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南
糖尿病腎病(DN)即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難治的微血管病變之一,同時也死亡原因之一。其病變部位在腎小球及腎臟微動脈,其病理特征為腎小球細胞外基質增多。本病起病隱匿,早期表現(xiàn)多不明顯,一旦發(fā)展到臨床階段,其病理和功能障礙則不可逆轉,最終形成終末期腎病。當下,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逐漸上升,DN已成為終末期腎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但尚無良好的治療方法,本院近年來,中西醫(yī)治療的方法治療 DN 54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48例觀察對象均符合 198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診斷標準[1]確診為 2型糖尿病,并按Mogensen的 DN分期方法篩選[2],均為Ⅲ、Ⅳ、Ⅴ期患者,排除原發(fā)性腎病、1型糖尿病、泌尿系統(tǒng)感染、原發(fā)性高血壓、心力衰竭等原因所導致的蛋白尿。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 26例,男 14例,女 12例;年齡 35.7~74.5歲,平均(55.8±11.09)歲;糖尿病病程 3.8~20.2年,平均(8.06±2.53)年;合并高血壓者 10例,冠心病者 7例,神經(jīng)病變者 8例,眼底病變者 6例,糖尿病腦病 1例,伴水腫者 9例,不同程度腎衰竭者 9例。對照組 22例,男 12例,女 10例;年齡 37.9歲 ~76.4歲,平均(56.4±12.2)歲;糖尿病病程 3.5~21.3年,平均(8.93±2.14)年;合并高血壓者 9例,冠心病者 5例,神經(jīng)病變者 7例,眼底病變者 6例,糖尿病腦病 1例,伴水腫者 8例,不同程度腎衰竭者 8例。兩組的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病程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Mogensen的 DN分期標準 早期糖尿病腎病期:24 h尿微量白蛋白為 30~300mg/24 h。臨床糖尿病腎病期:24 h尿微量白蛋白 >300mg/24 h或 24 h尿蛋白 >0.5 g。終末期腎衰竭期:腎小球濾過率(GFR)<10ml/min,血肌酐、血尿素氮升高,伴嚴重的高血壓、低蛋白血癥和水腫。
2.1 方法 兩組均進行糖尿病教育并行飲食控制、運動療法、繼續(xù)原有降糖治療,并予以對癥治療,如根據(jù)其病情的需要以胰島素或諾和靈皮下注射(藥物劑型及劑量隨血糖的高低進行相應調節(jié)),或(和)以口服藥物美吡達 10mg,3次/d。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加用拜糖平 50mg,3次/d。合并高血壓者加用苯那普利(洛汀新)10mg,1次/d;或開博通25mg,2~3次/d,使血壓維持在 140/90mm Hg以下。水腫明顯者以雙氫克尿噻 25mg,3次/d;對于腎衰竭Ⅱ期以上的患者,可用包醛氧化淀粉 5 g,3次/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自擬中藥方,藥物組成為:黃芪 30 g,太子參、山藥各 20 g,麥冬、石斛、當歸、鱉甲各 15 g,生地、玄參、赤芍、山萸肉各 12 g,川芎、紅花、地龍各 9g。每日 1劑,分早晚 2次分服。以 30 d為 1個療程,連用 3個療程。
2.2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訂。顯效:UAER<20μg/min,并較治療前下降≥50%;有效:UAER<20μg/m in但較治療前下降 <50%,或 UAER>20μg/min但較治療前下降≥50%;無效:UAER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反見上升者。
2.3 結果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變化,糖尿病在我國從 20世紀 70年代中期的 1%上升到近年的 3%,DN在 1型糖尿病及 2型糖尿病發(fā)病中高達 30% ~40%與 15% ~20%[3],而以中老年性發(fā)病為多;特別糖尿病患者一旦發(fā)生腎臟損害,出現(xiàn)持續(xù)性蛋白尿則病情不可逆轉,往往進行性發(fā)展直至終末期腎衰竭,到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方法防止其發(fā)生與惡化。糖尿病是由不同病因與發(fā)病機制引起體內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以致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障礙,而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全身性疾病,它主要損害腎臟,累及腎臟所有結構,從腎小球、腎血管到間質,具有不同的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xiàn),其中糖尿病腎病即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和死亡原因之一。所以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是降低糖尿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降低醫(yī)療費用的關鍵之所在。
糖尿病腎病屬祖國醫(yī)學“消渴”、“尿濁”、“水腫”等范疇。病機以氣陰兩虛、陰虛燥熱、水濕瘀血內停為主,故治療上當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為大法。方中黃芪、太子參性甘,入脾肺經(jīng),有補氣生津、利水退腫之功;生地、玄參苦寒入腎經(jīng),生地清熱涼血生津,玄參清熱涼血解毒;石斛、麥冬甘微寒,有養(yǎng)胃生津、滋陰潤肺、清熱除煩之功,與生地、玄參合用共奏滋陰清熱之功;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紅花活血祛瘀,四藥合用,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鱉甲、地龍咸寒,滋陰潛陽,清熱通絡利小便;山藥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山萸肉滋腎益肝。上述諸藥融于一方,共收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活血通絡之功,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 董硯虎.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當代治療.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4-137.
[2] 王海燕.腎臟病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949-962.
[3] 林善錟.重視糖尿病腎臟病變的診斷與治療.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8,14(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