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萍 翟國勛
(東北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哈爾濱 150030)
城市綜合性公園景觀設計研究
李春萍 翟國勛
(東北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哈爾濱 150030)
城市綜合性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社會生活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具有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等多重功能。運用查閱資料法、綜合分析法、歸納演繹法等方法,借鑒相關理論,通過對城市綜合性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現狀的研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和歸納總結,其中包括城市綜合性公園與城市缺乏聯(lián)系、公園功能分區(qū)不合理、公園地域文化特色缺失、公園景觀類型和功能過于單一等問題,指出公園各個景觀要素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設計對策、方法和途徑,旨在對今后的城市綜合性公園建設有所啟迪。
綜合性公園;景觀現狀分析;設計對策
隨著我國人口迅速增長、環(huán)境的惡化,以及人們對于休閑游憩的需求與日俱增,城市的生態(tài)園林環(huán)境建設顯得越來越重要。綜合性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的綠肺,是城市生態(tài)園林環(huán)境的重要體現。所以,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對綜合公園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封閉的公園區(qū)域和購票制限制了許多公民享受自然的權利,已經不符合現代都市“以人為本”的要求。封閉的公園與外界的城市功能缺乏聯(lián)系和“對話”關系,使得自身的自然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成為了孤立的體系。
科學合理的布局與功能分區(qū),是提升公園品位、豐富內涵、調控游客感受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公園的功能和空間模式是由內及外的,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向心式架構,而開放式公園基于融入城市的需要,注意與城市開放空間保持連續(xù),是由外及內的功能和空間布局模式,與此同時公園的功能分區(qū)也需作出相應的調整。
黃發(fā)祥歸納出適用于園林學科的地域主義概念:地域主義是指園林在立足地方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尊重地方傳統(tǒng)與文化、合理應用當地材料應用適宜技術的基礎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使現代園林展現出特定的地域特色[1]。
所謂特色,從一般的意義上說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突出或獨有的性質、特征。林警、王向榮認為地域特色是特定區(qū)域的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這塊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構成的景觀,也包括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的景觀[2]。
在現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3],城市中人們的生存空間、街道景觀等都越來越相似,因此現代城市公園的設計模式、內容也都越來越國際化。雖然這種國際化的公園能夠滿足現代人對其功能使用上的要求,卻滿足不了人們心靈上的需求。人們期望公園能突顯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喚回自己對家鄉(xiāng)土地和風俗文化的回憶,延續(xù)其潛在的文化脈絡。
公園景觀空間類型單一、空間結構簡單,園中活動內容相對貧乏,僅有一些簡單的休憩設施,人們只能在園中進行簡單的逗留,步行。公園不能滿足現代居民、游客的需求和形勢的發(fā)展。
地形是一切室外活動的基礎。地形在戶外空間的主要功能有生態(tài)學功能、美學功能和使用功能。
1.5.1.1 地形缺少變化,空間感單調
公園景觀空間的變化可通過地形的起伏、高差變化來豐富公園空間感受。部分城市公園大小地形豐富但缺少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從而不能使得地形之間大小空間穿插,互相之間缺少有機聯(lián)系。
