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道寵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運行機理與機制建設研究
○范道寵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本文以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架構與現狀為起點,分析了平臺運行的動力、協同、資源共享、信息傳導與利益均衡等機理,并根據運行機理的特征,提出以共享為特征的平臺運行體制建設的對策建議。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共享 運行機理 運行機制
隨著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叉與融合發(fā)展態(tài)勢日益加深,研究與開發(fā)的全球化合作趨勢日益加快,科研難度的加深與科研資源的緊缺使單一的研發(fā)主體難以獨占或創(chuàng)造所需的全部資源,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共享與科研合作成為了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求。科技資源占有、配置、開發(fā)和利用的方式,亦已成為決定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由此,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促進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整合與優(yōu)化,正逐漸成為國家強化競爭優(yōu)勢、實現科技跨越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在搭建自主創(chuàng)新平臺、營造全社會創(chuàng)新氛圍、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新型工業(yè)化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2年7月,科技部作出啟動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重大決定以來,我國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已進入重要時期。目前,各項建設工作已取得重大進展,但與國外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共享平臺建設相比,我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加強對平臺運行機理的探索研究,加快建立以共享為特征的運行機制體系,提高平臺的運行效率與服務水平,已成為當前我國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內涵與架構
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于全社會科技進步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支撐體系,是一項實現各類科技基礎條件資源信息跨部門、跨平臺、跨領域的整合、共享、服務和應用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邏輯上高度集中、物理上高度分布的大型復雜系統。平臺通過充分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戰(zhàn)略重組和系統優(yōu)化,從而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
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由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研究實驗基地、自然科技資源保存和利用體系、科學數據和文獻資源共享服務網絡、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科技環(huán)境等物質與信息保障系統,以及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和專業(yè)化技術人才隊伍三大部分構成,具體包括六大平臺,即研究實驗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網絡科技環(huán)境平臺,具體見圖1。
圖1 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架構設置
2、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由研究實驗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和網絡科技環(huán)境平臺等六大平臺為主體框架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并建立了與平臺建設和管理相適應的政策法規(guī)和制度規(guī)范,初步形成了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框架,為提升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具體而言,截至2008年,我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公用網已將分散于全國七大區(qū)域31個省市的1.2萬臺(套)單價4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學儀器通過信息平臺向全社會開放;實現對外開放共享的科學數據存量資源達到35.5TB;科技平臺門戶系統建設初步完成了信息資源接入,形成了涵蓋28類資源信息的數據庫系統,整合資源信息達350余萬條;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7萬人參與了科技平臺建設和運行服務,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技平臺建設和管理的骨干人才。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未能滿足當今科技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求,仍存在著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缺乏國家層面的整體規(guī)劃和統一布局,資源分散浪費,布局不合理且重復建設嚴重;缺乏頂層設計標準,資源數據無法自動匯交,跨平臺資源難以共享;財政投入總量不夠,配置不當,立項重復,投資分散;缺乏資源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規(guī)和保障機制條塊分割、部門封閉,科學數據壟斷、信息失真等情況嚴重,并長期存在著國家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屬單位或個人所有等問題;缺乏合理的評價與激勵機制,人才隊伍不穩(wěn),專業(yè)素質不高;區(qū)域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未能充分考慮服務于本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的需要,缺乏特色。
