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寧波市春曉中學,浙江 寧波 315040)
都說眼睛是通向心靈的窗戶,但當這扇窗戶緊閉之時,心靈還能通向光明嗎?海倫·凱勒的自傳體散文《再塑生命》啟迪人們:當一扇窗戶關閉之時,我們還可想方設法去開啟另一扇窗戶。也許在海倫的字典中,為自己開啟那另一扇窗的人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師吧。文本中處處流露出海倫對莎莉文老師的崇敬以及感激之情。
與其說莎莉文老師為海倫開啟了一扇心靈之窗,不如說她們用愛共同開啟了一扇希望之窗,于是“奇跡”就此誕生。雖是盲人,海倫卻能“望見”田野、山坡,人們在田間地頭翻土播種;雖是聾子,海倫卻能“聽到”樹葉嘩啦啦齊聲作響;雖然無法理解老師對“愛”的詮釋,海倫卻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感覺到有無數(shù)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靈中間”……
“創(chuàng)新型”教案(一個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主要人物的背景
2.體會教與學的艱辛極其豐碩成果
3.激發(fā)學生自由想象,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4.通過對“愛”的含義的理解,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不只停留于文本)
教學重點
探索“愛”的含義
教學預設
游戲設置:前后桌同學設定甲和乙,乙同學閉上眼睛;教師在幻燈片上投影“愛”字;甲同學在乙同學手掌寫這個字;1分鐘后,乙同學來猜這個字。(游戲結果簡要點評)
過渡:試想,如果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相互交流那會怎樣呢?
1.角色扮演配以主要人物簡介
好,下面讓我們來進行這樣的角色扮演。
乙同學,你是一個不幸的孩子,在一歲半的時候,你得了一場重病,從此以后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當然也無從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了。你成了一個盲聾啞集于一身的孩子。你將如何生活?如何學習?你的將來會是怎樣?(請閉上眼睛嘗試投入角色)
甲同學,你曾經(jīng)失去大部分視力,后來經(jīng)過兩次手術視力得到部分恢復。你畢業(yè)于柏金斯盲人學?!,F(xiàn)在給你一個任務,去當乙同學的家庭教師,你打算怎樣去教他?
2.走入文本投入角色
各位演員,下面我們來閱讀這部“劇本”。請大家把書翻到第38頁,學習這篇自傳體文章《再塑生命》。
首先,快速瀏覽1~5自然段,然后告訴我“劇本”中你叫什么名字。
海倫,在未接受教育之前,你是怎樣生活的?能用文中的話來形容一下嗎?(引導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4自然段部分精彩語言)
正在此時,誰走進了你的生活?(“莎莉文老師”)
那么莎莉文老師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怎樣?(篩選1~5段關鍵信息)
莎莉文老師,你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海倫時的情景嗎?你是怎么做的?(請同學結合文章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
好,接下來就該讓你們?nèi)ズ煤玫叵嗵幰欢稳兆恿耍纯磿l(fā)生什么?
莎莉文老師,你是怎樣教海倫的?教會了她哪些?
海倫,在與莎莉文老師相處的過程中,你學會了哪些東西,你的情緒又是怎樣隨之而變的?
各位演員,請往下讀完劇本,篩選信息,劃出關鍵詞句。(配鋼琴曲《少女的祈禱》)
學生自由回答完,教師作部分明確:(所教所學)具體事物——大自然——抽象事物“愛”等
3.深入采訪
(1)海倫,在學習過程中,哪個事物是你人生的一大轉折點,喚醒了你的靈魂?能不能找到前后產(chǎn)生巨大反差的細節(jié)。
(2)莎莉文老師,你是怎樣教會海倫“父親”、“母親”、“妹妹”、“老師”這些詞的?(結合上文,展開想象)
(3)“望著田野、山坡,人們正在田間地頭翻土播種”(14自然段)
“一陣沉寂之后,樹葉嘩啦啦齊聲作響”(18自然段)
海倫,你不是既盲又聾嗎,怎么會看得見又聽得到呢?
