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要武
(大慶市人大,黑龍江 大慶 163311)
杜爾伯特旗與清驛站
王要武
(大慶市人大,黑龍江 大慶 163311)
清朝初年,圣祖康熙在黑龍江設立驛站,建設從吉林烏拉到黑龍江璦琿的驛路,連接起京都到前線的快速通道,這是抗擊沙俄侵略,保衛(wèi)疆土的重大措施之一。杜爾伯特旗在驛站建設和發(fā)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維護了疆土的完整,保證了政令的暢通。
清驛站;杜爾伯特;貢獻
杜爾伯特旗經國務院批準于一九五六年撤旗建縣,成為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杜爾伯特旗清朝初年時為蒙古部落,稱杜爾伯特部。“清順治五年(1648)四月,順治帝封杜爾伯特部鎮(zhèn)國公色楞為札薩克固山貝子。杜爾伯特部建為杜爾伯特旗?!保?]杜爾伯特部改建為杜爾伯特旗以后為什么會同清驛站結緣?這還得從抗擊沙俄講起。
清順治六年,沙俄哈巴羅夫率侵略者翻越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沿岸。經過沙俄侵略軍多年的輪番洗劫,黑龍江沿岸地區(qū)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居民“一部分被俄國人的索貢和收糧弄得一貧如洗,一部分四散奔逃,一部分由清政府下令向滿洲內遷。富饒的黑龍江變成一片廢墟,俄國人足跡所至,到處都是被燒毀的當?shù)厝说淖≌?。”(沙俄時代歷史學家崗索維奇:《阿穆爾邊區(qū)史》。)清圣祖康熙為了抗擊沙俄,實現(xiàn)“永戍黑龍江”的戰(zhàn)略,在平息吳三桂“三藩叛亂”之后,開始籌劃建設從吉林烏拉沿松花江、嫩江至黑龍江的驛站,連接起北京至黑龍江將軍衙門的快速通道。從此杜爾伯特旗就與驛站結下了不解之緣。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庚申戶部題:黑龍江至烏拉,須設十驛,但設驛之地,不相行度,難以懸議,應俟明年三月雪消,戶、兵二部、理蕃院各官一人,并令寧古塔將軍就近選熟知地勢者偕行。圣祖諭:“驛遞關系緊要,凡丈量當以五尺為度,今程途太遠,令戶部郎中包齊等再馳驛前往,詳加丈量?!保?]第二年春,在杜爾伯特部、郭爾羅斯部向導的引導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克服了烈日暴曬,蚊蟲叮咬,狂風暴雨等困難,終于完成了測量任務。最終測定驛站總里程一千七百一十一里,確定設驛站二十五個。(其中吉林將軍轄六個,黑龍江將軍轄十九個。雍正年間在茂興至古魯中間增設烏蘭諾爾站(新站),黑龍江的這條驛路共計二十個驛站)。所建十九個驛站中杜爾伯特旗設三個:他拉哈站、多耐俄佛羅站(泰和村)、溫托渾站(現(xiàn)在為泰來縣時雨村)。每個站除要建設驛站房和站丁家屬的居住房屋,還需要提供牛馬的放牧場、割草場和為每個驛丁提供十頃耕地?!胺綀A十二華里內為站屬地”“從杜爾伯特旗蒙古游牧地中劃出”。[3]應該說杜爾伯特旗為了抗俄、為了驛站的建設獻出了沿江最好的資源。同時也使這個“自古牛羊地,何須五谷生”的亙古荒原從此開始引進了農耕文明。
在設計驛站的建設過程中,從開始設十站變成十九站,最后確定為二十五個驛站,期間頗費周折。因戰(zhàn)備吃緊,一旦確定后需要快速組織驛丁及時到達指定地點,在此過程中杜爾伯特又做出多方面的貢獻。驛丁前往站點時,杜爾伯特旗不僅出車運送距離遠的站丁及家屬到達指定的地點,而且據(jù)《戶部為吉林至黑龍江設二十五驛所需事項咨黑龍江將軍文》:“該二十五驛,每驛所發(fā)之二十匹馬,著郎中滿丕由杜爾伯特等五旗所存馬匹內領取,然后交付郎中包齊辦理發(fā)放。”后增設的六處驛站,由理蕃院官員乘驛前往該六驛,建房所需木料,“由當?shù)乜撤淠?,發(fā)給各驛?!