總體而言,整體規(guī)劃與宏觀協調的缺乏以及以共享為特征的政策法規(guī)和保障機制的滯后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運行水平與服務質量,由此,根據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運行機理,加快建設相適應的平臺運行機制體系已成為我國科技界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運行過程涉及眾多影響因素,每個因素與其他因素之間都存在各種各樣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1、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動力機理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動力機理是指推動平臺形成、運行與發(fā)展的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過程與運行方式。目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主要是政府行為,各項工作主要依靠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完成。平臺建設所需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制定、資金投入、相關制度與保障機制制定、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制定以及專業(yè)人才培育與管理等方面均依靠政府職能完成。科技部直屬事業(yè)單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具體負責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的過程管理和基礎性工作,相關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范標準、管理方式、運行狀況的研究以及相應考核評估和運行監(jiān)督工作等。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反映,其平穩(wěn)運行與能力發(fā)展是系統內物質與信息保障系統、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及專業(yè)化技術人才隊伍三大子系統協調發(fā)展的結果。如圖2所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形成、運行與發(fā)展依賴于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在物質與信息保障系統、制度體系及專業(yè)人才方面對平臺建設進行持續(xù)且均衡的投入,從而通過平臺與外部的資源共享與利用,推動相應的科技產出。
圖2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動力機理
2、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協同機理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發(fā)展本身是一個自組織和他組織的過程。一方面,系統內部以及系統與環(huán)境之間的各種作用使系統能夠自動地由無序狀態(tài)轉變?yōu)橛行驙顟B(tài),即在平臺的發(fā)展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會使系統最終只受少數變量因素支配,這種協同作用會推動整個系統持久、穩(wěn)定、有序地發(fā)展;另一方面,國家可以通過戰(zhàn)略或措施決策對平臺的發(fā)展過程進行干預,使系統趨于穩(wěn)定和統一。
這種來自外部政府的干預,對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平臺本身是一個復雜的且在邏輯上高度統一、在物理上高度分布的系統,要使全國各地的各種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必須依靠來自宏觀層面的整體規(guī)劃、頂層設計、標準規(guī)范設置以及監(jiān)督協調職能等。
3、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資源共享機理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資源的共享,是平臺共建協作的利益主體和社會其他成員在政府宏觀調控下,通過合作方式共同使用平臺資源并享受其效用,達到預期目標效益的過程??萍蓟A條件平臺要實現資源共享,必須以以下幾個方面為前提:明確利益主體的共同技術需求是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的先決條件,布局合理且完備開放的物質和信息保障系統是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的基礎,統一完善的標準規(guī)范是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實現跨平臺元數據自動匯交、實時更新維護、跨平臺跨領域資源信息查詢檢索的重要支撐,完善的物質與信息共享平臺和渠道是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的重要手段。
4、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信息傳導機理
“資源共享、信息先行”,以信息資源共享帶動實物資源共享是推進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重要原則。平臺的信息傳導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創(chuàng)新鏈條上的縱向傳導和利益主體之間的橫向傳導,分別見圖3(a)和(b)。
圖3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信息傳導機理
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從上至下基本經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fā)研究及成果轉化等階段??萍蓟A條件平臺根據技術創(chuàng)新的需要,亦對下設的子平臺進行明確的研究領域與分工定位,通過整合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yè)及科技中介等主體的科研優(yōu)勢,明確其分工,推動信息在整個創(chuàng)新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流動與轉換,即信息在創(chuàng)新鏈條上的縱向傳導。具體包括,定期發(fā)布創(chuàng)新平臺基礎研究項目信息,鼓勵各類研發(fā)機構參與項目的應用研究與工程項目等。
利益主體的橫向傳導是指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通過各種信息網絡、門戶網站、數據庫及虛擬研究機構等向社會發(fā)布相關信息,該傳導途徑具有網狀的、散射的特征,各類信息應用主體可以自由地從平臺的相應入口獲取所需信息。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信息傳導需要以權責明確的信息技術管理機構、先進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手段以及互為發(fā)送與接收主體的信息雙向傳輸技術系統等為基礎。
5、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利益均衡機理
一方面,利益主體各方為了各自的需要在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共享過程中獲取相應效益,另一方面,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運行與維護需要相應的投入與成本,因此,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過程中必然涉及利益均衡的問題。首先,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利益主體會自行根據經濟效益的高低確定是否參與共享;其次,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通過建立分級有償使用制度,對不同利益主體的共享行為提出不同程度的收費要求。具體而言,對公益事業(yè)性共享主體實行免費開放,如各種面向社會的科普信息與場館等;對參與平臺投入與建設的協作網內以贏利為主的共享主體,根據其投入的比例與額度進行一定的費用減免,超出部分再行繳費;對協作網外的社會共享主體實施市場標準付費使用等,從而促使基礎條件資源向最具效益的方向聚集。與此同時,參與共享的利益主體還需按比例承擔相應風險,從而對提供資源的主體補償相應的折舊、損壞與維護費用。
總體而言,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運行具有鮮明特征,根據其運行機理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以共享為特征的平臺運行機制體系是平臺制度體系建設的重心。
1、管理協同機制
