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兆光
輸氣,在世界屋脊—記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標桿集體德令哈輸氣站
■文/孫兆光
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德令哈分輸氣站23名員工靠著責任與堅守,在簡單的重復勞動中創(chuàng)造著財富和快樂。
◎德令哈管道人在海拔3450米的高度默默堅守。供圖/孫兆光
“百面紅旗迎風飄,紅旗飄飄我最高,青藏高原顯身手,駕馭氣龍多自豪,德令哈德令哈,荒灘戈壁是我家,孤獨寂寞我不怕、酷暑嚴寒算個啥、風沙肆虐任由他,青春大寫管道人,絢麗朝霞在德令哈……”這是在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團拜會上演唱來自基層一線原創(chuàng)的《德令哈之歌》。
蘭州輸氣分公司德令哈輸氣站以3450米的絕對高度,被喻為“鑄在世界屋脊” 的輸氣站。今年5月,小站被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授予十大標桿集體之一。正是這個位于柴達木盆地邊緣的高原戈壁灘小站,靠著責任與堅守,在簡單的重復勞動中創(chuàng)造著財富和快樂,先后榮獲“百面紅旗單位”、“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成為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的企業(yè)精神教育基地。
德令哈輸氣站距離市區(qū)10公里,有員工23名,平均年齡26歲,集輸氣、清管、分離、計量、維修為一體,是澀寧蘭管道的分輸站,承擔著為德令哈市輸送天然氣及452公里管線巡檢的任務。其中所轄管道中有30 多公里管線在海拔3200米至3850米之間。
因為身處高原,所以德令哈輸氣站的工作環(huán)境極其惡劣。管道巡檢是這個站的一項主要工作,為此員工每天出門必須帶上三件寶:防曬霜、長舌帽、大棉襖。大棉襖(大衣)是必備品,7月酷暑也不例外,因為7月飛雪在這里并不少見。在高原上,嚴重缺氧會導致胸悶、呼吸困難、反應遲鈍。
盡管如此,自投產(chǎn)至今,德令哈輸氣站員工們立足高原戈壁,經(jīng)受住了高原缺氧、紫外線強烈折射、風沙滾石等惡劣氣候的考驗,堅守輸氣現(xiàn)場,形成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風沙強意志更強”的小站精神。2002年10月底,德令哈站開始向德令哈市正式供氣,他們實施“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即精細管理、精湛技能和高尚人品,提出把該站建設成為精品輸氣站隊的目標。
高定位的目標,讓年輕的員工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沒有退縮,而是更加忠于職守,將工作做到極致。
2002年7月中旬,距離德令哈輸氣站2公里的澀寧蘭輸氣管道巴音河穿越段,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巴音河原建水工保護工程遭到嚴重沖擊。管道分公司緊急派人和自然災害防護專家趕到抗洪現(xiàn)場,會同蘭州輸氣分公司領導組成抗洪搶險小組。
在十余天抗洪的日子里,德令哈輸氣站黨小組3名成員提出“洪水在前,黨員爭先”的口號,共產(chǎn)黨員、副站長劉培軍和李永民一直堅守在抗洪現(xiàn)場。老黨員張林負責站內日常值班、設備搶修和物資籌集。由于長時間在紫外線強烈的陽光下工作,加上高原缺氧,張林在失去知覺的瞬間掉入2米多深的泥漿池,幸虧員工及時發(fā)現(xiàn)緊急搶救才脫離危險。司機閻國強因身上長癤子痛癢難忍,看到抗洪形勢嚴峻,強忍到抗洪后期,高燒40攝氏度才被人發(fā)現(xiàn)后送到醫(yī)院治療。經(jīng)過10多天的艱苦拼搏,大家終于擊退洪水,保住管道水工,使管線免遭破壞。
“能耐高原百般苦,不輸技術一寸差?!边@是德令哈輸氣站在技術培訓方面提出的口號。幾年來,他們堅持開展技術培訓,每年組織授課達到170多學時,采取全員集中培訓、員工個人自學等學習方式,授課內容也豐富多彩,涉及現(xiàn)場操作、維護保養(yǎng)、處理問題的機會臨場實習,形成了點菜式、互動式、結對式的培訓方式。圍繞一個具體問題,員工輪流主講,你問我答,相互爭論,氣氛熱烈。
德令哈站采取技術骨干與員工簽訂師帶徒合同方式,讓“名師”培養(yǎng)“高徒”,激勵員工主動拜師學技,使其從“單打一”快速成長為“多面手”。按照“適應型、實干型、提高型”的不同層次,制定學習計劃,一改往日考試考尖子的培訓作風,采取集中內部培訓和選拔外部培訓的方式,挑選場站的優(yōu)秀技術人員當培訓教員,快速提高員工的綜合技術能力。幾年來,該站先后涌現(xiàn)出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質、技術業(yè)務素質“雙過硬”的優(yōu)秀員工,在管道分公司每年舉行的員工技術比武大賽中多次榮獲個人、團體第一名榮譽。
在羊腸子溝增壓站建設中,德令哈輸氣站沒有放過機會,特意安排員工駐守在施工現(xiàn)場,讓員工從最基本的壓縮機基礎知識學起,現(xiàn)場與各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進行溝通,并邀請他們進行詳細講解,讓員工一步步由淺入深掌握壓縮機組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yǎng)及簡單維修知識,確保了增壓站機組一次點火成功。
9年來,他們職守的小站沒有發(fā)生任何安全生產(chǎn)事故,且累計向德令哈市輸送天然氣8048.8萬立方米。目前,德令哈站在技術上達到了管道系統(tǒng)基層輸氣站最高水平。
高原的生活是艱苦的,也是寂寞的。為了減少年輕員工的孤單,德令哈輸氣站在親情管理上大下工夫。在分輸站辦公室的墻上,有一張溫情的“員工生日一覽表”,每到員工的生日,食堂都會準備一桌豐盛可口的飯菜,送上一個蛋糕,送上全站人員的一份祝福。當員工巡線起程和休假返回時,食堂也會特意準備一盤熱氣騰騰的水餃或一碗香噴噴的面條,為員工送行或接風……
不僅是情感上的關愛,輸氣站還從文化上凝聚小站的力量。在德令哈輸氣站,有這樣一本刊物:《高原之音》,到目前已經(jīng)堅持不斷出刊54期。這一群不甘寂寞的年輕人,要把這種立足高原的精神昭示給高原以外的人。他們不需要贊揚,只求人們能夠理解,給他們以關注。
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讓德令哈輸氣站始終生機勃勃。在彌漫風沙烈日中,德令哈站場區(qū)永遠干凈整潔。在室內,他們裝飾了許多塑料制成的紅花綠葉,力求艱難環(huán)境中保持員工的身心愉悅。小站建設了文化體育場所,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卡拉O K比賽等是員工的家常便飯。每個員工的生日就是全站節(jié)日,變著花樣創(chuàng)新員工活動。站里利用業(yè)余時間組織員工,挖溝種樹,修建溫室大棚,在高原荒灘種出鮮嫩蔬菜,豐富了員工生活,還解決了員工冬季吃菜難的問題。去年“五一”,輸氣站組織了一場精彩的廚藝比賽,規(guī)定時間內各人制作拿手菜肴,員工群體品嘗打分。豐富的人文生活緩解了員工的工作壓力,營造了“德令哈是我家,歡樂靠大家”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