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借數(shù)學方法講哲學之道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哲學部分》教學札記
王軍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中,數(shù)學不僅可以幫助理解哲學理論,而且能起到破除迷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作用,更能夠啟迪學生的生活智慧。
哲學;數(shù)學;講解理論;破除迷信;啟迪生活智慧
在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哲學部分》的理論性是最強的,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必然關系到教學的實際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針對工科學生普遍重視數(shù)學并且數(shù)學功底較好的實際,借助數(shù)學問題講授哲學原理,由于這種做法遵循了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重視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原則[1],因而在教學中常常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抽象的哲學理論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數(shù)學知識進行講解。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人們在處理事情時,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何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僅僅從文字上講述,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其精髓。我的方法是,先讓學生說出一個數(shù)學題的解題思路,即:
已知:y=ax2+bx+c,(a、b、c∈R),請問該函數(shù)圖像與X軸有幾個交點?
通過對該題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共識:分類討論是分析復雜問題的常用方法。而這種方法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分析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依據(jù)具體的情況做出比較符合實際的判斷,這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這樣的分析之后,學生們大都比較好地掌握了這一原理。
物極必反。在哲學教學中,常常提到“物極必反”。何謂物極必反?按照通常的解釋,就是“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保?]但是,在學生們看來,這種解釋還是有些抽象。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我的做法是:站在黑板的左端,讓學生注意我手中的一個粉筆頭,然后將其斜上45度左右向右拋出,等粉筆頭落下后,我讓學生描述粉筆頭的運行軌跡。這是一個典型的斜上拋物線,如下圖:
圖1 粉筆頭的運行軌跡
該拋物線即粉筆頭運行的軌跡。在粉筆頭向右運行的過程中,它不僅有向上的運動,也有向下的運動:在頂點M的左邊,由于向上的運動大于向下的運動,所以粉筆頭一直向上;在頂點M的右邊,向上的運動與小于向下的運動,所以粉筆頭一直向下;而在頂點M處,向上的運動與向下的運動相等,此時(處),不僅是最高點,而且是其向下運動的轉(zhuǎn)折點。這就是物極必反。對這樣的解釋,很多學生發(fā)出“原來如此”之類的感嘆。
馬克思主義是無神論,馬克思主義教學理應擔負起破除迷信的責任,哲學部分的教學尤其應該如此。但是,現(xiàn)在的大學生,特別女大學生,往往喜歡測字算命,如果僅僅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說教,似乎很難奏效。在教學實踐中,我借助數(shù)學知識破除迷信,并及時將其提升到哲學高度,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集合運算揭穿算命騙人的把戲。在眾多擺攤算命者之中,有一種特別能迷惑人:擺攤的人手中有十幾張寫滿姓氏的紙片,地上有一張分成十幾部分的很大的紙,每部分都寫滿了姓氏。通常的做法是:只要你指出自己的姓氏在他手中哪張紙上,然后再指出地上紙中哪個框內(nèi)有你的姓氏,他馬上就可以知道你姓什么,而且十分準。很多人看到他能算出自己的姓氏,馬上對其五體投地。其實,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集合運算:
比如,集合A與集合B,他們之間有且只有一個共同的元素,那么,這個元素就是集合A與集合B的交集。同樣地,他手中每一張紙上的姓氏,與地上大紙每個框內(nèi)的姓氏,也是有且只有一個相同。當你指出你的姓在他手上哪張紙上,又指出在地上哪個框內(nèi)時,就已經(jīng)告訴他你姓什么了。所以,這中間沒有任何神秘之處。
