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佳
批判性話語分析
——美國主流媒體網(wǎng)站關于谷歌退出中國大陸的報道
譚佳
從批判話語分析的角度出發(fā),以美國主流媒體網(wǎng)站對谷歌退出中國大陸的幾篇報道為材料,通過預設、分類和話語歷史背景分析,揭示其語篇中的話語特點。
批判性話語分析;預設;分類;歷史背景分析
批判性話語分析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它以話語為分析對象,結合符號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人類學的知識來解釋話語與權力以及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的辯證關系,它是人們研究宏觀社會問題的工具。其代表人物有???、費爾克羅夫、福勒、克雷斯等。其中,??碌摹对~語與事物》被認為是批判話語分析的奠基石之一??死姿拐J為,批判話語分析一開始就帶有其政治使命去改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均衡狀況,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1]15-31;其目標是喚醒人們的批判意識,提高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不再被動地接受和盲從,從而增強人們對大眾語篇的反控制意識。費爾克羅夫認為,批判話語分析要對文本進行三個層面的分析,即分析目標、認知主體(人)制造和接受目標的過程、制約這一過程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他指出,分析者應關注對構成文本的指示物的研究,如具體語言的選擇、排列順序和布局等,同時也應對促使文本生成的歷史決定因素予以考慮[2]。
2010年3月23日,谷歌公司宣布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nèi)地轉(zhuǎn)至香港。谷歌搜索業(yè)務退出中國內(nèi)地的事件也占據(jù)了許多美國媒體網(wǎng)站的重要位置。本文將應用批判性話語分析的理論,對美國主要媒體網(wǎng)站關于谷歌退出中國大陸這一事件的報道,從預設、分類、話語歷史背景等方面進行分析,揭示美國新聞機構是如何控制話語來為其政治、經(jīng)濟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服務的。
(一)預設
一些信息是蘊含在說話者的話語中而不是直接表達出來的。預設就是一種常見的蘊含方法。一般而言,預設的對象是交際雙方都已經(jīng)知道的信息,或根據(jù)語境能推斷出來的信息,其基本特征是共知性[3]113。預設具有勸誘功能,它被解釋為受話人在發(fā)話人的勸誘下不得不隨其理所當然地認同的信息(除非受話人想質(zhì)疑發(fā)話人的預設并取消他們之間的交際關系)[4]。勸誘的預設往往微妙地使受話人把某一點命題作為真實的內(nèi)容接受下來,盡管事實上它根本不是真實的。預設可以掩蓋虛假或有疑問的命題,因而預設尤其適合傳遞意識內(nèi)容。以下以美國CNN、華盛頓郵報媒體網(wǎng)站對谷歌事件的報道的語篇為例[5][6][7]:
(1)Google hopes the move"will meaningfully increase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people in China," Drummond wrote.
(2)Early reports from China on Monday suggested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s already restricting access to Google's Hong Kong-based site,said Eddan Katz,International Affairs Director of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3)Google launched Google.cn,its China effort,in 2006 amid complaints that its devotion to Web freedom was being subverted by a willingness to comply with Chinese censorship in return for access to a huge potential customer base.
