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輝
(河北大學 財務處,河北 保定 071002)
高等學?;I資:國際比較與借鑒
楊曉輝
(河北大學 財務處,河北 保定 071002)
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作為世界范圍內高?;I資領域先進經驗的代表,研究它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分別介紹了美、日、澳三國高校的籌資特點,總結出美、日、澳三國高?;I資的共同特征。建議從積極擴大財政性教育經費、不斷提高服務和銷售收入、積極吸納捐贈、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資助體系等四個方面,建立并完善我國高校籌資機制。
高?;I資;國際比較;籌資多元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重視發(fā)展高等教育是我國 “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和保證我國快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為高等教育會產生巨大的外部效益 (正外部性)和排他性,所以大多數學者都把高等教育看作是“準公共物品”,認為它應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而政府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但是,相對于快速發(fā)展的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明顯不夠,高校不得不重視開拓非財政資金來源渠道,促使多元化的籌資體系初步形成。
我國高校的辦學經費正從單一的國家財政撥款向多元化籌資發(fā)展。但高校普遍存在籌資方法單一、被動,管理缺乏專業(yè)人才等問題,不同程度地阻礙了高等教育的變革和發(fā)展。在“投入嚴重不足”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高校急劇擴張引發(fā)的貸款問題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自 20世紀 90年代后期,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呈下降趨勢的同時,學費收入、服務收入和社會捐贈的比例在逐年擴大,雖然后者所占比例偏小,卻顯示出與國際高等教育相同的發(fā)展趨勢。面對這樣的國情,如何合理高效地籌集資金,防止高校出現金融風險,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多元化籌措資金,已成為我國高校適應國內市場經濟改革和國際市場競爭所急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雖然存在著較大差異,但通過從籌資方面的比較研究,可以吸取國外高校的經驗和教訓,以此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籌資的借鑒。美國作為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和科技強國,其國家一定有一套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日本“二戰(zhàn)”后迅速崛起和日本實施的教育發(fā)展優(yōu)于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有很大關系;澳大利亞的教育出口為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教育出口已成為澳大利亞出口的第八大產業(yè)。因此選取這三個國家作為借鑒對象,結合我國國情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這一世界領先地位根源于其世界領先的高等教育籌資。1995年到1996年度全美高等教育的經費居世界第一位,為 1 979.73億美元。表 1表明了美國高等教育籌措經費的特點:即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主要有聯(lián)邦政府、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學生所交的學費,大學通過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而獲取的收益,捐贈收入及其他。據美國聯(lián)邦教育部教育統(tǒng)計中心 1996年的統(tǒng)計,1995年 -1996年,美國聯(lián)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級政府撥款在公立高等學校中占 51%,在私立高等學校中占 16.5%;學費收入在公立高等學校中占 18.8%,在私立高等學校中占 43%;包括教學收入、附屬企業(yè)、醫(yī)院在內的銷售和服務收入在公立高等學校中占 22.2%,在私立高等學校中占 21%。包括私人獎學金和捐贈基金在內的捐贈收入在公立高等學校中占 4.7%,在私立高等學校中占 14.4%;其他收入在公立高等學校中占 3.3%,在私立高等學校中占 5.1%。而且,高等院校由于學校的性質和特點不同,經費來源的渠道及其所占份額存在明顯的差別,特別表現在私立大學與公立大學上。
表1 美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構成 單位:%
日本《學校教育法》第 5條規(guī)定:“學校的設置者——除法令特別的規(guī)定以外,應負擔其學校的經費?!边@是學校經費來源的基本規(guī)定。因此,國立高等院校的經費由國家財政負擔,列入國家財政預算;公立高等院校的經費由地方政府財政負擔,國家依據地方交付稅制度等采取必要措施使其保持一定的水平;學校法人負擔私立高等院校的經費,學費是主要經費來源,還有一些收益性事業(yè)的收入。此外,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補助性撥款,資助私立高等學校健康發(fā)展,對于向私立學校提供捐款、貸款、獎學金的財團和企業(yè)等實行免稅措施。在日本高等教育經費來源中,除了政府撥款、學費收入外,其經費來源還包括校產收入和捐贈收入等。
