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媛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200444)
《譯學辭典》的六“性”
高媛媛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200444)
《譯學辭典》;六“性”
立足于詞典編纂方針的兼容性、目標的查檢性、詞條選擇的通用性與權威性和術語釋義的單義性與科學性這六“性”來論證《譯學辭典》的使用價值。
《譯學辭典》A D 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2 IES(方夢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以下簡稱為《譯典》)是二十世紀末以來繼國內的《中國翻譯詞典》和《譯學大詞典》之后翻譯學詞典領域內的又一力作。以下分別就詞典編纂的六“性”來論證《譯典》對此前同一領域內同類詞典的突破以及對今后翻譯學詞典編纂的示范意義。
編纂方針是辭書編纂的根本環(huán)節(jié),規(guī)定了辭書的指導思想與期望達到的目的,為指導全書編纂的準則,對保證辭書的質量與形成辭書特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曾東京2007: 76)。為此,《譯典》結合當今翻譯學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制定出了“中外古今并蓄,源流支脈兼容”的編纂方針。此方針的兼容性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1 古今中外翻譯術語的兼容性
如果從時間跨度的角度出發(fā),《譯典》在收詞立目方面可謂是“橫亙古今”。從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譯論”到囊括翻譯學最新發(fā)展趨勢的“現代譯論”,《譯典》的編纂無時無刻不表現出對古今術語兼容的方針。如果立足于地域差異來考慮,《譯典》在收詞立目上又做到了“本土異域兼容”。例如:在對“案本”這一術語進行釋義時作者指出其可追溯到中國古代釋道安(314—385)的《鞞婆沙序》,在此其為“按照原文本意(翻譯)”的意思。而諸如“抵抗式翻譯”這樣一類術語,我們可以通過《譯典》了解到其為近現代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Venuti)翻譯理論的核心之一,于1992年和1995年在其著作中提出并闡明。
2 各學科術語的兼容性
“就譯學詞典所收錄的詞匯而言,除翻譯學術語本體(內部)系統(tǒng)外,翻譯學外部系統(tǒng)(橫斷科學網絡)(劉宓慶,19—21)各學科中的譯論常用語匯,也應酌情收錄?!?孫迎春, 2003:68)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內出版的兩本翻譯學詞典——《中國翻譯詞典》和《譯學大詞典》雖然在術語收錄范圍上有所突破,但仍無法擺脫對翻譯學的狹隘認識。直到本世紀初,《譯典》的問世大大改善了翻譯學詞典收錄術語所涉及學科過于單一的狀況,逐漸實現各學科術語的兼容。例如:在哲學范疇內,像“一元論”,“天人合一”,“形而上學”一類的術語已被收入其中,在心理學領域里“直覺”,“表象”和“情感”等專門性術語也被準確地加以詮釋等。
3 傳統(tǒng)理論翻譯術語與現代應用翻譯術語的兼容性
《譯典》被界定為綜合性術語詞典的原因不僅在于其收詞立目秉承了“古今中外術語兼容性”與“各學科術語兼容性”的方針,還體現了該詞典編纂者對學科整體意識的充分重視,這主要反映在對傳統(tǒng)理論翻譯術語與現代應用翻譯術語的兼容上。《譯典》之前出版的幾部翻譯學詞典,收詞立目的重心主要落在傳統(tǒng)理論翻譯術語上,例如:翻譯類別,翻譯史與人物,翻譯記事與實用性附錄等。然而翻譯作為用一種語言文化把另一種語言文化表達出來的活動,其存在的源泉不能只依賴理論的指導,還要依靠實踐來推動其發(fā)展進步。所以,諸如翻譯教學,口譯,機器翻譯,詞典編纂方面的術語也被系統(tǒng)全面地收錄到《譯典》中,特別是對于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各方面交流日趨頻繁的當今世界,譯學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已成為大勢所趨,而此項工作的展開必然涉及到翻譯教學目標的制定,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翻譯課程的設置等。因此,把翻譯教學方面的術語獨立于其它翻譯學方面的術語之外實屬明智之舉。此外,口譯在《譯典》的詞目編排上也得到充分的重視,此前的譯學詞典通常把口譯列入到翻譯類別或類型中,這種做法忽視了口譯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蹲g典》將“口譯”單列一項的做法使得人們對“口譯”活動的認識升華到術語學這一新的高度。
“排檢法”是衡量和定位詞典質量標準的一項重要尺度。如果立足于讀者的角度考慮,高效便捷的查檢法能夠有助于在查閱辭書的過程中減少時間的消耗,正如尚丁所認為的“辭書作為信息(知識)庫,它的信息價值,還要看它為使用者獲得信息時間的消耗量?!贝送?通過某些查檢法的啟發(fā),讀者可以使自己內在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tǒng)化。
《譯典》既被歸類于綜合性譯學術語詞典,其編纂的目的主要是全面、系統(tǒng)、而規(guī)范地向翻譯工作者和翻譯學研究者呈現翻譯學學科范圍內的,以及各相關學科的術語并對其進行準確且有效的釋義。因此,編者從《譯典》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以及主要使用群體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明智地選擇了分類編排作為整個詞典檢索系統(tǒng)的主線。這里“分類編排法”主要指的是按學科、門類或事物性質進行分門別類并加以編排,供查檢的方法。例如:通過《譯典》的目錄,我們可以了解到整個詞典的內容被大致分為26類:(1)基本概念;(2)現代譯論;(3)傳統(tǒng)譯論;(4)原作,中介;(5)譯者,譯本;(6)翻譯方法;(7)翻譯技巧;(8)翻譯類別;(9)口譯;(10)語言; (11)文體修辭;(12)語言學及相關學科;(13)語法語篇等。編者如此細致的分類有利于讀者把成對的、成套的以及相關的術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對照,還可以幫助讀者在通讀詞典之前對該詞典所涉及到的內容和知識體系作一個大致了解。但無論是哪一種編排方法,其應用范圍及功能均會存在一定局限,分類編排法也是如此。然而分類編排法僅限于對所使用詞典的內容范圍已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知識體系,在查檢過程中能夠對所要查找的詞目做出類別上正確定位的讀者群。為了完善《譯典》的查檢性能,編者在分類編排法之外又配之以輔助查檢法,即《譯典》在使用分類編排法將翻譯學學科領域內以及相關學科中所涉及到的術語進行分類的前提下,又在前23類詞目中,按筆劃來進行排列,但為了照顧有的同類詞目內容上的緊密聯系,以主條筆劃為準,次條(加“1”)附于其后,如該條又有附屬條則前加兩個“1”,如:
讀者可通過分類編排及輔助的筆劃編排法的指引,搜索到前23類中某詞目的具體頁碼,達到查檢的目的。此外,《譯典》又在正文后的附錄3中設置了“詞目音序索引”以彌補分類編排法導致某些讀者對所要查閱詞目歸類不明確的缺陷。
“通用性是是詞條的生命線,指詞條在譯學工作者、研究者與教學者中普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曾東京,2007:95)譯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用一種語言文化把另一種語言文化的口頭文本或書面文本表達出來,因此《譯典》將翻譯方法、翻譯技巧、以及口譯等方面應用性較強的術語分門別類地加以收錄,主要是為了滿足翻譯工作者的查考需求。對于從事翻譯方面的研究者而言,其工作涉及范圍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翻譯的理論史與實踐史、翻譯的理論與術語、翻譯的方法與技巧、翻譯的實踐與實例、翻譯的人物與作用、翻譯的教學與批評、翻譯的品類與劃分等方面,與這些內容相關的術語絕大多數在《譯典》中也得到充分體現。最后《譯典》所要針對的一類讀者群體就是翻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他們不僅需要對翻譯教學中所涉及的術語加以掌握,還要了解有關翻譯理論,翻譯實踐,翻譯史,翻譯人物和與翻譯學相關學科術語等方方面面內容以備未來將要從事的某項與翻譯相關職業(yè)的不時之需,而《譯典》的條目內容選擇從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這類讀者群的查考需要。
“權威性是詞條選擇的力度點,只有解決了權威性,才具有使人心服的力量與威望”(曾東京,2007:190)?!蹲g典》編者在前言中說明了其詞條選擇的主要來源——歷年來國內外翻譯研究的主要成果,譯論的各種流派及觀點和國內外前輩譯家和當代譯家的方法和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完善工作。
“代表一門學科同一概念的術語無需豐茂,多樣,而需單一,精確?!?方夢之,2004:前言)。但是由于翻譯是以個體為中心的活動,所以在這樣的活動中出現對各種翻譯現象自立名目、自創(chuàng)新詞等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例如:在表達“原語形式肯定,評語否定;或者原語形式否定,譯語肯定”的翻譯技巧時,眾位專家學者竟給出了諸如反面著筆法、反譯法、同義反譯法、語義反述法、正說反譯、反說正譯等十余種表述方法。如果對這樣一類情況不加以規(guī)范和統(tǒng)一勢必會導致編者眾說紛紜,讀者理解混亂后果的產生。因此使同一概念的不同術語趨于單一和精當已逐漸被公認為譯學詞典編纂的一大基本原則,所以《譯典》編者選擇了“反譯法或正反式轉換”來解決此翻譯技巧定名眾說紛紜的問題。另外,在國內外各學科術語的翻譯上也產生了不少分歧,M1A1K1Halliday語言三功能漢譯術語的駁雜紛繁即為一例:ideationalfunction意念功能、概念功能、達意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交際功能、人際功能、人際關系功能;textual function語段功能、組篇功能、篇章功能、語篇功能等等。在《譯典》中作者分別將這三大功能統(tǒng)一定名為達意功能、人際功能和組篇功能。
而所謂“‘術語釋義的科學性’主要包括術語釋義的準確可靠、資料的翔實新穎與措辭的簡單明了”(曾東京,2007: 191)?!蹲g典》充分理解了“術語釋義的科學性”內涵,以“準確可靠”作為詞條釋義的根本,同時,為了緊跟時代發(fā)展趨勢力求達到所使用資料的翔實新穎,編者在前言中還特別指出“為了跟上翻譯學科的發(fā)展,研讀新的名詞術語是獲得新知的膚淺的,然而是便捷的方法之一?!?方夢之,2004:前言)。而措辭的簡單明了主要反映在《譯典》對所收錄詞條進行簡潔淺顯、易于理解的釋義上。
[1] 范芬,于薇薇1論譯學詞典的功能[J]1上海翻譯,2005(S1)1
[2] 方夢之1譯學辭典[Z]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
[3] 劉宓慶1當代翻譯理論[M]1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1
[4] 孫迎春1譯學詞典與譯學理論文集[C]1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1
[5] 曾東京1翻譯學詞典編纂之理論研究[M]1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1
On the Six Fea tures of A D ictionary of Tran sla tion Stud ies
GAO Yuan2yuan
(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 D iction a ry of T ran sla tion S tud ies;six features1
The article dealswith the six features of A D iction a ry of T ra nsla tion S tu d ies through the compatibility of comp iling p rincip les,the index system of the target term s,the common use and the autho ritativeness of the choice of the term s,the monotonicity and the scientificness of the paraphrase of the term s to illustrate the value of the diction2 ary1
H 061
A
167322804(2010)0220111203
20092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