綜合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的動力機理、協同機理與共享機理的特征可得,充分發(fā)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進行統籌規(guī)劃及統一管理對從根本上提高資源的共享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萍蓟A條件平臺的管理協同機制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各級政府必須根據所轄范圍內社會各界對科技基礎條件的迫切需求以及自身發(fā)展特色,對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明確平臺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對各種物質與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并重新布局,同時,加強頂層設計對下屬各個節(jié)點的建設控制,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資源的利用與共享效率。其次,根據全國范圍內的學科發(fā)展情況以及區(qū)域發(fā)展水平確定不同階段的平臺建設主題,通過充分調動相應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è)及中介體系的力量,促使優(yōu)勢資源聚集,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利用價值高的科技基礎條件共享系統。再次,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科學合理的標準規(guī)范體系,協調現有的各種元數據標準、資源分類標識標準等,從而形成元數據、資源分類、資源標識等共性標準或規(guī)范,為提高跨平臺的交互與檢索效率、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提供支撐。
2、資源共享機制
資源共享是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核心,資源共享機制必須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共享效率的提高。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資源共享機制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è)以及各類科技中介對自身的優(yōu)勢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整合,并建立穩(wěn)定的雙邊、多邊科技條件使用協作機制與科研合作機制,從而促進社會上各種分散資源的整合與重構。其次,加強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的應用,強化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場所的建設,建立高效運轉的共享網絡,提升平臺的服務質量。再次,大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共享的社會氛圍,鼓勵多種途徑的資源共享活動,積極宣傳推廣共享經驗。
3、利益風險機制
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利益與風險均衡機制是平臺持續(xù)運作的保證。首先,共享利益主體通過從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獲取資源開展科研活動,獲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完善的有償使用與收費制度,對資源提供者作出經濟補償。其次,為實現風險共擔,需對因共享過程中資源形成的損耗及維護支出進行補償,具體由資源提供者及平臺所設立的資源損耗與維修基金按比例分攤,資源提供者又可從有償使用制度的收費標準中計入損耗成本,從而獲得經濟補償。對于共享利益主體在使用資源過程中因不善使用或違法使用而造成的有形或無形的損失,則應通過制定一系列使用協議及規(guī)章加以追究,從而保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穩(wěn)定持續(xù)運行。
4、競爭激勵機制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涉及多部門、多平臺、多學科及多領域的系統,下屬各個子平臺、子系統的規(guī)模、功能各異,在平臺的運行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競爭激勵機制以促進平臺內部的健康發(fā)展。一方面,通過設立科學的考核評價與末位淘汰機制,對共享面窄、管理不善、運行效益過低的部分進行逐步淘汰,避免建設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通過設立獎勵機制,激勵平臺之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從而逐步建成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新格局。
5、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專業(yè)人才隊伍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三大部分之一,人才的缺失及其素質的下降終將導致整個平臺的效率下降。因此,人才培養(yǎng)機制需要以人為本,貫徹實施人才戰(zhàn)略,圍繞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與運行要求,加強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使用與提升,同時,通過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與激勵制度,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打造一支具備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管理與服務能力的骨干人才隊伍。
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完善科技資源占有、配置、開發(fā)和利用的方式,已成為決定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由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現狀與問題可以看出,包括平臺運行機制在內的制度體系的探索、建設與創(chuàng)新仍然是整項平臺建設工作的核心。通過對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運行機理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平臺在動力、協同、資源共享、信息傳導以及利益均衡等方面均具有鮮明的特色與要求,因此,為滿足經濟科技發(fā)展及平臺建設的需要,應強化以管理協同、資源共享、利益風險、競爭機理以及人才培養(yǎng)為主的,以共享為特征的平臺運行機制體系的建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平臺的運行效率與服務水平,充分發(fā)揮資源的共享效應,推動地區(qū)乃至整個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1]劉穎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標準化體系研究[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7(9).
[2]羅珊:國外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經驗啟示與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3]賀德方、謝科范: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系統動力學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12).
[4]叢中笑:王選的世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胡卓君: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資源共享的本質與機理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10).
(責任編輯:李文斐)
book=117,ebook=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