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瀟
(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能力素質”是一個從西方引進的概念。早在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里蘭(McClelland)博士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測量能力特征而非智力》的文章,認為能力素質是指“從第一手材料直接發(fā)掘的、真正影響工作業(yè)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此后,“能力素質”在管理學、心理學理論和實務上受到了愈來愈廣泛的關注和認同。依據美國心理學家斯班瑟對“能力素質”所下的定義,能力素質“是指能和參照效標(優(yōu)秀的績效或合格績效)有因果關系的個體的深層次特征”。法科學生能力素質是指與未來法律職業(yè)相適應的能夠肩負起法律職業(yè)的能力集合體?;蛘哒f,是法科學生基礎素質、思維方式、實踐經驗,以及對法律方法、技巧的把握程度在實施未來法律職業(yè)行為過程中的綜合表現(xiàn)。
法科學生能力素質的顯著特點有二:一是實踐性。即能力素質和各種法律實踐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通過法律實踐活動才能發(fā)展法科學生的能力和了解法科學生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直接影響法律活動效率、使法律活動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是法科學生的能力。如活潑、沉靜、暴躁、謙虛、驕傲等心理特征,雖然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有一定關系,但在一般情況下,不是直接影響法律活動的基本條件,因而不能稱為能力。法科學生能力素質是法科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解決法律問題可能性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務、達到目標的必備條件。二是互補性。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能力素質不可能樣樣突出,甚至還會有缺陷,但是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或發(fā)展其它能力來彌補不足,同樣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或表現(xiàn)出才能。這種現(xiàn)象叫做能力的補償作用。比如,有些人機械記憶能力比較薄弱或在成年后有所減退,但仍然可以依靠或發(fā)展自己特有的理解力、判斷力去掌握各種知識,或作出有分量的決策,并不比其他人遜色。所有這些都表明,才能并不取決于一種能力,而有賴于各種能力的獨特結合。
1.基本能力素質。所謂基本能力素質,是指在法律職業(y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具體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聽的能力,即傾聽能力,是指正確理解口語信息及暗示的能力;說的能力,即法律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是指用口頭語言來系統(tǒng)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種能力;讀的能力,即法律文書的閱讀能力,是指會搜集、理解法律書面文件;寫的能力,即法律文書寫作能力,是指正確書寫法律文書、說明書等的能力。
2.專業(yè)能力素質。是指在法律專業(yè)實務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問題的能力,即對法律現(xiàn)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法律思維過程的能力。根據法律職業(yè)化的要求,其具體表現(xiàn)在:觀察、發(fā)現(xiàn)和認知法律事實的能力;歸納、概括法律關系及洞悉矛盾焦點的能力;收集、分析、判斷和采信證據的能力;準確認定案件性質和案件事實的能力;正確闡釋法理和適用法律的能力;嚴謹的法律推理能力。第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法科學生在順利完成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創(chuàng)建新事物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潛在的心理品質。法科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包括:(1)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洞察力。通俗地講,法科學生的洞察力就是透過紛繁復雜的法律現(xiàn)象敏銳地、迅速地、準確地抓住問題要害的能力。大量的關于創(chuàng)造問題的研究告訴我們,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正確地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成功地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作為未來法律人要勤于實踐、勤于思考,要鍛煉出一雙“洞若觀火”的慧眼,在工作中敏銳地識別問題。(2)超前地把握法律事務發(fā)展態(tài)勢的預見力。在司法活動過程中,每作出一種選擇,都必須與利害、壓力、責任等問題相牽連。所以,法律人必須要有當機立斷的魄力與膽略。優(yōu)柔寡斷、患得患失,瞻前顧后、舉棋不定等等,作為法律職業(yè)者都是必須避免的。(3)善于隨機處置的應變力。這是一種在法律問題的偶然性面前,善于隨機處置的能力。法律現(xiàn)象是復雜的,法律職業(yè)者的認識能力和預見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完全預見法律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所有可能性。偶然性總是存在的,突發(fā)事件也常常是難免的。這就要求法律職業(yè)者必須具備處變不驚、臨危不懼、隨機應變的能力。第三,組織協(xié)調能力。即組織和駕馭庭審或談判活動的能力。