1.5.1.2 地形邊界處理缺乏景觀性
地形與道路、局部小廣場之間缺少有機聯(lián)系,邊界處理形式單一,多以自然式綠地為主。擋土墻及邊界的處理形式呆板缺乏景觀性,沒有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豐富的小空間。
綜合公園中的道路對于公園景觀的聯(lián)系及營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引導交通,聯(lián)系各個景區(qū)和景點,同時還可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視覺景觀效果。
1.5.2.1 級別不明顯
現在一些公園主次干道等級不明晰,對人流的引導性也較差,且重要路段不符合緊急消防的要求。
1.5.2.2 景觀價值低
一些公園中的園路材質單一,各級園路僅使用瀝青路面,材質、形態(tài)缺少變化,不能與周邊環(huán)境形成有機聯(lián)系,影響公園景觀質量。
水景是自然界最壯觀、最活潑的因素。在公園中,水體是不可缺少的景觀要素。水可以構成多姿多態(tài)的園林景觀,藝術地再現自然。水具有流動、多變、滲透、聚散、蒸發(fā)的特性。以水造景,動靜相生,聲色相依,虛實相映,可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和魅力。
1.5.3.1 水體形式單調
部分公園中水資源豐富,但大小水面變化不明顯,且局部水面過小,造成局部死水現象。與公園周邊水系不能有效貫通,造成水體流動性差,缺少活力,水體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公園水體規(guī)劃結構簡單,水面缺少變化,大小空間不能有效分隔。水面空曠,景觀效果單調。
1.5.3.2 駁岸設計粗糙
駁岸作為支持和防止邊坡坍塌的水工構筑物,在園林水體中主要用來保持穩(wěn)定的湖岸線,以防止地面被淹,維持地面和水面的固定關系。在城市公園建設中,水體駁岸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置石駁岸、松樁護岸、草坡入水式駁岸、親水平臺、卵石灘等。駁岸邊配置高低錯落的水生、濕生植物,形成豐富多樣的濱水景觀。但是,倘若從深層次的角度去研究會發(fā)現,以上諸多形式的駁岸,大多著眼于滿足游人視覺需求而設,水線以上豐富多樣,而水線以下的池底池壁做法卻較單一。公園水體駁岸主要的做法是毛石砌筑、混凝土擋墻、松樁護岸或自然草坡。為了防止駁岸不受湖水沖刷侵蝕而崩塌,防止湖水滲漏而水位下降,從而影響景觀效果,前兩種做法最為普遍。水線以下部分硬質駁岸做好后,再通過工程手段,將水線以上布置成景石、草坡、親水平臺等形式。
但城市部分公園中水體周邊駁岸設計簡單,原有駁岸多采用毛石擋土墻,過于呆板、重復而缺少變化,不能形成景觀,且湖邊無駐足的空間[4]。
1.5.3.3 缺乏親水性
人具有親水的天性,一些公園中的駁岸處理呆板,水岸線高差變化較大,缺乏親水設施,從而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1.5.3.4 水體富營養(yǎng)化
水體景觀設計需要結合后期管養(yǎng)。城市部分公園的水體設計由于技術力量原因以及長期的管理不到位,小池塘水質不佳,而缺乏定期的疏導又使得水體富營養(yǎng)化嚴重,造成局部水面死水。
植物是公園中有生命力的個體。它不僅能為人們庇蔭納涼,同時還能提供優(yōu)美的景觀視線,形成動態(tài)的季相變化。
1.5.4.1 植物配置單調,缺乏藝術性
一些公園植物的生長比較凌亂,樹形較差,植被受到一定的破壞,使整個園內的植物造景比較粗糙。雖然園內植物種類比較多,但植物景觀比較單一,缺乏植物造景,植物的群落比較單調,地被缺乏,開花地被更少。綠地養(yǎng)護上比較粗放,一些原來比較精致的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的破壞正在走下坡路,表現出來的不合理的植物配置沒有及時進行調整改造,許多灌木淹沒在叢林之下,枝條徒長,葉子稀疏,根本看不到花,沒有達到應有的景觀效果[5]。
1.5.4.2 植物景觀混亂
園林中植物種植講究藝術設計,一些公園中雖然植物較多,但分布不均勻,植物的搭配上,喬、灌、草層次感不強,四季景色植物缺乏。公園植物景觀季相變化不明顯。同時公園由于長期管養(yǎng)不到位,植物生長凌亂,植物景觀大打折扣,也制約了植物景觀的生態(tài)效能。
傳統(tǒng)封閉式的城市公園用一道道圍欄阻礙了城市開放空間的功能和交通的連續(xù)性。近年來我國開放式公園的建設是兩條腿走路,新建加改建,數量越來越大。開放式公園不僅僅是管理上的“開放”,更為重要的是公園形態(tài)與城市空間的真正融合[6]。因此,當公園以開放的姿態(tài)回歸城市時,其規(guī)劃建設應首先在視景、游憩、生態(tài)和文化等方面融入城市。
公園免費開放是城市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是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具體體現。免費公園是還綠于民,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優(yōu)化投資環(huán)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花園城市的客觀要求。
