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治國,曹紅亮
(湖南路橋建設集團公司,湖南長沙 410004)
衡東興衡公路大橋樁基礎溶洞處理*
盧治國,曹紅亮
(湖南路橋建設集團公司,湖南長沙 410004)
對不良地質條件、溶洞的特點進行了介紹,闡述成樁工藝和溶洞的處理方案,為大型溶洞和串珠狀溶洞的處理提供參考。
成樁工藝;溶洞處理
衡東縣興衡公路大橋位于湖南省衡東縣城西,東岸接衡東縣城興衡西路斷頭,東西向橫跨洣河,西岸規(guī)劃連接縣鄉(xiāng)公路網(wǎng)??h城有省道 S315與衡陽市相接,并有新塘、大浦兩入口與京珠高速公路連接,交通方便。
本項目起點樁號為 K0+414.50,終點樁號為 K0+956.14。項目橋梁接線 83.16m,橋長 458.48m(K0+497.66-K0+956.14),上部構造為 10×45m跨預應力混凝土預制簡支 T梁橋,下部構造共 11個墩臺,0號、10號橋臺為雙柱埋置式輕型橋臺,2根 D250cm鉆孔灌注樁基礎,1號 -9號橋墩為雙柱式橋墩,基礎為 D250鉆孔灌注樁。
(1)地質條件。本場地地層巖性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堆積層雜填土,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粉質粘土;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殘坡積層粘土,粉質粘土;下伏三疊系上統(tǒng)泥巖,中統(tǒng)石灰?guī)r。
(2)不良地質條件。本場地存在的不良地質為巖溶。三疊系中統(tǒng)石灰?guī)r,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溶溝,溶槽,溶洞普遍分布于場地內,溶洞最大揭示高度達 8m,除少量充填流塑狀粘土外,其余均為空洞,溶洞發(fā)育以垂向發(fā)育為主,屬埋藏型巖溶,勘察鉆孔見洞率為 73%,巖洞發(fā)育程度強烈,地下水埋深淺,活動強烈,大量抽取地下水易引起地面塌陷。場地屬可能產(chǎn)生巖溶塌陷的危險區(qū)。
(3)工程特點和難點。工期要求緊,樁基施工成了制約工期的主要因素,必須集中一切資源,加快樁基施工進度。施工難度大。本工程基巖為三疊系中統(tǒng) (T12)石灰?guī)r,溶洞普遍分布于場地內,在整個場地 20個鉆孔勘察鉆孔見洞率為73%。因此在鉆孔灌注樁施工前,必須詳細掌握每個樁位地下巖溶的分布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每個樁位順利成孔。
根據(jù)溶洞是否有地下水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溶洞內無地下水流的溶洞;一類是有地下水流的溶洞。無地下水流的溶洞根據(jù)洞內是否有填充物又可分為兩類:一為洞內無任何填充物或未填滿的空溶洞;一類為洞內充滿泥砂等物的泥砂洞。不同類型的溶洞對樁基礎的影響不盡相同,處理方法亦不同。
施工中,溶洞發(fā)育地區(qū)以鉆孔探測法來判斷溶洞的存在和溶洞類型。樁基鉆孔過程中突然遇到溶洞,可根據(jù)表 1初步判斷溶洞類型。
表1 溶洞類型判斷特征表
(一)成樁工藝要求
根據(jù)設計要求,均采用沖擊成孔的方法進行施工,由于沖孔時沖錘向樁側推擠,樁側形成石塊相互嵌緊的保護層,可減少泥漿的流失,并且石塊在推擠的作用下會對溶巖產(chǎn)生一定填充作用,對溶洞較為有利,在施工過程采用優(yōu)質泥漿,或在泥漿中摻入適量的水泥,燒堿和鋸末,提高泥漿膠體率和懸浮能力,使其滲透入孔壁內凝固,加強孔壁的防護,當巖面傾斜較大,鉆頭擺動撞擊護筒或孔壁時,應回填片石,使孔底出現(xiàn)一個平面后再正常沖孔。
(二)巖溶處理方案
由于本場分布有大量的溶溝,溶槽,溶洞,巖洞發(fā)育程度強烈,鉆孔施工的主要難點為如何在具有多層溶洞的巖溶區(qū)成孔,如何堵住泥漿滲漏及混凝土流失,保證沖孔進尺及清除孔底沉渣。針對以上情況,施工中采取了如下的解決方法。
1.埋設護筒
在鉆進過程中,當鑿穿溶洞時孔內水頭會急劇下降 (尤其是無充填溶洞)。這樣孔外水壓會對孔壁形成側向壓力,極易造成塌孔。為了防止意外發(fā)生,需埋設護筒。護筒由 6~8mm鋼板卷制而成,護筒腳堪入巖層 30cm。首先正常鉆進至接近溶洞頂板,將鉆頭提起,采用振動錘等將鋼護筒穿過強風化巖層 30cm,使護筒底部支撐在巖層上。接著重新在護筒內鉆進,護筒下沉過程中應計算護筒長度、宜長不宜短,上下端及中部設加強鋼板。對于多層溶洞可采用灌漿法和內護筒法,也可采用全套護筒法,即相當于再次下護筒,即內護筒,只是護筒內徑和高度有所改變,但施工工藝不變。