法學教育教學理念是法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尊崇的觀念和原則,它規(guī)定著法科人才培養(yǎng)活動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從目前高校教育模式看,我國大學的教學仍深深地陷在“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舊模式窠臼之中。這種模式和制度的保守性在于:以教師為中心也就是以教師為主體,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客體,維護教師的絕對權威。這與當代教育自由平等的原則是相悖的,不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培養(yǎng)學生從事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的任務應當是對學生從事具體實務工作的一種引導,學生的任務應當是學以致用。法學專業(yè)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yè)。因此,法學教育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觀。中國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yè)群體最缺少兩類人: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學理論家和具有深厚理論功底的法律實務家。為此,變革“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教育理念和傳統(tǒng)法學教育遵循的“法條—法理—法哲學”的教學程序成為現(xiàn)代法學教育的必然。作為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大學,應該樹立從法學家型教育轉向法學理論和法律技巧并重的綜合型實務教育、法學教育的理念,要實現(xiàn)“法條—法理—法實踐”的逆向回歸。要借助法學本科教育階段的全新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法學思維方式和理念——法學理論和法律技能并重,從而訓練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1.正確定位法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我國,地方高校開辦法學專業(yè)的時間并不長,1999年全國高校擴招后,地方高校才紛紛開辦法學專業(yè),然而,地方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應該怎樣定位,學界目前尚無統(tǒng)一定論。近10年的辦學實踐表明,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地方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筆者認為,地方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的依據是學校類型的定位。地方高校是按照學校隸屬關系進行的分類,地方高校是隸屬于地方政府的院校,與之對應的是部委院校,隸屬于國家各部委。地方高校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均不如隸屬于國家各部委的高校,地方高校應定位于教學型學校,教學型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應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出專業(yè)知識全面、專業(yè)技能突出、素質過硬,能夠適應現(xiàn)代社會和市場經濟需要的有競爭力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具體來講,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應以三個基本素質的完善為目標:其一,現(xiàn)代法學職業(yè)精神素質,即法學職業(yè)的道德涵養(yǎng)、敬業(yè)奉獻精神等;其二為專業(yè)知識素質;其三為專業(yè)技能素質。只有充分實現(xiàn)這三方面素質的健全和完善,才能優(yōu)化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路徑。
2.科學建構法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在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背景下,應建構怎樣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呢?我們認為,沿著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法學教學內容應由四個模塊組成:第一,公共基礎知識模塊;第二,專業(yè)基礎知識模塊,其中含邊緣學科基礎知識和跨學科基礎知識兩大部分,作為進一步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鋪墊;第三,專業(yè)及應用知識模塊,其中含法學專業(yè)知識和運用法律及法律實踐的知識;第四,專業(yè)技能訓練模塊,其中包括一般現(xiàn)代高級人才應具備的工作技能和應用型法律人才應具備的專業(yè)技能兩方面。圍繞以上四大模塊的知識構成和技能要求,其課程體系可作如下設置:第一,公共基礎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課等。第二,專業(yè)課程。這是法學應用型人才必須學習的法學基本知識方面的課程,包括四個方面:其一為專業(yè)基礎課程,如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邏輯學、法社會學、法哲學、法倫理學、法律方法等;其二為國內主要的實體法學,如民法學、商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勞動法學、環(huán)境法學等;其三為程序法學和司法制度,如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訴訟法學、仲裁法學、律師和公證制度、獄政法學、檢察學和審判學等;其四為國際法學類,包括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開設上述課程的同時,要以法律部門的劃分為依據,專門開設各部門法類的案例教學課程,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司法實踐問題的能力。第三,專業(yè)技能課程。專業(yè)技能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必備技能,課程可分為兩類:一是基本技能課程,如司法文書寫作課程、法律外語口語訓練課程、司法口才訓練課程、計算機應用課程等;二是應用型法律人才所必須掌握的特殊技能課程,如法律邏輯學課程、創(chuàng)新能力實訓課程、以模擬法庭及法庭旁聽教學為內容的庭審實訓課程等。
