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盈 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0/05/31/010133141.shtml
世界杯內(nèi)外的非洲希望
文/宋盈 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0/05/31/010133141.shtml
南非世界杯讓一向弱勢的非洲各國占據(jù)了天時、地利與人和,通向光榮與夢想的大門似乎已經(jīng)打開。
剛剛還是湖光瀲滟,晴空萬里,忽然飄至的一場大雨將肯尼亞納瓦沙湖上的火烈鳥打成了落湯雞。周圍的行人、游客措手不及,紛紛尋找避雨的地方。
陰云籠罩的湖邊只剩下兩個紅點,那是兩個肯尼亞孩子在踢球。沒有球門,兩只拖鞋扔在草地上,就是他們奔跑的目標;沒有足球,孩子們把幾個塑料袋折疊起來簡單地用布繩一扎,小球照樣滾得飛快。
這種自制球和非洲人熱愛足球的傳統(tǒng)一樣悠久。直到現(xiàn)在,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的民俗展區(qū)內(nèi)還展覽著上個世紀當?shù)啬泻⑼娴淖灾谱闱颉r光流轉(zhuǎn),吸引無數(shù)人眼球的世界杯首次登陸非洲大陸,并且首次使用3D技術轉(zhuǎn)播。高科技裝點下的足球盛宴,讓人更加眼花繚亂。
近年來,非洲在經(jīng)濟發(fā)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中國援建的體育設施為運動員提供了專業(yè)訓練場所。但大多數(shù)普通的非洲孩子還是要因陋就簡,用自己的方式玩足球:在塞內(nèi)加爾首都達喀爾,他們在海濱大道旁踢球;在加納首都阿克拉,路邊一塊窄小的土地也能讓他們陶醉在足球的歡樂中;在肯尼亞首都內(nèi)羅畢的貧民窟里,孩子們穿著包括拖鞋、雨鞋在內(nèi)的各式鞋子在凹凸不平的泥地里踢球。有時候球飛了,鞋子也跟著飛了,引來一陣大笑。
南非奧貢州的足球?qū)W校。
如果說塞內(nèi)加爾曾經(jīng)是2002年世界杯闖入八強的非洲“悍馬”,加納是2006年世界杯晉級十六強的閃耀“黑星”,那么肯尼亞的足球?qū)嵙σd色不少,在國際足聯(lián)的總排名中相對靠后,但這絲毫不影響肯尼亞孩子對足球的熱愛。在他們眼中,遠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世界杯,也許只是色彩靚麗的廣告噱頭,是難以企及的大人游戲。但同每一個心系世界杯的大人一樣,他們對足球有著熾熱的愛,哪怕腳下只是一個破布扎成的小球。
球王貝利早在1990年就預言非洲球隊將在上世紀末之前贏得一次世界杯冠軍,結(jié)果只是讓分析家們再次感嘆貝利的“大嘴巴”。2006年德國世界杯,“黑色之星”加納隊闖出重圍晉級十六強,但其他非洲球隊卻早早折戟沉沙。如今,南非世界杯讓非洲列強占據(jù)了天時、地利、人和,通向光榮與夢想的大門似乎已經(jīng)打開。
但事實上,進入世界杯決賽圈的6支非洲球隊,在刷新歷史的問題上都面臨著重重困難:加納的“黑星”光芒籠罩在德國戰(zhàn)車和澳大利亞“袋鼠”的陰影中;眾星閃耀的科特迪瓦更是身陷號稱死亡之組的G組,面臨巴西、葡萄牙的包圍;分組運氣稍好的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即使以小組第二的成績闖進16強,能否創(chuàng)造新的非洲傳奇還是未知數(shù)。
當賽場內(nèi)的希望之光閃爍不定時,賽場外看到非洲孩子踢球的人們可以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說:這是非洲足球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