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廣東廣州510521)
從存在主義角度解析《伊芙琳》的精神癱瘓主題
王 晶
(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廣東廣州510521)
喬伊斯是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開拓者,不但其經(jīng)典之作《尤利西斯》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焦點,而且其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伊芙琳》是喬伊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的第四篇。小說直接,生動地表現(xiàn)了都柏林青年人癱瘓的精神狀態(tài)。試圖從存在主義角度分析這篇小說的結尾,并探討伊芙琳放棄追求自己幸福的原因。
《伊芙琳》; 喬伊斯; 精神癱瘓; 存在主義
“喬伊斯這位文學巨匠已被公認為意識流小說大師,現(xiàn)代文學界具有真正創(chuàng)作才能的天才之一,受到人們的景仰?!盵1](P324)他的作品無一不以都柏林為背景通過蕓蕓眾生紛繁忙亂,碌碌無為的生活,展現(xiàn)這個社會的窒息,麻木給人們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帶來的幻滅與悲哀,揭示個體精神癱瘓的必然性。女主人公伊芙琳的生活單調(diào)、沉悶,父親脾氣暴躁。她認識一名叫弗蘭克的阿根廷年輕水手,弗蘭克要她與自己私奔,到阿根廷去。伊芙琳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決定跟他出走。但在輪船起航的時刻,她動搖了,害怕了,失去了奔向夢寐以求的自由的勇氣。心靈的癱瘓使她的理想和追求自由的愿望破滅。本文從存在主義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伊芙琳放棄追求自由幸福的原因在于:在一個荒謬壓抑的環(huán)境中,自我缺乏存在的勇氣和反抗意識,缺乏實際的行動,她的精神是癱瘓的。
米蘭·昆德拉曾說:“任何時代的小說都關注自我之謎。”[2](P29)喬伊斯對自我的探究穿透了看得見的行動世界,深入看不見的內(nèi)心世界,使讀者看到的是他筆下人物生存的景象。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中,有個自我的存在。它“被本我所驅(qū)使,受超我所限制,遭現(xiàn)實所排斥艱難地完成它的效益任務,使它所遭受的種種內(nèi)在力量和影響達到調(diào)和?!盵3](P77)自我的位置在內(nèi)心的本能和環(huán)繞著它的群氓間尷尬地存在。而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自我不只是這樣一種十分軟弱和被動的人格結構,它是人格的自主部分和核心存在,是一個“能夠產(chǎn)生意識進行選擇,做出決定和負責任的自我?!盵4](P81)但個體的自我又不是孤立存在,它與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焊接在一起。面對著瞬息萬變,沒有理性沒有次序,純粹偶然的,混亂的,不合理的客觀世界,人感到處處受到限制和阻礙。薩特把環(huán)境看作是沉重的,嚴峻的。人在荒謬的世界里,體驗著無盡的焦慮,煩惱,壓抑與恐懼。在喬伊斯的小說《伊芙琳》中,女主人公就置身于這樣一個壓抑的環(huán)境里。她每天的生活充滿著艱辛的勞動,卻得不到周圍人的尊重;她“有時還是會感到有遭到父親暴力的危險?!盵5](P9)她害怕著自己的父親,但她又尊重父親愛護兄弟。因為她時刻記得對母親許下的承諾:保護家庭的完整,并且為了這個承落自愿地承擔著生活的困苦。在這樣一個壓抑、平淡、乏味的環(huán)境中,伊芙琳感到迷惘無力,內(nèi)心充滿了憂郁與不安。她想要逃。但她決定與弗蘭克一起逃脫這個惡心的世界時“她感到臉頰發(fā)白,發(fā)冷?!盵5](P11)伊芙琳陷入荒謬的境地,心理處于極度的不安中。她的處境正如薩特所說,人的處境是荒謬而富有悲劇性的。伊芙琳所處的環(huán)境是她最終放棄自由希望的一個原因。