過渡:心靈的窗戶一旦打開,海倫對外界的了解也逐漸增加,漸漸地開始化被動為主動,常常對一件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問個究竟,想了解得更多些。
重點講讀——了解“愛”的含義
海倫,還記得第一次問起“愛”這個字的意思是在什么情況下?
海倫,你是怎樣一步步探究“愛”的?
莎莉文老師,你又是怎樣解釋“愛”的呢?
4.分角色朗讀
(請一個“海倫”和一個“莎莉文”來朗讀對話)
幻燈片中列出如下對話。
“愛是什么?”
“愛在這里。”(指著心)
“愛就是花的香味嗎?”
“不是?!?/p>
“愛是不是太陽?”“是太陽嗎?”
(連連搖頭)
“愛是不是太陽?”
“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覺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經(jīng)過一天酷熱日曬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會是多么高興呀!愛也是摸不著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沒有愛,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海倫,聽完莎莉文老師的這番解釋,你理解這些話的意思了嗎?(答案不一,目的為了引出疑點:“用更淺顯,但當時我依然無法理解的話解釋”和“剎那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海倫,你所體味到的愛的感覺是怎樣的?(用文中話來回答)
在座所有的莎莉文老師請你們一起再來為海倫解釋一遍什么是“愛”。
請所有海倫閉上眼睛,融入角色默默地去體味這種感覺。
海倫,你感受到了嗎?(有些同學已經(jīng)真正融入到角色中去了)
你愛莎莉文老師嗎?在你眼中,她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海倫,你現(xiàn)在能想象出你將來怎么樣嗎?
我來告訴你,你不但學會了英語,還學會了德語、法語。你考上了哈佛大學,你先后完成了十四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這個“劇本”就是選自你的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你成為了美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被譽為“美國英雄”!
5.分工合作練習
海倫,在你感慨萬分之際,你想對莎莉文老師說些什么嗎?(續(xù)寫“老師”,……)
莎莉文老師,讀完“劇本”,你覺得海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根據(jù)文本篩選關鍵信息)
6.教師總結
“莎莉文老師,你用你的愛心,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為海倫重新開啟了一道通向光明的門;海倫·凱勒,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你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你們共同用愛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麗的神話!我為你們驕傲!”
7.布置作業(yè)
(1)談談你對題目“再塑生命”的理解。
(2)學完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寫出課后所得)。(3)課后有選擇地去閱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板書設計
“傳統(tǒng)型”教案(兩個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海倫·凱勒的人生經(jīng)歷及其品質(zhì),學習海倫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
2.培養(yǎng)學生從文中準確獲取信息并進行語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課文一體兩面的思路結構,揣摩文中重要語句,加深閱讀體驗。
3.理解作者對莎莉文老師敬愛和感激的情意。領會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
教學重點
研讀課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預設
導入
幻燈片上展示一幅鳥語花香的美妙畫卷,幾秒后,突然出現(xiàn)黑屏。
導語:假如從這一刻開始,你的生命中再無光明,再無聲音,那會怎樣?你能想象到未來會是怎樣嗎?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個奇女子——“海倫·凱勒”
這簡直是個“奇跡”,而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人,除了海倫自己,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安妮·莎莉文老師”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海倫的自傳體作品《再塑生命》,看看莎莉文老師是如何再塑海倫的生命的。
初步感知文本
學生快速閱覽1—5段,思考下列問題(出示幻燈片)
1.在未受教育之前,海倫的心情怎樣?
2.莎莉文老師在海倫心目中的地位怎樣?
3.莎莉文老師第一次看到海倫時,怎么做?用意何在?