通過這樣的分析,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會意識到這是騙人的把戲。在此基礎上,我常常會乘勝追擊,告訴他們:集合的交集運算,其實也就是哲學上的異中求同思維,就是要從看似無關的現(xiàn)象中找到聯(lián)系,此其一;其二,要學會將知識學活、用活,不能僅僅為了考試,要增長智慧,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哲學;其三,所有的學科,發(fā)展到后來,都會自發(fā)地形成哲學思想,而如果我們能自覺地將其提升到哲學的層面,必然會更有利于原來學科的學習和發(fā)展。
通過解析式的分析論證算命之不可能。今天,社會上還流行一種將算命“科學化”的傾向。對此,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3]。其中,有一段是借助數(shù)學來論證《易經(jīng)》的預測術(shù)不合理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以《易經(jīng)》為例進行了解釋,將其改造如下:
函數(shù):F(X)=f(x1……xn),(n∈N)
其中,F(xiàn)(X)取決于x1……xn的個數(shù),及該函數(shù)的具體的解析式。如果我們用F(X)表示未來的情況,也就是要預測的結(jié)果;x1……xn表示現(xiàn)在的各種跡象,而f則是指許多現(xiàn)象之間的特定的因果聯(lián)系。
簡單地說,《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理解為人們對以往發(fā)生過的不同情況下的因果關系的歸納和抽象。而卦與卦之間,爻與爻之間,之所以會有所變化,乃取決于人們在所處的卦、爻的具體情況時所采取的措施。所以在《易經(jīng)》(《周易》)中經(jīng)常有勸誡、警告人們的話。如此說來,《易經(jīng)》的實質(zhì),更可能是類似于決策方略之類的書[4]。所謂“《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也就是體現(xiàn)了《易經(jīng)》作者希望讀《易》者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采取正確的措施,堅持正道的心愿。這樣的話,《易經(jīng)》預測就沒有什么神秘之處了:首先要充分、正確地了解占卜者當時的具體情況以及這些情況在以往曾出現(xiàn)過什么樣的結(jié)果——這些在《易經(jīng)》中往往有類似情況的記載,然后再進行科學、全面的分析,就可以對事物的走向作出比較確定的預測。既然這樣,那么不管用蓍草還是金錢作為演算的工具都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如果對《易》道足夠嫻熟甚至可以不用起卦的工具。并且,只要人們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特定情況,采用恰當?shù)呐e措,就可以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但是,這種預測有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首先,在《易經(jīng)》中體現(xiàn)的人們的經(jīng)驗是有限的,而且世界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所以,我們無法窮盡所有的會影響到事態(tài)發(fā)展走向的因素。也就是說,在
F(X)=f(x1……xn),(n∈N)
這個函數(shù)中,n是個無法確定的數(shù)字,即:變量x的個數(shù)是不確定的。既然這樣,那么,只要有一個因素沒有考慮到,運算結(jié)果都可能不正確。如果某些起重大作用的因素沒有被占卜者考慮到,結(jié)果就更不可信了。
其次,許多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難以確定,比如說水熱了,是不是一定就是太陽曬的?就算有些關系是確定的,但如果情況比復雜,那么這些所謂的因果聯(lián)系之間會不會互相影響?也就是說,在
F(X)=f(x1……xn),(n∈N)
這個函數(shù)如果是一個一元的、確定的、簡單(基本)函數(shù),比如Y=2X,(X=0、1、2),那么,這種情況是很好處理的。但是,如果這是一個多元、復合函數(shù),而這個函數(shù)的變量、其中的某些簡單(基本)函數(shù)的解析式還不能夠確定,并且各個簡單(基本)函數(shù)之間的互相影響也很復雜,那么這個復合函數(shù)的解析式就非常難以確定了。這樣的話,運算就無從下手,如果一定要進行演算的話,那么這種演算往往也是無效的。就算其他因素都考慮到了(這當然需要非常高超的本領),只要有一個能夠影響到函數(shù)正負號 (實際作用的方向)的因素沒有考慮進去,那么也有可能得出南轅北轍的結(jié)果。
最后,在《易經(jīng)》中記載的許多所謂的因果聯(lián)系,往往只是人類以往經(jīng)驗片面的不完全歸納和抽象,因而這種因果聯(lián)系往往不是必然的,至多是可能性比較大而已。建立在這種“因果聯(lián)系”基礎之上的演算是無法精確的。退一步來說,就算這些聯(lián)系是可靠的,但是我們考慮的仍然只是一些可控因素,事實上還有許多不可控的偶然因素也會影響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且,某些不可控因素往往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具有顛覆性的作用。
