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果毅
談談新老領導的交接
□祝果毅
新老領導的交接問題,是領導學必須面對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具有綜合性特點,涉及領導角色、領導權力、領導品格、領導方法等多種因素,在領導學教科書中往往因不易表述而被遺漏。因此探討新老領導的交接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新老領導的交接,是新老領導者之間權力和工作的交接。交接要平順,首先要求對交接雙方的人要有正確的把握。
對老領導來說。從事領導活動要有領導者影響力的存在。領導者影響力由權力性影響力和非權力性影響力構成。因為交班,老領導失去了權力性影響力中的首要因素——職位因素,但非權力性影響力中的知識、才能、品格、感情等因素,則并未因為交班而失去。這些保有著的因素必將繼續(xù)發(fā)生效用。如果老領導的業(yè)績大、口碑好,其影響力不僅不會因交班而減小,甚至有可能增大,不會因為一紙免職令而煙消云散。老領導決非普通的被領導者。擔任過領導的人即使離開領導職位,其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絕無可能回復到未曾擔任領導時的狀態(tài)。
對新領導來說。從領導者影響力來看,接班之前在其身上存在的構成領導者影響力的很多因素已經(jīng)存在。因為接班,新增加的是權力性影響力中的首要因素——新的職位因素。新的職位因素是領導者影響力中新增加的唯一因素,其余因素均是過去因素的延續(xù)。這種情況不是一紙委任狀所能改變的。在新的領導活動中,領導者自身的影響力是增強還是減弱,存在不少變數(shù),“如履薄冰”,全在自己好自為之。
新老領導的重要差異在于是否“在位”。新領導在其位用其權謀其政,老領導不在其位不用其權不謀其政。如果新老領導之間關系出現(xiàn)對立,一般地講,新領導負有更重一些的責任。因為在位用權謀政這一點,決定了新領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領導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從實際看,老領導交班之后多持“解甲歸田”的心態(tài),無意于“重振旗鼓”。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也有某些老領導想繼續(xù)發(fā)揮作用而弄糟了雙方關系,但這種情況不普遍。
職位和職權是新老領導班子交接的首要之事,但不是交接之事的全部。交接之事還包括未了事項、利益規(guī)則、群體關系、政策趨向、施政理念,甚至還包括領導責任范圍所及的社會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這些交接之事的全部,構成了先于接任領導而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只能面對不能選擇,新領導接過老領導的職位與職權,必然同時接過這整副擔子。如果接班只盯著權力,用權全憑“想當然”,甚至對上屆領導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這是領導者成熟度不高的表現(xiàn)。
接過了職位職權和諸多“客觀存在”之事,新領導如何一展身手開創(chuàng)新的輝煌?筆者認為,新領導應當以老領導的施政政策作為參照系來定位自己的施政方略。這是新老領導班子交接時段上的必答之題,是政策保持必要連續(xù)性的基本要求,是日后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的必要前提。
接班領導的施政方略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蕭規(guī)曹隨”,二是“改弦更張”。這是兩個產(chǎn)生于西漢的成語,也是兩種出現(xiàn)在西漢的施政方略。先談“蕭規(guī)曹隨”?!笆挕奔词捄危瑵h初大臣,秦末佐劉邦起義。起義軍入咸陽,蕭何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和社會情況。建立漢朝后,蕭何任丞相,依秦律制定國家律令制度。“曹”即曹參,漢初大臣,秦末從劉邦起義,屢立戰(zhàn)功,蕭何去世,繼任丞相?!妒酚洸芟鄧兰摇酚涊d:“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選用“蕭規(guī)曹隨”這種施政方略,要把準這樣一些前提條件:(1)接班領導跟交班領導面對的施政形勢基本相同。(2)客觀形勢決定的所處階段必需的施政目標仍然有待實現(xiàn)。(3)交班領導的施政政策仍然具有充足的政策能量。政策能量的大小,取決于政策是否適應形勢。政策所適應的形勢如果已經(jīng)改變,政策能量釋放即告完畢。