庇纱丝梢?,在驛站初始建設過程中杜爾伯特出了很大的力,為驛站的初期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jù)《清實錄》載:康熙二十四年,在雅克薩戰(zhàn)役尚未打響之前,圣祖考慮到從黑龍江城經額蘇里到雅克薩路途過遠,“為了加速軍情傳遞,命理蕃院侍郎明愛調杜爾伯特、扎賚特旗兵五百人自墨爾根至雅克薩之間設立驛站,每驛十丁”。[4]建成了一條專門用于軍事的驛路,史稱“奏捷之路”。后因戰(zhàn)爭結束而停用,清朝末年因漠河發(fā)現(xiàn)黃金,廢棄一百多年的老驛路便成為了“黃金之路”。這條驛路在雅克薩戰(zhàn)爭中充分發(fā)揮了作用,勝利的捷報就是從這里傳到木蘭圍場,面呈康熙皇帝的。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條約簽定的消息也是從這里傳到墨爾根,依次傳到杜爾伯特所在的溫特渾、多耐、他拉哈等站,然后一直馳送京城的。此間,前線將帥的奏折、題本,皇帝的圣諭以及兵部、戶部的廷寄等都經這條驛路上奏下達。此時,黑龍江將軍薩布素、主帥彭春都統(tǒng)、參贊軍務的副都統(tǒng)班達爾善和佟寶等都在前線,因此雅克薩至墨爾根這條驛路成為當時的熱線。這是一條以墨爾根(嫩江縣城)為起點,一直穿過大興安嶺北坡的崇山峻嶺,直達雅克薩前線指揮部的驛路。這里山林茂密,山路崎嶇,氣候特別寒冷,條件特別惡劣。在這樣的地方建驛站做驛丁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們不畏艱難“循嫩江上游左岸,沿大興安嶺北坡,砍樹為路,架木為屋設驛站?!保?]杜爾伯特的蒙古旗兵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一干就是幾年,為抗沙俄保北疆作出了突出貢獻。當年杜爾伯特等少數(shù)民族建的驛站一共二十五個。清朝末年,吉林候補知府李金鏞赴漠河開金礦“開工后,由雅克薩向西新開通至老溝的便道。”“直達額爾古納河畔的西口子?!庇衷黾恿藥渍?,總計達到三十三站。
上述考證說明,杜爾伯特不僅在建設吉林烏拉至黑龍江的驛站過程中貢獻了土地、草原、林木和馬匹,出過車、出過工、出過力,而且又完成了自建驛站、自供糧秣、自當站丁的任務。他們建設的這條驛路,“在兩次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驛道對于傳遞軍情捷報,供應前線糧食和軍需物資起了重大作用。”盡管“雅克薩戰(zhàn)爭后黑龍江將軍衙門遷移齊齊哈爾,驛道逐漸荒廢”,但杜爾伯特人為打勝雅克薩戰(zhàn)爭,簽定尼布楚條約,鞏固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安寧作出的貢獻,在驛站的歷史長河中寫下濃彩重墨的這一筆,人們不能也不應該忘記。
[1]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波·少布.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辭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黑龍江歷史編年[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5]大興安嶺概況[M].北京:中華書局,2002.
〔責任編輯:李尊娟〕
K249
A
1002-2341(2010)02-0137-02
2010-03-10
王要武(1950—),男,黑龍江杜爾伯特人,農林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清代黑龍江驛站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