1.采用師生多項互動的“案例教學法”或“辯論式教學法”。講解式的教學方法在法學教學過程中以講解法律條文為主,缺乏與實踐的銜接?!疤铠喪健钡慕虒W方法是靠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其共同特點是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沒有師生間必要的交流。而“案例教學法“或“辯論教學法”則正好克服其弊端,能使法學理論、法律條文和司法個案有機結合起來,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有直接的學習效應。案例教學法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法律和法律原則,不是通過死記硬背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通過學習、研究大量的案例來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則。在上課之前,學生必須認真鉆研老師發(fā)的案例匯編,查閱相關的資料。在課堂教學上,基本的方式是問答式、對話式或討論式。教師在講課中不斷提問,與學生一起就某個虛擬的案例或實例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總結出法律的原則、規(guī)則以及各種法律之間的關系。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能夠讓課堂教學氣氛變得輕松活躍,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辯論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出某一具體事實中比較具有爭議性而且具有辯論價值的命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辯論,在活躍課堂參與氛圍的同時也增強學生識別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提出命題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點自由組合成不同的派別,于課后搜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開展辯論。教師必須具備善于澄清學生意見和見解的能力,具備善于澄清學生意見和見解的能力才能及時避免觀點混淆和學生間的誤解。課堂交流的效果是好還是不好,首先體現(xiàn)在發(fā)言人是否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聽取發(fā)言的人是否完整地理解了發(fā)言人的意思,兩者中有一方出了問題,誤解就在所難免。因此,要使教學能有效地進行,教師就要從最初比較容易出現(xiàn)差錯的地方著手,幫助學生表達和理解。
2.創(chuàng)設技能演練的模擬場,定期舉辦“模擬審判演示”活動。實踐證明,學生能力素質只能在法律實踐的具體化、情景化的語境中,在學生的親歷親為的實踐活動中熟練掌握,因此,創(chuàng)設技能演練的模擬場是學生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關鍵問題。從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的情況看,很多法學院校都在這方面做了嘗試。其中模擬審判教學方式開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做法。“模擬審判演示”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非常強的教學活動,現(xiàn)為法學界眾多教育專家所認同。一般來說,模擬審判活動經過五個環(huán)節(jié)。首先,選擇典型案例。擬用的案例,可以從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單位收集借閱已審結的案例,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搜集。其次,分派角色。一般一個班的學生可以分成10-15人一組,組員之間根據興趣和特長分派角色,擔任審判員、審判長、陪審員、公訴人(刑事案件)、辯護人、證人、原被告雙方當事人、法警等,按真實角色的身份各自做好準備。第三,準備材料。在正式開庭前,小組成員應按要求準備好相應的訴訟文書,如起訴書、公訴意見、證據目錄和說明、辯護詞、代理詞等,有些文書應按法定程序傳遞給對方。第四,正式模擬開庭。這一階段要求學生正式著裝,法官著法袍,公訴人穿公訴人服,律師著律師服,造成一種嚴肅、正規(guī)的法庭氣氛,使學生進入“實戰(zhàn)”狀態(tài)。第五,評價和總結。模擬法庭訓練結束后,教師應對模擬法庭的全程做一個總結,指出優(yōu)缺點,表揚先進,分析某些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提出意見。學生也要在交流看法的基礎上,對模擬法庭活動發(fā)表意見和實踐體會,以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在模擬法庭中必須從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進行分析、歸納、篩選,從而形成向法庭陳述的事實,找出有關的法律要點、尋找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形成自己的辯護或代理意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將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庭審中,還能夠進一步加深書本知識的理解。同時,熟悉了法庭審判的程序,掌握舉證、質證、辯論的技巧,動手能力大大增強。模擬審判較好地彌補了傳統(tǒng)法學教育模式中實踐能力訓練和培養(yǎng)的不足,使學生從課本走向現(xiàn)實,從理論走向實踐,是提高和鍛煉法學學生實務能力的有效方式。
地方高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必須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形式。走出去,就是組織學生進行庭審觀摩、司法調研或法律咨詢;請進來就是把有豐富司法實踐經驗的法官、檢察官請進大學課堂。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形式,既能增加學生知識的寬度、厚度,又能少占課時,緩解與課時的矛盾。地方高校法學教育教學過程實踐性的特點,反映了人們認識的規(guī)律,法科學生只有參加這些教學實踐活動,才能順利地實現(xiàn)從書本知識向社會實踐的過渡。
[1]項波,陶知翔.淺議我國法學課程設置的缺陷與完善[J].教育與職業(yè),2007,(29).
[2]劉僑.法學教育的比較與探索.http://www.lunwennet.com 2007-01-05.
[3]左宗國.做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http://www.wyjlxx.net.2006-12-18.
[4]佚名.論領導者的能力和素質.http://www.damishu.cn.2006-04-05.
[5]付子堂.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法律實務教育[N].光明日報,2008-01-07.
[6]胡亞球.對我國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法學評論,1999,(1).
[7]楊柳.三大法系法律教育之比較:兼論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模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4,(4).
[8]羅惠銘.試談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在法學課堂上的運用.http://www.baidu.com.2009-03-21.
[9]劉瀟瀟.地方高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