在日本的現代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中央政府從開始就介入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以至于自此以后,日本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都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中央政府中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是在日本的第一所大學誕生之前建立的。文部省從開始就直接參與日本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管理,是日本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二戰(zhàn)”后,私立大學得到迅速發(fā)展,在日本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顯得重要時,中央政府也開始向私立高等學校提供補助,支持私立高等學校的發(fā)展。同時,日本還以國家的名義逐漸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在國家對教育的投資中采用了國庫負擔制度、國庫補助制度以及地方交付稅制等。這些制度不僅保證了義務教育制度的落實,而且彌補了經濟落后地區(qū)的教育經費的不足,平衡了地方教育財政開支。日本在教育財政方面,還有《地方財政法》、《地方交付稅法》、《義務教育國庫負擔法》、《市鎮(zhèn)村立學校教職員工資負擔法》、《私立學校振興法》等。根據這些法律,日本還制定了各種財政制度和補助措施??傊?依靠各種立法,保證了教育投資的順利進行,也保證了教育經費的合理分擔與分配。
與美國和日本相比,澳大利亞的國家財力和市場經濟發(fā)展水平都有較大差距。澳大利亞在高等教育籌資方面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建立了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分擔制度,和完善的高等教育資助政策體系,包括 HECS、PELS和 YA、AUSTUDY、SFSS。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資助的各項政策在其國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在1988年以前是免費的,全部費用由政府負擔,但是由于政府財力有限,所以,教育規(guī)模較小,很多學生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1988年以前,澳大利亞公辦高等學校只有 16所,在校生 41萬人。HECS等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的實施,使學生承擔了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不僅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使高等教育規(guī)模得以擴大,使更多的學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現在,公辦高校已有37所,在校生達到 70余萬人。
二是高校自身銷售和服務收入,以及招收海外留學生的收入等成為澳大利亞高?;I資的另一主要特點。澳大利亞全國現有公立大學 36所,成立公司的大學已經發(fā)展到34所。公司的經營活動主要是提供咨詢和企業(yè)培訓、組織和安排會議、出租學校設施、提供法律咨詢、銷售軟硬件、進行科研合作等。澳大利亞政府對海外留學生的政策是從 20世紀 80年代中期開始發(fā)生轉變的。1987年,全國大學只有 622名全額收費生,1989年增加至 6 784名,1991年達到 20 219名,2000年約達到 5萬名,近年來數量增長更是加快。這些主要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qū)的留學生為澳大利亞大學增加了不少收入。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盡管各國高校發(fā)展的具體模式不完全一樣,如美國有發(fā)達的私立教育、日本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并依據經濟發(fā)展選擇教育發(fā)展的重點、澳大利亞獨具特色的教育成本分擔制度和教育出口導向等,但三國在教育籌資過程中都體現了某些共同的特點。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也是各國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明顯趨勢。美國在 20世紀 90年代大幅減少了對高等教育的資助,導致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由州政府轉向個人承擔。澳大利亞 1987年之前高等教育經費基本上全部由政府承擔,但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往往使得政府財政難以承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因此,最終也選擇了成本分擔制度。由此可見,當政府難以滿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時,實行成本分擔或者降低政府分擔比例、提高個人分擔比例是一個普遍的選擇。教育經費籌資渠道的多元化是各國教育發(fā)展中又一個明顯的趨勢。各國的實踐都表明,單純依靠政府投資難以實現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因此,各國的教育籌資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多元化的發(fā)展道路。
