對于后牙反頜的病例擴弓至后牙反頜接觸,擴弓時間為2周,擴弓后兩周行前方牽引治療。對于后牙無反頜的病例擴弓一周后即行前方牽引。
1.3 頭影測量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初診時拍攝定位頭顱側位片,矯治后拍攝治療后定位頭顱側位片。使用Winceph 6.0頭影測量分析軟件,所有病例均由兩位醫(yī)者分別對治療前后的頭顱側位片進行定點測量,然后取均值,以減小誤差。
所有測量均由兩位醫(yī)者分別對治療前后的頭顱側位片進行定點測量,然后取均值以減小誤差。分3個方面比較:在同一年齡組內(nèi),不同性別在治療前后效果差異;不考慮年齡因素,不同性別在治療前后效果差異;不考慮性別,不同年齡在治療效果差異。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配對T檢驗和Scheffe's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
乳牙列患者可見治療前后垂直向指標有顯著性差異,但這些變化并沒有性別的明顯差異。而且反映面中分骨骼垂直向變化的指標Occlusal plane-SN(deg),Occlusal plane-FH(deg),Palatal plane-FH(deg)未見顯著性差異,說明面中分垂直向的改變并不是乳牙期反頜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乳牙列3~6歲患者而言,F(xiàn)MA(P<0.05在男性組,而在女性組為顯著性差異),GoGn-SN(P<0.01在男性組,P<0.05在女性組),F(xiàn)acial Axis面軸角和ANS-Me前面高都存在顯著性增加,是這個年齡組反頜治療成功的主要因素。在6~9歲組,可見FMA(P<0.05女性),面軸角(P<0.05男性,女性),ANS-Me(P<0.05男性,女性)呈顯著性增加。9~12歲組,僅見ANSMe(P<0.05男性,女性)呈顯著性增加。比較不同年齡組的性別差異時發(fā)現(xiàn):除了3~6歲組的牙合平面occlusal plan to PH 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余未見顯著性差異 。在3~6歲年齡組中,男性的垂直向改變大于女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的這種變化開始減弱,相反,女性的改變開始趨于明顯,這些現(xiàn)象通過評價FMA、GoGn-SN即可發(fā)現(xiàn)。通過測量Palatal Plane-FH,Occlusal Plane-FH和Occlusal Plane-SN,未發(fā)現(xiàn)上頜平面的旋轉(zhuǎn)存在性別年齡的差異。
在前方牽引中,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點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治療效果,當力與頜平面平行時,上頜骨水平前移量多,垂直量小,當牽引力與平面不平行時,垂直向變化量大,上頜骨會產(chǎn)生旋轉(zhuǎn);當力的作用點靠近上頜牙弓后部時,上頜骨產(chǎn)生逆時針旋轉(zhuǎn)。本組病例所采用的向前向下30度的牽引方向與Patricia E等所提出的牽引方向相符。治療后上頜骨在矢狀方向及垂直方向的生長均得到有效促進,而治療后PP-SN并無顯著性變化,顯示上頜骨在治療中未發(fā)生明顯旋轉(zhuǎn),說明上頜骨產(chǎn)生了整體的向前向下生長。本研究病例治療后SNB的變化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平均減小了1.49度,B點在垂直向上產(chǎn)生了明顯變化而矢狀方向的變化不明顯,說明SNB的減小不是因為下頜的生長受到了抑制,而是由于下頜骨的生長方向產(chǎn)生了變化,下頜骨產(chǎn)生了一定的向下向后旋轉(zhuǎn)。與矢狀方向SNA增加標志上頜骨前移同等重要的是治療期間的垂直向改變。比較治療前后發(fā)現(xiàn)PNS約下降2.21mm,而ANS約下降0.82mm,由此上頜平面呈現(xiàn)逆時針旋轉(zhuǎn)。隨著上頜后部的下降,支點相應還會導致下頜骨垂直向出現(xiàn)順時針旋轉(zhuǎn),SNB向下向后移動有助于反頜的解決。
總結研究發(fā)現(xiàn),垂直向的顯著性變化常見于3~6歲;除了前面高ANS-Me,在9~12歲未見顯著性垂直向改變;這些垂直向的變化,比如FMA,GoGn-SN,面軸角,ANS-Me盡管是反頜改善的部分機制,但對面中分發(fā)育不足的反頜沒有直接的益處;在不同年齡組,未見顯著性性別差異,僅在3~6歲組可見頜平面的旋轉(zhuǎn)方向存在性別差異。
附表 相同年齡組內(nèi)性別影響治療前后的頭影測量數(shù)據(jù)變化對比(±SD)
附表 相同年齡組內(nèi)性別影響治療前后的頭影測量數(shù)據(jù)變化對比(±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