句(1)中,谷歌表示這一行動將使中國人民獲得更多的信息,其蘊含的意思就是中國人過去和現(xiàn)在受到了新聞信息的限制。
句(2)說,中國政府限制大陸網(wǎng)絡用戶使用谷歌在香港的搜索引擎?!跋拗啤弊盅郯岛男畔⑹侵袊拗菩侣勛杂?。
句(3)中,谷歌為了遵守中國法律而使其新聞自由大打折扣。其預設的信息是中國法律與新聞自由的對立性。
這些報道語篇中有一個共同的預設信息:中國政府限制新聞自由、封鎖信息。美國媒體通過這樣的預設使讀者腦海中形成了新聞自由在中國受限制的印象。
(二)分類
韓禮德認為,意念功能是語言的元功能之一。意念功能是人們通過語言來表達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經(jīng)驗。分類是指用語言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是實現(xiàn)語言意念功能的手段之一。新聞報道中對不同對象進行的差別描述反應了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下面是這些報道對于中國政府和谷歌公司所使用的不同的詞匯。其在描述中國政府時所使用的詞匯有:restrict information freedom;China’s strict censorship laws;prevents any results that convey negative opinions about the government;searches blocked from mainland China;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has long blocked particular searches; unfair Chinese business practices;Chinese regime’s position on Internet freedom等;描繪谷歌的詞匯有:values decency and integrity;deserves tremendous respect;upholding the ideals of freedom of information;gives the user the best results and most information; sensible;a good example;placing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bove potential economic harm等。
從中不難看出,對中國政府的報道,他們大都使用諸如限制、阻礙、不公正、獨斷等帶有明顯貶義感情色彩的詞匯,把中國政府描繪成一個“限制新聞自由、強行控制市場經(jīng)濟”的反面形象,意在把谷歌退出中國大陸的主要責任強加在中國政府身上。相反,對谷歌的行為,這些報道則采用了像公正、堅持新聞自由、明智、樹立好榜樣等帶有褒義感情色彩的詞匯,把谷歌描述成“追求新聞自由、負責和按經(jīng)濟規(guī)律辦事”的正面形象。如此鮮明的對比,自然會使讀者特別是美國讀者形成片面的看法。
(三)話語歷史背景分析
話語歷史分析的基本要旨是在話語分析過程中將所有相關的歷史背景信息加以綜合考慮,用于分析和解釋文本當中不同層次的話語如何在公共話語中共同建構一種“反猶”意象(Wodak,1988;2002;2006; Wodak&Meyer,2004;Wodak&De Cilllia,2006)。話語歷史分析主要使用“語境重置”(recontextualization)的方法,將當下話語重置在其歷史語境中進行分析。運用歷史背景分析有助于辨清其說話的目的和動機。
美國的這些媒體網(wǎng)站對于谷歌退出中國大陸的報道,其大背景是由于次貸危機使其國民經(jīng)濟經(jīng)歷衰退,而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日益穩(wěn)定繁榮,國際地位不斷上升,這是美國不愿看到的。不難看出,這些報道是在借題發(fā)揮,毫無理由地指責中國政府干涉新聞自由,實際上只是美國政府操縱輿論來轉(zhuǎn)移國內(nèi)矛盾、限制中國的手段之一。
社會實踐促成了話語的形成,而話語又構建了社會實踐,話語與權力的關系與各階層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讀者只有通過批判性閱讀,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圖,才能明辨是非,也才能在各種語篇的勸誘中站穩(wěn)立場。通過對這幾篇報道的分析不難看出,美國這些主流媒體網(wǎng)站在操縱新聞語篇,極力勸誘讀者,把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強加到讀者身上,以達到轉(zhuǎn)移矛盾焦點,為本國企業(yè)開脫責任的目的。
[1]Kress,G.Represent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Caldas-Coulthard,R.C.Couhhard.M.Texts and practice:Readingin CriticalAnalysis.Routledge.1996.
[2]Norman Fairclough.Language and Power,London:Longman,1989;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andNew York,1995.
[3]VanDijk.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1998.http://www. humuva.nl/teun/cda.htm.
[4]吳建剛.論批評話語分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5]Tom Krazit.Google searches blocked from mainland China. 2010.http://edition.cnn.com/2010/TECH/03/30/google.china. block/index.html?iref=allsearch.
[6]JOHN MARKOFF.CyberattackonGoogleSaidtoHitPassword System 2010.http://www.nytimes.com/2010/04/20/technology/20google.html?scp=3&sq=google%20%20china&st=cse
[7]EdwardWong,JonathanAnsfieldandXiyunYang.GoogleFacesFallout as China Reacts to Site shift.2010.http://www.nytimes. com/2010/03/24/technology/24google.html?scp=5&sq=google% 20%20china&st=cse
book=107,ebook=262
G206
A
1673-1999(2010)14-0107-02
譚佳(1980-),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浙江大學(浙江杭州310005)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話語分析。
201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