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玉
(黑龍江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部,哈爾濱 150080)
淺析艾里森《看不見的人》中美國黑人“無形”主題
周秀玉
(黑龍江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部,哈爾濱 150080)
《看不見的人》是美國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僅憑這一作品,艾里森就確立了自己在黑人文學乃至整個美國文學中不可動搖的地位。作者艾里森在小說中從一個疲于奔波的美國黑人青年的真實感受出發(fā),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對于黑人的壓迫與蔑視已上升為無視其存在,使得處于各種不同地位的黑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喪失了自我以求融入白人社會,而最終陷入“無形”的境遇,小說中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描寫也渲染深化了這一主題。
拉爾夫·艾里森;無形;身份;種族親情
美國黑人自從被帶離非洲故土,來到美國這片土地,就開始了其悲慘辛酸的歷程。長年被奴役的生活使美國黑人在精神和肉體兩方面都遭受了非人的摧殘。盡管美國內戰(zhàn)的結束給黑人爭取到了“自由人”的身份,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自由并未使黑人擺脫被壓迫和歧視的命運。所不同的是,對他們的壓迫和歧視不再像奴隸時期那樣通過對其肉體的折磨來宣泄,而是轉換成了一種精神上的虐待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懊绹谌俗骷依瓲柗颉ぐ锷?1952年出版了他一生之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以諷刺的口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國人的真正處境——無形 (invisible)揭示了出來?!?/p>
艾里森借用了 1897年英國小說家威爾斯發(fā)表的小說《隱身人》(Invisible Man)的書名來給自已這部反映黑人生活和經(jīng)歷的小說來命名,使讀者不得不對這部作品產(chǎn)生聯(lián)想。1897年發(fā)表的以 Invisible Man命名的小說是一部科幻小說,小說講述了其主人公找到了使自己的全身色素消失的化學藥品,并且經(jīng)常服用以隱去自己的外形,達到使別人看不見的目的。而艾里森作品中的主人公卻是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人,正如主人公在書中前言中所敘述的那樣:“我是一個具有實體的人,有血有肉,有骨骼、纖維組織——甚至可以說我還有頭腦?!钡沁@樣一個真實的人卻被視為“無形”。究其原因,方知使主人公“無形”的是其黑色的皮膚,艾里森使用了科幻小說書名“InvisibleMan”旨在道出黑人的膚色就如同神奇的化學藥品,使其達到了“隱去身形”的作用。只是艾里森作品中的黑人主人公隱去的是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他們在白人主宰的社會中沒有任何地位。作為黑人,他被人忽視,他的種種遭遇,白人社會也視而不見,仿佛看不見他作為一個人的存在,而這種“無形”絕不亞于科幻小說由化學藥品除去身體色素所帶來的客觀隱形,這是種主觀上的“無形”,是白人對黑人在主觀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黑這種忽視摧殘著黑人的精神和意志,由此而來的痛苦遠遠大于來自對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和奴役帶來的痛楚。這是美國白人主宰的社會對于黑人壓迫和歧視的升級而轉化成的另一種形式。所以艾里森用《看不見的人》(Invisible Man)這個名字來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黑人的生存境遇。這也是小說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
《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身份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地確定過,作者一開始就沒有給他姓名——這一身份的基本標志。通讀整部作品也找不到關于主人公姓氏的線索。而主人公在開始敘述自己的種種遭遇時,第一句話就是稱自己是無形人,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作者始終未賦予主人公姓名:既然人已“無形”,那么用來區(qū)分不同個體的姓名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即使有名有姓,對于一個已無形體的人來說也毫無意義,對于這個“無形人”周圍那些“不去看見他的人”來說更是沒有絲毫用處。艾里森也正是利用主人公這種無名無姓的特征以沉默、消極的態(tài)度對種族歧視進行無言的反抗和控訴。
書中主人公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種種經(jīng)歷與遭遇會讓許多生活在 20世紀后期的美國的青年黑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這位無形人的命運正是那一時期美國黑人境遇的真實寫照?!碑敃r的黑人青年已擺脫了奴隸的身份,而且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磨煉,他們已具有他們的先人所不曾擁有的對自我和社會的意識。但他們還是從父輩那里繼承了美國黑人慣有的“謙恭”和“順從”,并想通過這兩種品德行為來獲得個人的身份。然而結果往往是幻夢破滅,落得學業(yè)無門,工作難尋,自身淪喪的結局。艾里森通過對主人公接受一個又一個的身份,然后又一個接一個地失去的描寫,道出以主人公為代表的美國黑人的一大本質特點:“他們總是根據(jù)別人給他們身份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試圖給自己定位。”因此他們可以有一切身份,可又等于沒有任何身份,因為沒有一個身份是他們通過考慮來決定的。所以這些美國黑人對與他人來說只能是無形的。