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添,濮勵杰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93)
江蘇省土地利用非均衡性研究
胡曉添,濮勵杰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93)
研究目的:探討1989—2006年期間江蘇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性,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jù)。研究方法:非均衡計量模型。研究結果:研究期內江蘇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度表明,建設用地是后期土地利用的主導方面,國家宏觀政策對前期調控的效用要優(yōu)于后期。研究結論:國家調控與地方落實相結合,以實現(xiàn)土地利用的相對均衡。
土地利用;非均衡;農用地;建設用地;江蘇省
盡管中國實行的是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jié)約用地制度,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快速城市化進程與18億畝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一個重要表象就是土地利用的非均衡性。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為,非均衡是經濟社會運行的常態(tài),近年來國內學者就土地利用的非均衡性進行了廣泛探討,但多見于理論方面的研究[1-2],實證分析僅在房地產市場非均衡性研究方面有所運用[3-5]。本文選取江蘇省為研究區(qū)域,實證分析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中土地利用的非均衡現(xiàn)象與機理,為科學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提供參考。
江蘇省位于東經 116°18′—121°57′、北緯 30°45′—35°20′之間,自然條件優(yōu)越,開發(fā)歷史悠久,作為近代工業(yè)、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發(fā)祥地,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通商口岸之一,同時也是現(xiàn)代高科技產業(yè)和城鎮(zhèn)密集地區(qū)之一。2007年,江蘇省以全國1.06%的地域面積,承載了全國5.77%的人口,生產了全國6.25%的糧食,地區(qū)生產總值實現(xiàn)25741億元[6],說明江蘇省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土地利用之間非均衡的典型地區(qū)。
短期內土地利用變化主要受經濟社會因素影響[7]。本文經濟社會數(shù)據(jù)來源于《江蘇統(tǒng)計年鑒(2008)》,土地數(shù)據(jù)來源于江蘇省土地變更調查統(tǒng)計匯總表(1989—2005),2006年數(shù)據(jù)援引自《江蘇省土地利用戰(zhàn)略研究》[8]。
2006年,江蘇省農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63.20%,其中耕地占45.1%,在土地利用中占主導地位,體現(xiàn)了江蘇省土地利用率高、墾殖率高的特點;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7.50%,其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占14.50%,體現(xiàn)了江蘇省城鄉(xiāng)建設快、工業(yè)規(guī)模大的特征;未利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9.32%,但大部分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后備土地資源不足[8]。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江蘇省未利用土地205461.90 hm2,僅占到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0%,由于未利用土地在土地總面積中比例較小,本文主要研究農用地與建設用地的非均衡性。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江蘇省經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轉軌時期,土地利用方式也同步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疾?989—2006年期間農用地與建設用地的變動情況,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1994年之前),土地利用方式呈現(xiàn)大致反向波動的規(guī)律,1994年是江蘇省用地變動幅度最大的年份,這與該時期的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密切相關;第2階段(1995—1997年),農用地與建設用地基本呈此消彼長的變動規(guī)律;第3階段(1998—2000年),這一時期土地利用方式表現(xiàn)為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第4階段(2001年之后),由于江蘇省加大了后備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建設用地增加量略高于農用地減少的絕對數(shù)量(圖1)。
圖1 江蘇省農業(yè)用地與建設用地變化走勢圖Fig.1 Variation trends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研究期內,由于國家基本建設需求與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內部調整,江蘇省土地利用的變動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基本一致。尤其是1995年以后,農用地減少的絕對量與建設用地的增加規(guī)模大致相當,說明這一時期江蘇省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是以農用地減少為代價的,就減少的耕地而言,歷年國家基本建設就占到30%—65%之間[8],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受到建設用地變動的影響。除此之外,外部宏觀經濟形勢、政策導向以及對未來的預期等因素均會對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動起到一定的消長作用。
借助Burkett雙曲線型聚合方程模型,采用研究期限內各項經濟社會指標,構建包括江蘇省建設用地有效需求方程、有效供給方程與建設用地供需平衡方程組成的聯(lián)立方程組,運用Eviews軟件對非均衡模型進行參數(shù)估算,且假設摩擦系數(shù)無限小并趨向于0。
具體估算分為以下3個步驟:一是均值估計,假設市場出清,即市場處于均衡狀態(tài)(Q=Demand=Supply),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分別對需求函數(shù)和供給函數(shù)的系數(shù)進行估計,得出交易量參數(shù)估計的初值;二是在得到初步估計值后,檢查系數(shù)的t檢驗或標準差,合乎標準則進行下一步,否則檢查數(shù)據(jù)和模型變量的選擇,或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三是對非均衡進行估計,采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NLS)估計。將第二步得到的參數(shù)初值代入供需方程進行迭代運算,尋找較優(yōu)可行解,經多次調試,得到模型的非均衡估計。若不符合要求,則回到第二步,對非均衡估計中的初值進行調整,繼續(xù)迭代找出較優(yōu)可行解。若結果仍不理想,則回到第一步,對模型中的變量及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3],最終得到江蘇省建設用地的非均衡計量經濟模型:
式1中,Yd為江蘇省建設用地的需求方程;X1為城鎮(zhèn)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X2為經濟社會總產出中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數(shù)值,是經濟導向型的需求方程;Ys為江蘇省建設用地供應方程;X3為耕地面積,是占用耕地為主要方式的建設用地供應方程;Q為非均衡短邊規(guī)則下的供需方程。
從參數(shù)估計結果來看,模型參數(shù)估計整體效果較好。從擬合優(yōu)度來看,R2=0.983272,擬合優(yōu)度非常高,其他統(tǒng)計檢驗指標D.W、Akaike info criterion、Schwarz criterion等均符合要求。從t檢驗值來看,除X1回歸系數(shù)的顯著水平接近95%以外,其他變量均在99.99%以上的顯著水平不等于0。