應當看到,“蕭規(guī)曹隨”決不是沒有普遍意義的個案。應該說,凡是面對施政形勢具備上述三個方面前提條件的接班領導都有必要采用“蕭規(guī)曹隨”的施政方略。這不是因為交班領導更高明,接班領導必須謹守舊制,而是因為新老領導面對相同的客觀形勢,正確的施政政策應當是相同的。
再說“改弦更張”。這個成語源出漢武帝時代的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他在上漢武帝的對策中講:“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崩^漢景帝即位的漢武帝在施政方略上果然來了一個“改弦更張”。
選用“改弦更張”這種施政方略,要把準這樣一些前提條件:(1)接班領導跟交班領導面對的施政形勢已經(jīng)不同。(2)上一階段的施政目標基本實現(xiàn),客觀形勢的轉變提出的新目標需要達成。(3)交班領導的施政政策因形勢和目標的改變,政策能量釋放殆盡。
以上對接班領導的兩種施政方略的論述,是一種思想模型和理論分析。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是“蕭規(guī)曹隨”,還是“改弦更張”,在領導實踐中,不是只有非此即彼一種情況,而是還有亦此亦彼的情況。也就是說,在領導實踐中,接班領導對交班領導的施政政策,可以不是全盤地“蕭規(guī)曹隨”或全盤地“改弦更張”,而可以是部分地“蕭規(guī)曹隨”和部分地“改弦更張”。此外,什么時候推行某種施政方略,還有個時機的把握問題。
新老領導平順交接的條件,可以有客觀環(huán)境條件和主觀自身條件之分。
就客觀環(huán)境條件而言,一是組織制度要公。新老領導的交接,是自然規(guī)律在領導活動中的體現(xiàn)。要有公正周密的組織制度,對交班的老領導肯定其工作業(yè)績,維護其應有地位,保障其正當權利。接班的新領導,任前遴選要公,不只講“能者上”,必須講“賢者上”。中共的組織路線是“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能”,制度不能背離路線。對接班的新領導,還須一方面工作條件給足,另一方面權力制約到位。在組織制度上不能使老領導有被拋棄感,新領導有可放縱感。二是官場風氣要正。事業(yè)之薪火相傳,需要尊老愛新。不能捧新而踐老,也不能捧老以壓新。尤其要警惕趨炎附勢者對新老領導正常關系的極大破壞作用。
新老領導平順交接的主觀自身條件,概而言之,就是雙方都應當是賢者,即要德才兼?zhèn)洹?/p>
在新老領導交接問題上,“德”具體表現(xiàn)為要有“以事業(yè)永續(xù)為重”的思想境界。任何個人擔任領導都只是某一有限時段上職務的載體,個人之間職務的交接是事業(yè)永續(xù)的需要。以事業(yè)永續(xù)為重,老領導角色轉換自會從善如流隨遇而安,有“去留皆平常,德才任公論”的心態(tài),泯個人恩仇于一笑,視既往績效為浮云,成人之美,愛護新秀;新領導接班上崗自會謙虛謹慎繼往開來,行道義之事續(xù)薪火相傳。以事業(yè)永續(xù)為重,就是不能自量太重自視過高。新老領導雙方,只要有任何一方表現(xiàn)出上述惡行,都會斷送交接的平順。
在新老領導交接問題上“才”的表現(xiàn),要者有二。一是要有戰(zhàn)略性思維與決策的能力。戰(zhàn)略性思維與決策,是一種關涉多因素、大范圍、長時間的思維與決策。正確選用施政方略,是對接班領導在決策思維能力上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和考驗。要從新的戰(zhàn)略高度,更冷靜,更客觀,更理性,更明智地看待施政的成敗得失。二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相容能力。在新老領導的交接中,對彼此關系的處理要更在意,要表現(xiàn)出更強的心理相容能力,以營造出融洽的人際關系氛圍,實現(xiàn)平穩(wěn)的交接班,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責任編輯:徐建秋
?作者:祝果毅,中共南充市委黨校副教授、南充市政協(xié)委員會常務委員、南充市政協(xié)人口資源環(huán)境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