(在講評過程中,滲入朗讀指導,如“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重點字詞作解,如“把我緊緊抱在懷中”)
深入探究文本
在海倫與莎莉文相處過程中,莎莉文老師教會了海倫哪些?怎樣教?海倫在學習過程中,情緒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們各自怎樣的特點?(出示幻燈片,設置線索題)
采用“分塊朗讀、精讀、講讀,逐步分析”的教學手法。
分析過程中涉及點(不依次進行)
1.重點詞句分析
如:理解以下語句
(1)“水喚醒了我的靈魂,并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保?1段)
(2)“我感覺到有無數(shù)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靈中間”(39段)
2.文本疑點探討
疑點一:(14段)“……望著田野、山坡……”
(18段)“……樹葉嘩啦啦齊聲作響……”
海倫既盲又聾,怎么會看得見又聽得到呢?
疑點二:(38段)“她似乎意識到……但當時我依然無法理解的話解釋說……”
(39段)“剎那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兩處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3.能力遷移
13段中提到,“那一天,我學會了不少字,譬如‘父親’、‘母親’、‘妹妹’、‘老師’等”。請以其中一個名詞為例,展開合理的想象,說說莎莉文老師是如何教會海倫這些事物的。
教師明確部分答案,并形成板書(同上)。
檢查課堂實效
1.學生是否理解題意《再塑生命》。
2.學生是否能寫出一兩條課后所得。
教學反思
如何呈現(xiàn)一堂“形神兼?zhèn)洹钡恼Z文課。曾經(jīng)挖空心思,想別出心裁地上一堂語文課——《再塑生命》。由游戲?qū)?,再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立足各自角色進入文本閱讀,分工合作。試圖達到“師生情感交融”的目的。
短短一堂課下來,學生過分沉浸于“興奮”狀態(tài),而并未真正走入文本去體味那師生間“涓涓流水”般傳遞著的情意。由于時間倉促,教師也無法完成一系列適時、深入的點撥。結果,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開發(fā)、挖掘和共鳴。由此,筆者意識到過分追求形式而不立足于文本的教學只是無源之水。于是,筆者嘗試換一種思維——深入文本來開展《再塑生命》教學。在“深入探究文本”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采用了“分塊朗讀、精讀、講讀,逐步分析”的教學手法,并隨機給予學生點撥、引導。在“檢查課堂實效”時,發(fā)現(xiàn)學生確實能夠立足文本談出體會。整個文本教學共需二課時。雖然收效不錯,但這種教學模式還是有些老舊。
那么,該如何呈現(xiàn)一堂“形神兼?zhèn)洹钡恼Z文課呢?
“形”,即教學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固然能使課堂氣氛不斷升溫,學生興致空前高漲。但如果只是活動的泛泛而談,而不深入文本教學,那語文課就失去了其本來面目,只是一紙“空文”。“神”,即神髓、精髓。語文教學中不去溯本求源,何以見其“髓”,無“髓”何以成課,徒有形式的語文課只是“行尸走肉”。
確實,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該好好“溯本”,引導學生讀進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我們需要有一雙慧眼,從文本中尋找“亮點”,引導學生反復咀嚼品味。若能在“溯本”的基礎上,教師再發(fā)揮獨有的教學魅力,大膽創(chuàng)新,輔以各種有效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發(fā)散思維,發(fā)揮想象力,那才能真正的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當然,要上好一堂獨立完整的語文課,還需懂得如何取舍文本,如何定下有效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讓較長的文本,在一堂課內(nèi)也能展露其精華。
在《再塑生命》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中,筆者定下的最終教學目標過高,由于一節(jié)課的時間,根本無法把整篇課文講全、挖深,雖然教學重點在于“探索‘愛’的含義”,但若沒有前面文本作情感的鋪墊,何來“愛”的升華,何來師生情感的交融。鎖定目標太高,加上過于多彩的教學形式,最終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任務宣告失敗。
而在《再塑生命》的“傳統(tǒng)型”教學中,雖能立足文本,但未對文本進行合理的取舍,不能將文本的亮點盡展在一堂獨立的公開課上,為此留下不少遺憾。
如何能真正讓語文課少留遺憾、不留遺憾,達到“形神兼?zhèn)洹钡淖罡呔辰缒??歸根結底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要高。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要有較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高度熱誠的教學工作態(tài)度。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超強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去征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