將對應的解釋變量歷史數(shù)據(jù)代入非均衡模型,估算研究期內江蘇省建設用地的有效需求量、供給量和擬合的供需量。引入非均衡度Z的概念,其關系式為Z=(Yd-Y)s/Q。結果表明(圖2),研究期內江蘇省建設用地總體上表現(xiàn)為供應大于需求的現(xiàn)象,對應的年份數(shù)量共計16年,建設用地需求超過供應的年份僅出現(xiàn)在1994年、2005年和2006年。根據(jù)上文中分析的內容,江蘇省土地利用的方式主要是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且以建設用地變動為主導,因此研究期內江蘇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度大致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1992年之前),江蘇省建設用地供給高于需求,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一時期農用地需求量較大,地方政府多采用對未利用地的挖潛來補充一定數(shù)量的農用地,后期土地利用變化趨于相對均衡;第2階段(1993—1995年),國家對局部區(qū)域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同期江蘇省也受到該政策的影響,其土地利用方式進入了短暫的調整時期,且位于相對均衡的區(qū)間;第3階段(1996—2004年),江蘇省再次進入建設用地供給大于需求的階段,這一時期因受上海大都市圈經濟輻射與帶動作用,蘇南地區(qū)為發(fā)展地方經濟多采取土地價格“凹谷”的方式來吸引投資,從而此類地方政府產生了一定的供地沖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蘇南地區(qū)地方政府開始逐步關注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土地利用的方式也趨于相對均衡;第4階段(2005年之后),隨著江蘇省區(qū)域內“蘇南帶動蘇中、蘇中拉動蘇北”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蘇中乃至蘇北地區(qū)各個城市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長,且呈現(xiàn)加速增長的趨勢。
本文是基于大量的現(xiàn)實數(shù)據(jù)所做的實證分析,采用的模型是對相關理論規(guī)范化的表述。當用一種經濟模型來幫助制定實際的政治或制度性政策時,通常需要重新引入在建立模型時被舍棄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現(xiàn)實因素[9]。為此,應結合實際情況深入分析以提高對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圖2 江蘇省建設用地非均衡度變動圖Fig.2 Disequilibrium vari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由于均衡只是暫時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研究表明江蘇省土地利用具有顯著的非均衡性。這種非均衡性與當?shù)氐慕洕鐣l(fā)展密切相關,且國家宏觀調控對土地利用方式有著重要的調整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宏觀調控對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有著較大的作用,而進入21世紀以來,地方政府對待農用地通常是“重產出、輕保護”[8],在后備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是以犧牲耕地為代價的,也使得新近一輪宏觀調控的作用有所弱化。鑒于此,江蘇省應以國家沿海開發(fā)戰(zhàn)略為契機,科學規(guī)劃沿江沿海地區(qū)的潛在可開發(fā)土地,旨在努力實現(xiàn)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土地利用之間的和諧,同時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推進實施以期實現(xiàn)土地利用的戰(zhàn)略保障。為實現(xiàn)土地利用的相對均衡,建議國家要進一步全局把控科學制定調控政策,地方政府切實落實國家調控精神以實現(xiàn)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References):
[1]曲福田,石曉平.城市國有土地市場化配置的制度非均衡解釋[J].管理世界,2002,(6):46-53.
[2]錢忠好.土地征用:均衡與非均衡——對現(xiàn)行中國土地征用制度的經濟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50-59.
[3]季朗超.非均衡的房地產市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4]石薇,田一淋.基于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的房地產市場非均衡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3):17-18,29.
[5]王松華.中國住房保障體系非均衡供給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09,4:41-42,125.
[6]江蘇省統(tǒng)計局.江蘇省統(tǒng)計年鑒(2008)[EB/OL].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8/nj23.htm.
[7]王麗萍,周寅康,薛俊菲.江蘇省城市用地擴張及驅動機制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6):26-29.
[8]李如海,黃賢金,呂亞生,等.江蘇省土地利用戰(zhàn)略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9]洪銀興,等.《資本論》的現(xiàn)代解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Land Use Disequilibrium in Jiangsu Province
HU Xiao-tian,PU Li-jie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isequilibrium of land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89 to 2006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tial basis for current national macro-control policies.Method employed is disequilibrium econometric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asing on the disequilibrium degree of land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sample period,the dominant pattern of land use in later stage is construction,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national macro policies in the earlier stage is better than those in later stage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tional controlling measur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good local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latively equilibrium of land-use pattern.
land use;disequilibrium;agricultural land;construction land;Jiangsu Province
F301.24
A
1001-8158(2010)07-0014-04
2010-03-18
2010-05-20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6BAJ05A02,2006BAJ05A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871255)。
胡曉添(1980-),男,江蘇南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不動產經濟與城市規(guī)劃。E-mail:huxiaotianbox@yahoo.com.cn
濮勵杰(1965-),男,江蘇吳江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土地利用規(guī)劃與管理。E-mail:ljpu@nj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