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玉波
福建漳州木偶雕刻的淵源探討
灑玉波
福建漳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漳州民間藝術(shù)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木偶雕刻的起源說法不一:其一,漢代說;其二,唐代說。史料上明確有載關(guān)于漳州木偶的,是在宋代。明末清初,在漳州,已出現(xiàn)專門從事木偶頭雕刻的作坊。
福建漳州;木偶雕刻;歷史源流
漳州地處福建的東南端,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這里,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交融,千年的歲月給這片古老的土地烙下了璀璨的印記。漳州人文薈萃、文化昌盛,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千姿百態(tài)、色彩繽紛的民間文化。漳州的薌劇、潮劇、布袋戲譽滿海內(nèi)外,木偶頭雕刻、剪紙、燈謎、大車鼓舞蹈、木版年畫等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豐富多彩。漳州木偶是一種民間、工藝造型美術(shù)與民間的戲曲、音樂相結(jié)合的綜合性的民間藝術(shù)?!罢闹菽九碱^雕刻”和“漳州布袋木偶戲”均被列為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1],說明漳州木偶在民間雕刻造型藝術(shù)與民間表演藝術(shù)中的重要地位。漳州木偶頭雕刻可謂是漳州民間藝術(shù)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明末清初,漳州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木偶頭雕刻的作坊。而在此之前,木偶頭雕刻是由什么人來完成的呢?史書及地方志中皆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也無歷史實物可以考證。于是,歷史掌故、口頭傳說、卷帙文獻等,則成了間接追溯木偶頭雕刻歷史源流的重要線索。木偶最初是作為木偶戲的演具,故木偶頭雕刻的起源與木偶戲的起源密不可分。木偶戲的歷史成為木偶雕刻源流的最有力的佐證。木偶戲,古稱傀儡或傀儡子。福建漳州木偶戲的起源,民間傳說不一。
其一,漢代說。據(jù)《漢書》記載:“漢高祖被匈奴冒頓圍于平城,其城一面,是冒頓妻閼氏兵,強于三面。壘中絕食。陳平造木偶美人,在城上女兒墻間舞蹈,逗引圍城的冒頓之妻閼氏,閼氏見到城上美女如云,擔心自己的丈夫在攻下該城之后會納之為妾,于是放棄了攻城努力,“遂退兵”[2]9。這是關(guān)于漢初木偶運用的記載。漳州木偶表演藝人們?yōu)榱苏f明自己的木偶承繼西漢,便在這個故事的啟迪下,創(chuàng)編了漢代木偶的新故事。在漳州提線木偶戲“相公爺”踏棚頭的唱段中,至今尚有自古傳下的唱詞:“欲問傀儡何人制,漢時陳平造出來”,[3]唱的就是這段古老的傳說。這些口口相傳的古老唱詞,不僅反映了木偶藝人們對傀儡行業(yè)的熱愛,同時也訴說著漳州木偶承繼西漢傀儡這一事實。在這些傳記、傳說及相關(guān)詩詞、歌賦的文字記載中,雖然沒有對當時的木偶雕刻做詳細的描述,但至少可以說明當時木偶雕刻的傳神一面。
其二,唐代說。漳州木偶的興起與唐代陳元光創(chuàng)建漳州有關(guān)。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于唐總章二年率府兵三千六百多人進入漳州,年僅13歲的陳元光也隨父進漳,21歲時承襲父職,定居漳州,并大力開發(fā)漳州,使漳州改變了昔日滿目瘡痍的荒涼狀況,促進了地方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當年陳元光帶軍入閩,“五十八姓將士”中,從事木偶雕刻之人是否就在其中,也未可知。據(jù)王潮、王審知入閩路線:“……轉(zhuǎn)掠汀(今福建長汀)、漳(今漳浦一帶)二州”,后“軍次南安(今南安東),又行過沙縣(今沙縣東),于光啟二年攻占泉州,王潮為泉州刺史。隨后于景福二年攻破福州?!碑斈晖鯇徶c其兄一起率中原人馬五千余人入閩,定都福州,后被封為“閩王”,他為治理福建作出了卓越貢獻,使福建在中原動亂之際成為東南的富裕之邦。從唐朝兩次移民遷徙入閩的路線來看,皆是沿著長江,由汀州而入漳州、泉州、莆田,后入福州,路線所經(jīng)之處,都是木偶戲興盛的地方。那么隨著移民進入福建的傀儡,必然是先到漳州,后入泉州、福州。
在唐代,城市繁榮、經(jīng)濟發(fā)達、人文薈萃,木偶除了演出之外,還出現(xiàn)于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制作技藝的高超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些文人還為這些木偶吟詩作賦,《明皇雜錄》就記載唐玄宗做《傀儡吟》七絕:刻木牽線做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這首詩把木偶形象的逼真以及觀者的感受寫得很生動?!堕}南唐賦》中有一篇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閩縣(今福州)進士林滋所作的《木人賦》[4]9123,這篇賦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有關(guān)古代木偶藝術(shù)記述最為完整的文章;文人以自己對木偶戲觀賞的經(jīng)驗,對當時木偶的制作到造型的精巧完美都做了詳細生動的描述。這無疑是一篇對中國木偶藝術(shù)研究頗具價值的文章,其中“想具體之初,既因于乃雕乃斫,及抱材而至,孰知其為棟為梁”就是對當時木偶雕刻的明確說明。雖然他所看到的是其家鄉(xiāng)福州的木偶戲,依據(jù)文化傳播的規(guī)律,在唐末前,木偶雕刻及木偶戲就應該流傳到了漳州。
