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欽華
在既有線路下進行橋涵的開挖施工中,為不中斷行車,都必須進行線路加固。某專用線工程,為1—8.0×4.5 m框架,箱頂至軌頂為1.2 m,曲線半徑300 m。若采用扣軌吊軌進行線路加固,受到跨度的限制,而常規(guī)便梁架設又受到曲線半徑不小于400 m的限制。D24型便梁能否架設,需要滿足什么條件,結合專用線工程對小半徑曲線上架設D24型便梁方法作出探討。
1)框架立面示意圖見圖1。
D24型便梁以最低位架設,枕木(150 mm)放在橫梁上用φ 25 U形螺栓和寬度為80 mm、厚度為16 mm的扣板連成一體,枕木兩端用∠63×63×3的角鋼及鋼軌扣件卡牢在橫梁設定位置上。建限—1限界(軌面至梁頂 H≤200 mm)為1 500 mm。
根據曲線上建筑接近限界加寬辦法:
曲線內側加寬(mm):W1=40 500/R+H×h/1 500。
曲線外側加寬(mm):W2=44 000/R。
其中,R為曲線半徑,m;H為軌頂至便梁頂(控制點)的高度,mm;h為外軌超高,mm,h≤100 mm。
W1=40 500/300+163×100/1 500=145.9 mm。
W2=44 000/300=146.7 mm。
曲線內側限界:
W內=1 500+W1=1 500+145.9=1 645.9 mm。
曲線外側限界:
W外=1 500+W2=1 500+146.7=1 646.7 mm。
在曲線上平分正矢布置示意圖見圖3。
正矢M=300 000-(300 0002-12 2502)1/2=250.2 mm。
曲線內側線路中心至縱梁內側控制點的距離:
曲線外側線路中心至縱梁外側控制點的距離:
從以上計算得知:內側控制距離a>W內=219 mm,外側控制距離b>W外=218.2mm,滿足建筑限界規(guī)定。
在小半徑上便梁最低位架設加枕木撐高聯合方案及每隔1.5 m一道軌距拉桿措施后,在實施15 km/h慢行條件下,便梁結構穩(wěn)定,軌道幾何尺寸均無變化。根據鐵路工務規(guī)則規(guī)定,允許最大的未被平衡超高h0一般為60 mm~75 mm。在滿足行車安全下,允許通過該曲線的最大速度V=[(h+h0)×R/11.8]1/2=[(25+75)×300/11.8]1/2=50 km/h。
在曲線半徑R≥900 m(雙線),低位架設D24便梁的線間距要不小于5.02 m。在線間距4.94 m的條件下架設按建筑限界規(guī)定就需要撥道。若不進行線路撥道,采用木枕撐高架設便梁分析能否滿足。D24型便梁以低位架設,枕木(厚 150 mm)放在橫梁上用φ 25 U形螺栓和寬度為80 mm、厚度為16 mm的扣板連成一體,枕木兩端用∠63×63×3的角鋼及鋼軌扣件卡牢在橫梁設定位置上。
建限—1限界(軌面至梁頂 H≤350 mm)為1 725 mm。
根據曲線上建筑接近限界加寬辦法:
曲線內側加寬(mm):W1=40 500/R+H×h/1 725。
曲線外側加寬(mm):W2=44 000/R。
其中,R為曲線半徑,m;H為軌頂至便梁頂(控制點)的高度,mm;h為外軌超高,h≤100 mm。
W1=40 500/900+299×100/1 725=62.3 mm。
W2=44 000/900=48.9 mm。
曲線內側限界:
W內=1 725+W1=1 725+62.3=1 787.3 mm。曲線外側限界:
W外=1 725+W2=1 725+48.9=1 773.9 mm。
正矢M=900 000-(900 0002-12 2502)1/2=83.4 mm。曲線內側線路中心至縱梁內側控制點的距離:
a=3 980/2-M/2=3 980/2-83.4/2=1 948.3 mm>W內=1 787.3 mm。
曲線外側線路中心至縱梁外側控制點的距離:
b=3 980/2-M/2=3 980/2-83.4/2=1 948.3 mm>W外=1 773.9 mm。
從以上計算得知:內側控制距離a>W內=161 mm,外側控制距離b>W外=174.4 mm??筛鶕F場實際情況,便梁中心向外偏移線路中心50 mm~100 mm,都滿足建筑限界規(guī)定。由于木枕撐高,軌底至梁底的高度 H=825 mm。這相當于D24型便梁的最低位架設,而最低位架設的線間距為不小于4.94 m,滿足要求。因此便梁加木枕撐高線路加固方法不僅加快進度,節(jié)省線路撥道的費用,而且能更好地擴大便梁的適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