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物品,它既不像國防等純公共物品那樣完全由政府提供所需經費,又不像私營企業(yè)那樣完全由經營者自負盈虧。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也應該是多方面籌措資金。高等教育政府財政撥款,主要包括中央政府財政和地方政府財政兩個方面的經費。多方面籌措經費,包括學生繳費,發(fā)展高校有償服務、校辦企業(yè)的收入,私人、社會團體、企業(yè)的捐贈以及招收海外留學生,爭取國際教育資助等等。
國家是高等教育的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因而,高等教育將以政府投資為主。即便高等教育采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政府作為主要投資者的責任和義務也不能減少。從近年世界各國大學中政府撥款占高校經費來源的平均比例來看,美國公立院校為 59.3%,英國大學為 55%,法國教育部屬院校為 89.5%,德國大學為 68.5%。這說明,世界高等教育中,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是主體。此外,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水平越高,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就越大,高等教育經費占教育總經費的比例也越大。
一是高校的創(chuàng)收。大學公司的經營活動主要是提供相關咨詢和企業(yè)培訓、組織和安排會議、出租學校設施、銷售軟硬件、進行科研合作等。大學開公司,實現為學校帶來收入的目的的同時,也可以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可以促進大學科技的轉化和資源的充分利用。二是產學研合作收入。高校在未來科技研究與開發(fā)等方面能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可憑借自己擁有的各方面專家、先進的實驗設備和開拓性的思想意識,組織承擔相關的社會性課題,爭取企業(yè)等單位的技術攻關項目,進行咨詢和決策服務,或為社會開辦課程班、提供專項知識教育,從而獲得一定的收入。三是專利轉讓收入。從總體上講,目前專利轉讓費雖然不是很可觀,在高等院校的經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不足道,但考慮到其快速的發(fā)展勢頭,專利轉讓不僅可能成為大學與企業(yè)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且很可能成為大學經費收入中的最亮點。
大學爭取社會捐贈是一種傳統(tǒng),募捐成為大學應對經費緊張?zhí)魬?zhàn)的一個重要策略。從另一個角度看,捐贈還取決于國家富裕的程度、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及社會風尚的好壞。在經濟發(fā)達國家,教育所獲得的捐贈收入明顯要多一些,而且工作也較易開展。但在發(fā)展中國家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教育在這方面的收入相對要少。因此,應逐步推出鼓勵教育捐贈行為的諸如免稅等優(yōu)惠政策,使教育捐贈在未來或許能成為與政府投入、學費并列的重要的經費來源。
一是建立各種形式的獎學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設立國家獎學金、優(yōu)秀學生獎學金、專業(yè)獎學金、定向獎學金、研究生獎學金,學校自行設立的各種獎學金,以及社會企事業(yè)單位或個人在學校設立各種專項獎學金等。二是積極推行學生貸款制度。主要的貸款形式有三種:國家助學貸款,高校利用國家財政資金對學生辦理的無息貸款和一般性商業(yè)助學貸款。三是實施勤工助學制度。高校通過組織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校參加適當的勞動,使其獲得一定的生活補助的費用。勤工助學崗位主要有校內的助教、助研、助管崗位,以及參加實驗室、校辦產業(yè)、后勤服務的各項服務性勞動等。四是開展特殊困難補助。各級政府和高校對經濟困難學生所遇到一些特殊性、突發(fā)性困難,每年均及時給予一定的無償資助。高校從所收的學費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然后用來資助經濟困難的學生。
[1]陳華亭.中國教育籌資問題研究 [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楊會良.當代中國教育財政發(fā)展史論綱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介 新.普通高等學校貸款問題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范先佐.籌資興教 [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黃 輝,章新蓉.試論高?;I資風險及其防范 [J].經濟師,2004(11):258—259.
[6]張 芳.高等教育經費籌措的國際比較 [J].經濟研究參考,2004(60):21—31.
G646
A
1008-6471(2010)03-0096-03
2010-07-20
本文為保定市 2009年度社科規(guī)劃項目“高?;I資機制構建”(編號:200902032)研究成果之一。
楊曉輝 (1979—),女,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財務處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