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廣蘭
從諸葛亮“治國猶于治身”說開去
文/趙廣蘭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一位精通天文地理、道教氣功等學問的賢人。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國猶于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yǎng)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舉賢可安邦興國,養(yǎng)神能益壽延年,諸葛亮把治身與治國相提,養(yǎng)神與舉賢并喻,可見養(yǎng)神之重要。
祖國醫(yī)學認為,神為一身之主宰,統(tǒng)帥五臟六腑。神是人體生命活力和精神活動的總稱,對心身健康關系重大。《淮南子·原道訓》謂:“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薄秲冉洝吩唬骸暗蒙裾卟?,失神者亡?!笨梢娚竦某浜模P系到人的昌亡。“神清意平,百節(jié)皆寧”,養(yǎng)神是“養(yǎng)生之本”。
養(yǎng)神治身,不僅在我國歷代著述浩繁、立言精辟,而且國內外的許多長壽者已從實踐中受益。養(yǎng)神之法雖多,但歸納起來有如下數條。
調情志。古人云:“喜怒不節(jié)則傷臟,臟傷則病起?!薄秾O真人衛(wèi)生歌》也說:“世人欲知衛(wèi)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正意誠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碑敻星闆_動的時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做駕馭自己情感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縱情發(fā)作。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都應從容自如,自我克制,自我解脫,化解疙瘩,梳理情緒。做到喜有度,怒有節(jié),不為一事過喜,不為小事過怒,處事不急不躁,聞變也不憂思重重。只有這樣,才能“心靜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福壽永存”。
慎勞神。《壽世青編·養(yǎng)心說》主張:“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樂,應以自然,任其自去。此養(yǎng)生之法也?!边@是告誡人們要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既不為非原則的無端瑣事而憂慮焦躁,也不為一時得失而牽腸掛肚。如果經常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便會傷神毀志、損精耗氣而亡神。正如《彭祖攝生養(yǎng)性論》說:“汲汲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延命金丹》中亦說:“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毙纳裉┤唬瑒t氣和志達,氣機暢舒,血脈和利,樂無病生。
寬心境。朱德元帥有詩云:“開心才見膽,破腹任人鉆,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币粋€人要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胸襟,有“他人氣我我不氣”的雅量,有“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氣度,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風格。有了如此開朗、豁達的心境,在對待人生道路上的錯綜復雜的問題時就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凡事都從大局出發(fā),求大同,存小異;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驅散憂慮、煩惱、苦悶等縈繞心頭的烏云,不會有什么“想不開”的事,精神自然會輕松而愉悅。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稱心如意,焉有不益壽延年之理?
戒貪欲。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薄爸恪薄ⅰ爸埂?,就是要人們不受利欲的引誘,不作過分的奢求,這既不是什么恥辱,也不會有什么危害。如果不是這樣,為了享樂而千方百計日夜鉆營,只能是心勞力絀,給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負擔,導致百病叢生、喪志折壽。有的人心術不正,十惡不赦,滿肚子壞水晃蕩,終日為錢財苦思冥想,唯利是圖,不擇手段,或貪污受賄,或巧取豪奪,或謀財害命。這些人因貪心和私欲而做了虧心事,時時刻刻受到良心的譴責,必然會白天“于心不安”,夜里“惡夢纏身”,使得生理失常,心弦緊繃,不堪重負,勢必造成“精神內傷”,從而導致“身心敗亡”的惡果。因此,做人一定不要太貪,不貪才能神安氣定,體健壽高。
重修德。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仁者壽”的主張,認為“大德必得其壽”。唐代藥王孫思邈亦指出:“若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睍x代養(yǎng)生家葛洪亦云:“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比藗冎灰匾暤赖滦摒B(yǎng),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人處世對得起先人,無愧于后人,站直了做人,嚴以律己,不生妒心,光明磊落,慈悲為懷,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心理自然處于愉悅平衡狀態(tài),身體機能必然和諧,健康長壽也就順理成章了。
尋寄托。《壽親養(yǎng)老新書》說:“養(yǎng)老之法,凡人平生為性,各有好嗜之事,見即喜之。有好書畫者,有好琴棋者……”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亦說:“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背鋵嵉臉I(yè)余生活,能帶給你融融情趣,能“樂以忘憂”,修身養(yǎng)性,全神延壽。尤其人至老年,倘若無所事事精神失去寄托,縱然有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也要“畏老老轉迫,憂病亦彌縛”。老年人傾心于某種愛好,舞槍弄劍、養(yǎng)花養(yǎng)鳥、習練書畫、跳舞唱歌、旅游垂釣、收藏集郵等,是很必要的。精神有了寄托,也就擺脫了垂暮、孤寂之感。閑暇之時好友相約,到大自然中去欣賞那飛瀑流泉、奇峰怪石、綠樹修竹、芳草異卉、蟲吟鳥鳴……使人頓感心爽神怡。良好的心理影響生理,各種生命節(jié)律與自然相和諧,無形中提高了生命質量、生命活力,對養(yǎng)神增壽頗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