2.對有填充溶洞的處理
(1)對有充填的溶洞,充填物較好時,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可直接鉆進,填充物為流塑性粘土時,采用拋片石、粘土等擠密填充;(2)對有填充的側壁溶洞,鉆進時鉆頭容易跑偏,成孔困難,可先向孔內拋填片石、粘土等,穩(wěn)定后再向下鉆進,如此循環(huán),直至成孔。如果反復拋填片石無效或效果不大時,為保證樁基垂直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在溶洞處采取超前灌注措施,即對樁底軟弱部分用低標號混凝土加固,提高其強度,使孔底土層間強度差距減小,便于沖擊成孔;(3)對于地質鉆探已標明的小型溶洞及溶槽、溶溝、小裂隙等,或者鉆孔過程中泥漿泄露,及時向孔內投加粘土、片石、水泥,以加大泥漿質量和密度,并依靠沖擊在樁側形成片的石夾粘土維護墻,保證泥漿不流失,保持孔內泥漿高度,使得沖鉆順利進行。
(三)對無填充或半填充空溶洞的處理
(1)對較小的溶洞,鑿穿溶洞頂板前,用低沖程、輕錘鉆進,選用前端突出的鉆頭,鑿穿溶洞后,泥漿下降較慢時用粘土回填,泥漿下降緩慢后繼續(xù)補漿、鉆進,同時,采取 4∶1的比例投入片石和硬粘土,必要時加入適量水泥,待其凝固到一定強度后再依次往下鉆孔壓漿。若泥漿損失很快,用片石、粘土加水泥拌勻,按照 2∶2∶1的比例回填,必要時采用混凝土進行封堵,并及時補漿,待漿面穩(wěn)定,填充物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進行鉆進。
(2)對串珠狀溶洞、連續(xù)溶洞群,鑿穿溶洞頂板前,用小鉆鑿穿溶洞頂板,泥漿下降緩慢后繼續(xù)補漿、鉆進,如果泥漿面持續(xù)下降,泥漿比重降低,采用拋填片石、粘土、水泥等充填,必要時可摻加速凝劑或水泥砂漿、混凝土等進行封堵,基本穩(wěn)定后再進行下道工序。當再次打穿下一層溶洞發(fā)生漏漿時,重復上述工作,直到完成一個樁孔為止。
在實踐中,經(jīng)過試驗和總結,對于串珠狀溶洞、連續(xù)溶洞群、較大的溶洞,采用拋填片石、粘土、水泥、灌注混凝土等措施成孔后,為減少水下混凝土的灌注量,采用鋼絲網(wǎng)片處理法比較有效,具體辦法就是用 10×10鋼絲網(wǎng)螺旋狀均勻纏繞鋼筋籠,每層至少要有 50%的重疊區(qū),為保證鋼筋籠在灌筑時保護層的厚度,鋼筋籠在加工時,外表層沿縱筋方向增加 4~6道 5cm高鋼絲網(wǎng)支撐筋,這樣在灌注中即可以減小護壁側壓力,減小護壁崩潰的概率,又可以保證鋼筋保護層厚度,從而提高成樁質量。對于減少混凝土灌筑量有顯著的作用。
如 8#-1孔,地質勘探顯示地下 16~42m處為串珠狀溶洞 (共五層),理論灌筑量在 680立方以上,經(jīng)鋼絲網(wǎng)處理后,實際灌筑量 210立方。
6-2#孔勘探資料顯示地下 23~35m處有一垂直高度 8m大型溶洞,除填少量流塑狀粘土外,其余均為空洞。理論需要填充量 500立方以上,經(jīng)鋼絲網(wǎng)處理后,實際灌筑量 206立方。
(四)漏漿處理方案
樁基在鉆進過程若遇到漏漿現(xiàn)象,先用片石和粘土按2∶1比例填塞,鉆進至原深度,若不能達到止漏效果,再用片石、粘土、水泥按照 2∶2∶1的比例簡單拌勻后進行回填,回填量不少于孔深的三分之二,再鉆進至原深度,停止 12h后再進行第二次回填鉆進,反復處理直到達到止漏效果。例如 5-1#樁徑2.5m,樁長 27.46m,地質資料顯示有 2.5m溶洞,當鉆進到溶洞處時發(fā)現(xiàn)漏漿,下降速度 800mm/min,處理辦法,先用 20立方片石和 20立方粘土填塞,鉆進后效果不明顯,后用片石、粘土、水泥按照 2∶2∶1的比例簡單拌勻后進行回填反復處理 6次達到止漏效果,共用去片石 210立方,粘土 90立方,水泥 29t。
(1)巖溶地基處理有很大的難度和復雜性,需因地制宜地設計和選擇施工方法。
(2)沖孔樁處理復雜巖溶地基行之有效,有較大的可靠性。
(3)采用袋裝粘土及水泥填堵溶洞及防滲堵漏,行之有效,且最為經(jīng)濟,同時保證成樁質量,避免大規(guī)模超灌混凝土。
(4)埋設護筒可有效避免塌孔。
(5)采取措施時要及時,防止處理不及時孔口坍塌等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
[1]凌治平.基礎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2010-10-26
盧治國 (1977-),男,湖南長沙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