公園內功能分區(qū)不能生硬地劃分,尤其是對于面積較小的公園,分區(qū)比較困難時,要從活動內容上作整體合理的安排。面積較大的公園規(guī)劃設計時,功能分區(qū)比較重要,主要是使各類活動方便開展,互不干擾,盡可能按照自然環(huán)境和現狀特點布置分區(qū),應因地制宜地劃分各功能區(qū)。
“一個公園必須繼承該地域的地方景觀和文化。公園在整體上作為一種文明財富存在,必須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歷史方面的特色?!?《世界公園大會宣言》,1995年)自然景觀是城市的基礎,文化景觀是城市的靈魂,在城市公園規(guī)劃設計中如何發(fā)掘、如何表達、如何傳承傳統(tǒng)文化,應該成為規(guī)劃設計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文脈和場所精神的表達正是通過一些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建筑或其他符號性的東西所承載?;食歉z址公園的設計方案中,京味文化的元素貫穿場地始終,明城墻遺址的發(fā)掘、保護與利用,使游人對北京的文化體驗更加直觀,印象深刻。
公園是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7]。在文化的承載形式上,現代城市公園對文化傳統(tǒng)的表達主要體現為對傳統(tǒng)形式的借鑒與繼承,借助于傳統(tǒng)的形式與內容去尋找新的含義或形成新的視覺形象,既可以使設計內容與歷史文化聯(lián)系起來,又可以結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使設計具有現代感。傳統(tǒng)文化形式的保留及再現不能僅僅局限于整體風格及具體材料方面,重要的是能夠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內涵??梢允褂矛F代的一些布置手段,利用具有現代感材料的處理方式,借助園林要素的形式或符號,在設計中選用“只言片語”的傳統(tǒng)形式匯插到現代園林中。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得人們鄰里關系淡漠,同時人們位于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中,越來越遠離自然。綜合公園,作為社會公益事業(yè),是提供公共交往和各種休閑的場所,因此在公園中增加公共空間是一個明顯的趨勢。綜合公園的對象主要是人們的戶外活動,各種各樣的活動需要相應的空間形式來配合。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休息時間的增多以及城市的人口老年化,對公園的公共活動空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根據各種人群的行為活動需求而創(chuàng)造的空間,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向人們提供緩解城市壓力的調劑方式,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情緒安寧,如健身、賞景、唱戲、交友等。比如說舞蹈空間需要開闊場地,情侶需要私密空間,球類運動需要相對專業(yè)的空間等等。讓人能最大化地接近自然,公園中可親近、可坐、可躺、可踩的草坪很受人們歡迎,人們可躺在草坪上曬曬太陽、聊天等。
在公園中,地形是公園的骨架,不同的地形為居民提供了多樣的游樂、戶外活動、休閑方式。
2.5.1.1 因地制宜,增加微地形
中國園林講求因地制宜,對原有的地形應盡量保留,可通過適當增加微地形來強化原有地勢,豐富地形空間。
2.5.1.2 塑造多樣的活動場地
過去的一些公園,由于受蘇聯(lián)模式影響,多以自然式為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公共休閑、健身、娛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公共活動需要有一定的場地,因而在公園中,增加多種的活動場地,以滿足現代人的使用要求。
綜合公園中的道路、場地及鋪裝對于公園景觀的聯(lián)系及營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引導交通,聯(lián)系各個景區(qū)和景點,同時還可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視覺景觀效果。
2.5.2.1 明確園路級別
公園園路分為不同級別,主要道路聯(lián)系全園,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 7~8m。次要道路,溝通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 3~4m。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m,單人0.6~1m。