這個分析有些復雜,但由于學生們十分感興趣,所以能夠較好地達到預期效果。在學生們接受了《易經(jīng)》算命不可靠的基礎上,我會及時地將其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不僅《易經(jīng)》算命,一切所謂的算命都是不可靠的,假如他們真的有這么大本事,那為什么不去算哪里有黃金?為什么不去算下一期彩票的號碼?此其一;其二,函數(shù)的解析式再復雜,也不可能比現(xiàn)實世界復雜,充分考慮到現(xiàn)實世界的復雜性,這是哲學給我們的啟示;其三,如果真有“命”,也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地改變函數(shù)中的變量及解析式,我們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這就是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意義所在。
哲學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才會充滿活力,而數(shù)學中的一些思維模式,往往有助于啟迪智慧,提升人生的境界。
歸一思維?!皻w一”是數(shù)學中最常見的思維模式。比如,3斤葡萄5元錢,7斤多少錢?通常的思路是:先求出1斤葡萄的價格,然后乘以7,就可得到問題的答案了。生活中處處可見歸一思維的例子,比如用電腦打字,每個手指都應該放在固定的鍵上,并且敲擊過相應的鍵后要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樣,才能使打字的速度最快;信件收發(fā)、短信、電話也是如此。
歸一思維,其實質(zhì)就是回到原點的思維。退到原點,也就是要退到最基本、最原初的狀態(tài)。在點明這一點后,我會舉三到四個例子:其一,讀書最重要的是經(jīng)典著作,比如《論語》的文本比任何“心得”都有價值,學習馬克思主義也必須閱讀馬恩的原著;其二,思考問題,要不斷回到問題的初始狀態(tài),比如刑偵工作,情況愈是撲朔迷離,愈要回到現(xiàn)場;其三,退到原點的思維,要求我們活得盡可能真一些、簡單一些,進而才能讓生命迸發(fā)出本真的色彩;其四,回到原點是哲學思維,同時對哲學研究也有幫助,哲學的原點是生活、是經(jīng)典、是最根本的問題,如何通過對經(jīng)典的閱讀,思考最根本的問題,奏響生命的樂章,這才是哲學的魅力所在。
異中求同。在數(shù)學中,常常要“異中求同”,從看似無關的條件中找到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借助這樣一個問題講述異中求同思維:
請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扇形、圓形、梯形的面積公式之間有何關系?
對于上述各個圖形的面積公式,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將三角形看作上底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就是上下底相等的梯形;扇形則是下底彎曲上底為0的梯形;而圓形即上底為0下底為圓周的梯形。如此,以上幾種圖形的面積公式,其實可以統(tǒng)一為梯形的面積公式。
通過這種解說,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理解何謂求同思維。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揭示異中求同的哲學意蘊:異中求同,要求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這也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此其一;其二,異中求同,要求我們盡量做到求同存異,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良好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三,異中求同,要求我們盡可能從更寬的視野去思考問題,不斷走出小我,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這些都是哲學教育的根本所在。
[1]渠改萍.當代西方建構(gòu)主義學習觀述評及啟示[J].太原大學學報,2009(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448.
[3]王軍.理性的迷途:論《易經(jīng)》的預測術(shù)[J].天府新論,2007(2).
[4]余敦康.周易現(xiàn)代解讀·前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5.
G642.0
A
1673-1999(2010)14-0149-03
王軍(1975-),男,江蘇宿遷人,博士,江蘇科技大學(江蘇鎮(zhèn)江212003)人文社科學院講師,南京大學博士后。
201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