其三,史料上關(guān)于漳州木偶的明確記載是在宋代。宋代經(jīng)濟繁榮,人民生活穩(wěn)定,市井文化發(fā)達,木偶戲更是盛極一時。漳州也是如此。據(jù)《漳州府志》記載,南宋紹熙元年至三年(公元1190-1192年),宋代理學家朱熹任漳州知府時曾下過一道《郡守朱子諭》,其中第十條特別規(guī)定:“約束城市鄉(xiāng)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保?]31事隔七年,朱熹弟子陳淳也明文禁絕傀儡等社戲,“某竊以此邦(指漳州)陋俗,常秋收之際,優(yōu)人互湊諸鄉(xiāng)保作淫戲,號‘乞冬’……逐家裒斂財物,豢憂人作戲,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此風在滋熾。”[4]8這兩則明確的史料記載都提到“弄傀儡”,就已有雕刻制作之意。且當時的官方頻頻禁絕鄉(xiāng)間提演傀儡,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南宋時期漳州木偶是相當?shù)呐d盛。南宋時期,泉州太守真德秀也曾因百戲流行鄉(xiāng)間勸諭百姓,“勿看百戲”。宋莆田詩人劉克莊的《后村合集》有《觀社行》:“郭老線斷事都休,卻了衣冠反沐猴。棚上偃師何處去,誤他棚下幾人愁?!绷硗猓骱先怂斗眲黉洝分?,記載南宋元宵盛況,也有涉及福建木偶的記載:“全場傀儡……,福建鮑老一社,有三百余人……”。上述記載說明,與漳州府比鄰的泉州、莆田,在南宋時候,已有木偶流行于民間。
漳州文風濃厚,民風淳樸,民間戲劇形式豐富。在文學界,一直有“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在元代,元雜劇的爍目光輝也折射在木偶藝術(shù)中。木偶默默地發(fā)展,雖然史料不多,但可斷定是超越唐宋水平的。
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謂之‘布景’”[5]45。朱熹明令禁止的木偶戲,作為地方習俗,在明代已不可忽視。如今享譽中外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傳說就是明萬歷年間漳州南門外一個落地秀才孫巧仁所創(chuàng),可惜只有口傳而無實物與史料考證。明代的漳州月港,與廣州并稱為“東方大港”,廣東木偶也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由福建漳州一代傳入的。明代木偶發(fā)展的特點是各地鋪開、支派繁多并獨立發(fā)展,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shù)體系。
其四,清代“大臺宮戲”的出現(xiàn),對木偶這一戲具的需求量大增。隨即,專業(yè)從事木偶雕刻的作坊應需而生。漳州木偶雕刻世家最為出名的有徐、許二家。許家于清光緒年間在漳州石碼鎮(zhèn)經(jīng)營木偶雕刻,店號“西方國”。許氏的木偶頭開臉獨具一格,20世紀40年代,其近代傳人許盛芳在閩南一帶頗有名氣。許盛芳之女許桑葉現(xiàn)為福建省藝校漳州木偶班雕刻教師。徐家太祖徐梓清于清朝嘉慶年間(1807年)在漳州尪仔街(北橋街)開木偶、神像雕刻店,店號“成成是”。第四代徐啟章改店號為“自成”,第五代徐年松改店號為“天然”?,F(xiàn)在,徐竹初是漳州木偶雕刻的代表人物。200年來,漳州布袋戲職業(yè)班社使用的木偶頭,大部分是徐家生產(chǎn)的。
從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方面來看,福建漳州古稱“佛國”,到處都有廟宇,據(jù)調(diào)查,漳州境內(nèi)共有廟宇2806座,明確知道主神的有2314座[6]9。有廟宇就少不了菩薩,所以佛像雕刻工藝很發(fā)達,木偶雕刻的工作多為佛像雕刻師所從事。漳州木偶的雕刻與佛像雕刻在歷史上的交叉源遠流長,當時的雕刻作坊主要以佛像雕刻為主。據(jù)查,至少在南宋之前,它們就開始出自相同的藝人之手,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許多學者提到的“早期漳州木偶,都由民間雕刻神像的專業(yè)作坊兼營”的說法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漳州自古就有“崇巫重祀”的習俗,民間信仰既有自然崇拜、精靈崇拜,又有祖先鄉(xiāng)賢崇拜、亡靈崇拜,還有釋、儒、道三教影響以及各種祖師菩薩道士崇拜。至今,在漳州,各縣(區(qū))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如農(nóng)歷春節(jié)(新正)、元宵、中秋以及帶有崇神尚鬼的盂蘭勝會(中元)和各種神誕、做醮、祈平安等民俗活動有增無減?!罢闹菽九技澳九紤颉闭峭ㄟ^這些平臺來展示和發(fā)展的,幾乎所有廟會、迎神活動都需要“傀儡戲”的參與,它成為了漳州民俗活動最普及、最盛行的民間表演陣頭,可以說,“漳州木偶”與本地民風民俗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漳州木偶的藝術(shù)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肯定,更有待于人們從不同的學科和角度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文獻記載,口頭傳說,筆者大膽推斷,漳州木偶雕刻,源于漢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
[1]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N/OL].http://www.gov. 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2]丁言昭.中國木偶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3]周紹良.全唐文新編(前揭書):第13冊766卷[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4]葉明生.古愿傀儡:悠遠神奇傀儡戲[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6.
[5]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福建戲史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6]沈元坤.漳州民間信仰[M].福州: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
book=138,ebook=246
J528.3
A
1673-1999(2010)14-0138-02
灑玉波(1973-),女,黑龍江雞西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shù)學院(福建廈門361002)講師。
2010-04-08
廈門市社會科學院科研基金項目(廈社科研[2009]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