由此,“無形”這一主題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美國黑人這種“無形”處境同樣也體現(xiàn)在其他類型的黑人身上,而書中對于其他主要黑人形象的描寫刻畫也就同樣揭示了此篇小說的主題。小說中的黑人大學校長布萊索博士應該是與主人公不同類型的黑人人物。在白人面前,他為謀取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一直扮演對白人唯命是從的“黑鬼”的角色。在黑人種族中,他也是一個有著兩張面孔的人。一張是和顏悅色的教育家面孔,用來在同宗兄弟中騙取尊敬和依賴;另一張更貼近他內心的面孔則是嚴厲漠視,在前途和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出賣種族親情來維護他不惜任何代價換來的權威和地位。布萊索是一個游離于黑白世界之外的孤獨者,每一類人所看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他,因此,從本質上講,他也是“無形”的。艾里森可以用書中數(shù)個黑人形象來描述當時全美國處于各種不同地位形形色色的黑人們,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以及他們身處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無形”境遇,從而達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看不見的人》這部小說從結構上來看是由主人公敘述的種種經(jīng)歷而組成的,記敘了主人公由南方到北方,由無知到覺醒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多個動態(tài)和靜態(tài)場景的描寫,反映出了表層意義外的象征層次上的更深含義,并對主題的闡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書中開始部分就出現(xiàn)了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動態(tài)場景。主人公在前言部分所回想起的在路上與一個陌生白人相撞而致相互打斗,直打得“血流如注”的場景,主人公用如此粗暴的行為來對待這一不巧與其相撞的白人,其目地只是為了得到此人的道歉,可是未能如愿。這個白人不但用侮辱性的字喊了主人公,而且直到被打得皮開肉綻,他還是從血口中吐出謾罵的語言。剎那間主人公猛然想到了這個人并沒有看到他,這只是一個自以為是在夢游的“可憐的瞎鬼”。艾里森對于這種動態(tài)場景生動地加以描寫,使我們真切地感覺到書中這個黑人青年的憤怒與掙扎,以及最后發(fā)覺自己對于別人來說根本就是一個“無形人”這一現(xiàn)實之后的無奈與辛酸。
艾里森在《看不見的人》這部小說中用非常細膩的文筆和各種寫作技巧,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幅逼真的畫面,讓讀者深刻真切地了解黑人悲慘的命運和無奈的處境。這一點還體現(xiàn)在艾里森所描繪的一些靜態(tài)場景中。例如,主人公對黑人學院創(chuàng)始人的銅像的回憶,“那尊冷冰冰的創(chuàng)始人的銅像,他平伸出了雙手,正激動人心地給一個跪著的奴隸掀起面罩。那用褶皺的金屬做成的面罩正在隨風飄動。我困惑不解地站立著,無法確定那奴隸臉上的面罩是正在被揭開還是被捂得更嚴實……”這個黑奴雕塑臉上的面罩無論是正在被揭開還是被捂得更嚴實,都是罩在黑奴臉上的,無論怎樣,這個黑奴的雙眼都是遮蓋著的,這個黑奴是蒙目的,無視的,他既看不見這個世界也看不見他自己,這也正是當時美國黑人的處境。
《看不見的人》這部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就引起了美國文壇的關注,受到各方人士的好評和贊揚,但也有對其不滿者,認為作者缺乏黑人作家應有的種族使命感。然而,進一步深入理解這部小說就可以看出作者艾里森并沒有放棄黑人作家的使命,他只是沒有按模式化的眼光反映種族關系的現(xiàn)實?!八饤壛丝棺h小說的特色,把種族壓迫感升華為社會壓抑感”。艾里森正是通過對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形象地刻畫和對于一些近似于荒誕的場景的描寫來表現(xiàn)對存在著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的揭露和控訴。艾里森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并沒有使用義正詞嚴的口吻和言語,反而使用了看似輕松卻充滿無奈與絕望的言辭。這使得小說中的主人公以及整個事件給人以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艾里森在實為悲劇的小說中加入了喜劇色彩,從而加強了悲的氣氛,使得小說更具有感染力,使讀者能夠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
[1]陳敬詠.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2]拉爾夫·艾里森.看不見的人[M].任紹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3]小休斯頓·A.貝克.黑人長歌[M].弗吉尼亞大學出版社,1972.
[4]李公昭.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導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5]Annette T.Rubinstein:American Literature Root and Flowe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1998.
[6]Gregory Stephens:On Racial Frontiers——The New Culture of FrederickDouglass,Ralph Ellison andBobMarl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責任編輯:劉東旭)
I106.4
A
1001-7836(2010)08-013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54
2010-04-08
周秀玉 (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從事美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