2.5.2.2 豐富園路形態(tài)
園路優(yōu)美的曲線,豐富多彩的路面鋪裝,可與周圍山、水、建筑、花草、樹林、石景等景物緊密結合。不僅是“因景設路”,而且是“因路保景”,形成路隨景轉、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2.5.3.1 豐富水體景觀
水是園林中最壯美的景素之一,流水和瀑布可形成動態(tài)美、聲音美。水域可擴大空間,水中的倒影還可產生虛實相生的效果。水體的規(guī)劃應與全園結構相結合,根據公園的風格特征確定水體形態(tài)、結構等,使水體景觀效益最大化。
2.5.3.2 營造生態(tài)式駁岸
通過使用植物或植物與土木工程、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結合[8],減輕坡面及坡腳的不穩(wěn)定性和侵蝕,同時實現多種生物的共生與繁殖。駁岸的改造設計應注意景觀變化與豐富性,隨著與水相關的構筑物在空間中不斷地變化,其邊界處理的程度也相應需要變化。
2.5.3.3 增強親水性
人們向往水,希望悠閑地沿著河流或湖泊漫步,在水邊休息以享受其聲其景,或穿過河流到達彼岸,這是人們親水的特性。要充分利用水資源,創(chuàng)造出水上風情,設置水中渡船、水邊音樂臺、水上休閑茶坊、湖邊劇場等活動內容,既為市民提供一個功能齊全的文化休閑娛樂場所,又有效地增添公園的魅力。為了增加親水性,可結合湖岸增加趣味,設置木質棧道、小木橋、臨水建筑等,可供人眺望水景,增加親水性[9]。
2.5.4.1 合理配置植物,營造豐富的植物景觀
植物配置應注意全園的整體效果,應做到主體突出,層次清楚,具有特色,應避免“賓主不分”、“喧賓奪主”和“主體孤立”等現象產生,使全園既統(tǒng)一又有變化,以產生和諧的藝術效果。植物配置應重視植物的造景特色。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繪畫等,它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產生不同的風景藝術效果。同時,隨著植物物候期的變化,其形態(tài)、色彩、風韻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植物的這種特性,可配合不同的景區(qū)、景點形成不同的美景[10]。
2.5.4.2 突出地方植物特色
公園設計中植物景觀應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鄉(xiāng)土樹種,完善公園綠化,局部恢復鄉(xiāng)土群落結構。以植物群落為基本單位,將自然引入公園。樹種選擇時注重鄉(xiāng)土樹種的運用,以種植當地常用樹種為主,體現地域特色。
以上歸納總結了我國綜合公園設計中的主要特征和問題,以及綜合公園設計的策略、方法及途徑,以期為今后綜合公園和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方法,促進我國人居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黃發(fā)祥.中國城市濕地公園地域特色塑造 [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22~23.
[2]林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6):56~58.
[3]李仲信,劉學.園林空間設計 [J].齊魯藝苑 (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2,(6):2~5.
[4]周成玲.城市舊公園改造設計研究 [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5~46.
[5]車生泉,鄭麗蓉.園林植物的空間分類 [EB/OL].景觀中國.景觀文章,http://paper.Landscape.en.
[6]李偉,胡燈.由外及內——談大型開放式公園布局模式[J].園林,2006,(1):16~17.
[7]陳東田,范勇.北京城市公園發(fā)展趨勢探討 [J].藍天園林,2007,(1):10~16.
[8]程曉山.城市公園水體的生態(tài)型駁岸設計——以佛山中央公園為例[J].廣東園林,2006,28(1):14~17.
[9]裘鴻菲.中國綜合公園的改造與更新研究 [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67~68.
[10]封云.公園綠地規(guī)劃設計 [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5.
TU986.2
A
1674-6341(2010)03-0011-03
2010-03-10
李春萍 (1985-),女,黑龍江慶安人,東北農業(yè)大學碩士,從事城市綜合性公園改造規(guī)劃研究。
責任編輯:王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