“人的異化”是薩特存在主義理論中一個最基本的觀點。“異化”也為疏離。人的自我異化是指當個人認識到自己與環(huán)境的抗爭失敗時,他會藏起自己的本來面目退回到潛在的自我狀態(tài)。這時的個人與他真實的自我,他的本性和他的意識產(chǎn)生了分離。個體失去了個體的頑整性,獨立性,人變得失落而孤獨無助。家庭,社會的雙重壓力使伊芙琳陷入異化中,她無法忠于自己的本性,她的本性和她的意識產(chǎn)生了分離,她的自我失去了完整性。在小說中讀者看到她內(nèi)心渴望著自由。身心的疲憊促使她逃走,母親的悲慘使她“突然感到一陣恐懼,逃走!她必須逃走,”“她有幸福的權利?!盵5](P11)但當她在船離開的那一剎那,她的自我卻又處在了矛盾與不安中,“她在身體上感到一種惡心,”[5](P11)“雙手緊緊抓住鐵欄桿,她發(fā)出了一聲痛苦的哭喊。”[5](P12)在面對即將到來的自由時,她放棄了與福蘭克逃到遙遠陌生的國度與他過幸??鞓返纳畹倪x擇。她的最終選擇揭示出她的精神癱瘓。這種精神上的癱瘓讓實際行動也化為泡影,同時也體現(xiàn)出她缺乏追求自由的勇氣。存在主義哲學告訴人們:在一種極限的環(huán)境中,有沒有一種個體主體性,有沒有敢于獨立自為的勇氣,一種不畏絕望而反抗的勇氣,這就是生死攸關的事了。伊芙琳面對殘缺的家庭,義無反顧地選擇挑起養(yǎng)家重擔;面對兇悍的父親和刁鉆的公司主管,她選擇沉默與付出。這樣的選擇使讀者看到她在實際行動中缺乏勇氣,缺乏在一個極限的環(huán)境中挑戰(zhàn)自我,面對困境的勇氣。在卡夫卡的《城堡》與《審判》里的個體敢于自己承擔創(chuàng)造性孤獨,敢于自己面對恐怖的幻覺,這正是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的杰出寫照。在喬伊斯的文本中,他總是將孤獨的個體處于焦慮與異化,痛苦與絕望中。在這樣的處境中,缺乏勇氣必然會陷入黑暗的精神癱瘓世界中。
“人類所有的生存狀態(tài)都是受奴役的狀態(tài),而自我解放是每個人在黑暗中的一絲光亮。[6]小說的結尾讀者看到的是“她一張蒼白的臉對著他,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像一只無助的動物。她的眼睛沒有向他訴說愛情,沒有告別,甚至都沒有認出他的跡象?!盵5](P12)喬伊斯創(chuàng)作的這樣一副場景,伊芙琳的最終選擇揭示出:人在一個荒謬,絕望,異化的環(huán)境中,一旦精神癱瘓,失去勇氣和自我的意識,個體必將失去完整性,將陷入黑暗的深淵。通過從存在主義角度分析小說中體現(xiàn)出的癱瘓主題,使讀者看到文學與哲學的緊密結合?!兑淋搅铡凡粌H僅是一個普通的女孩的故事,它更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喬伊斯對人的存在問題的關注,并提醒人們要采取積極有效行動,鼓足勇氣去改變自己所處的困境。
[1]張懷久.世界心理小說名作導讀 [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2003.
[2]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導論講演新編 [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0.
[4]楊邵剛.存在心理學 [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胡亞敏,李公昭.現(xiàn)代英語佳作賞析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6]Fowles,John.Inminent Victorians[J].Times,10.7 1969:3.
An Existential Analysis of Emotion Paralysis in Eveline
WANGJ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Guangdong 510521)
James Joyce is one of the pioneers in modernism.Not only is his classical works,Ulysses the focus of the critics,but hi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Dubliners is beginning to receive a lot of critical attention.The forth episode of the collection,Eveline vividly demonstrates a kind of emotion paralysis in Dublin youngsters.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and explores the main reasons why Eveline gives up hope of happiness.
Eveline; James Joyce; emotion paralysis; existentialism
I106
A
1671-9743(2010)04-0086-02
2010-03-07
王 晶 (1981-),女,山西孝義人,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助教,碩士生,從事英美文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