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中
李白的悲劇性仕途命運解析
李明中
李白是詩國的天子,可是他的仕途卻命運多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用詩國的童心來應對現(xiàn)實人際關(guān)系,恃才傲物和政治上的幼稚病。
童心;幼稚;恃才傲物
李白是詩國的天子,他在生前就詩名遠播,被時人和后人所追捧。杜甫曾曰:“李白斗酒詩百篇”,清代趙翼稱贊他說:“李杜文章萬古傳”,由此可見一斑。象許許多多的封建文人一樣,李白也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他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求仕之路。但希望象肥皂泡般的破滅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幻滅,除了社會的原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性格決定的。
開元十五年,李白從金陵、揚州西游安州(今湖北安陸),在此,他一邊讀書寫作,提升詩名,一邊進行干謁活動。在寄希望于安州長史裴某未果后,他天真地希望到長安“歷抵卿相”,爭取得到王公們的舉薦。開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來到長安,但魏闕森森,廟門難入;開元二十三年,為了尋找出路,李白到荊州拜訪荊州大都府長史韓朝宗,寫《與韓荊州書》[1],自薦自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抱負和“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才華,希望韓朝宗幫助他“揚眉吐氣,激昂青云”,可再一次鎩羽而歸。天寶元年八月,李白終于以其詩名叩開長安之門,奉旨入京。多年的東奔西走、尋尋覓覓,終于長舒梗塞于心的郁悶之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可唐玄宗看中的僅是他的詩才,而不是他所謂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加之“一生傲岸苦不諧,思疏媒勞志多乖。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的傲岸不羈,唐玄宗認為他“非廟宇之器”,他只好再次離開長安。到這個時候,李白的求仕之路可以說結(jié)束了,但是,他仍不死心。天寶十五年十二月,李白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請,入其幕府,卷入王室權(quán)利之爭,結(jié)果以“附逆作亂”的罪名入獄,雖最終拾得一條性命,但他這次入永王幕府,在政治上輸?shù)贸嗌砺泱w。
后人從“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出發(fā),特別是從詩美邏輯出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以李白在詩壇的才華,臆測李白當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偉略,這樣的人卻無法走入仕途,應是唐王朝的悲哀。他們?yōu)槔畎坐Q不平,為他叫屈。那么,導致李白政治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李白的思想蕪雜,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一直在李白的頭腦中打架,沒有融會貫通起來。儒家入世的思想是他生命律動的最強音,他漫長而艱辛的求仕之路就是明證。當此路遇挫時,他又轉(zhuǎn)而投向道家思想的懷抱,寄情于山水。開元十三年出川時,李白結(jié)識了道家大師司馬禎,后者認為他的精神氣質(zhì)“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F(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氣質(zhì)是秉承天賦的,所以李白的求仕之路,是屈道而強趨儒,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內(nèi)心儒道之間的對立。因此,當他入世不順時,又斷然回到道家懷抱。佛家思想讓人內(nèi)心淡泊寧靜,可當李白內(nèi)心儒道思想打架時,他的內(nèi)心卻淡泊不了,寧靜不了,他的詩中充滿了矛盾:“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边@個家不僅是地理上的家鄉(xiāng),也可以是心靈之家,即道家;“五花馬,千金裘,呼兒濺出換美酒,與爾同肖萬古愁”,他一方面希望建立功業(yè),卻又不時地流露出道家及時行樂的思想,以及煉丹吃藥、追求長不老的庸俗想法?!爸杏芯G發(fā)翁,披云臥松雪。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巖穴。我來逢真人,長詭問寶訣。粲然啟玉齒,授意煉藥說?!保ā豆旁娢迨攀住菲湮澹八幬锩芎T?,采鉛清溪濱。時登大樓山,舉首望天真。羽駕滅去影,飚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志愿不及申。徒霜鏡中發(fā),羞彼鶴上人?!保ā豆旁娢迨攀住菲渌模?/p>
恩格斯在分析歌德的思想矛盾時曾說,在他的心中經(jīng)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shù)臉忻茴檰栔g的斗爭;前者厭惡周圍環(huán)境的鄙俗氣,而后者又不得不對這種鄙俗氣妥協(xié)、遷就,因此,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心胸狹窄的庸人[2]。
“既是天才又是庸人,既偉大又庸俗”,用這話來評價李白也是十分恰當?shù)?。李白是天才詩人,可又是一個政治庸人和鄙俗的道士。而同樣受儒、釋、道思想影響的宋代文學家蘇軾,在政治上,由儒家思想導航;生活上,道家思想使他與生存環(huán)境和諧相處;當其人生遇挫時,佛家思想使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被貶謫到邊遠的儋州,他還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樂觀。而李白卻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金剛怒目。
第二,政治上幼稚。李白在詩國是曠世奇才,但這并不意味他的政治才能可與之比肩。天寶十年的秋天,李白寄詩與幽州節(jié)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云:“羞作濟南生,九十頌古文,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勛”,表現(xiàn)其想到邊疆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他在《公無度河》寫到:
報發(fā)叟狂而癡,清晨經(jīng)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度河苦度之。虎可博,河難馮,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間。箜篌所悲意不還。
他不顧妻子的勸阻,一意孤行,前往幽州。當時幽州節(jié)度使何許人也?安祿山。天寶四年,安祿山發(fā)動安史之亂,這與李白去幽州相隔僅四年,說明李白去幽州時,安祿山早已厲兵秣馬,磨刀霍霍,其取唐王朝而代之的野心昭然若揭。當他從幽州南歸后,在《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北宋良宰》中寫到:“十月到幽州,戈鋌如羅星。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燕然可摧傾”,燕地之人將使唐王朝大廈將傾。而李白當時去淌龍?zhí)痘⒀?,不是他英雄虎膽,僅能證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天寶十五年,李白入永王幕府,在此期間,他寫了《永王東行歌》,共11首。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其二)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其五)
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其八)
帝寵賢王入楚關(guān),掃清江漢始應還。初從云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其十)
試借君王玉子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兩入長安別日邊。(其十一)
在其二中,李白以謝安謝石自況,渴望為君王“靜胡沙”,其五、其八、其十、其十一,對賞識自己的“賢王”極力嘔歌,近乎“溜須”的地步。姑且不論他是否有謝安謝石那樣的政治軍事才華,僅憑他在天寶十五年十二月入永王幕府,“為君談笑靜胡沙”來說,他后來被定為“附逆作亂”之罪,這對李白來說,一點也不冤,因為在那年八月,太子李亨已經(jīng)在今天寧夏靈武繼位,即唐肅宗。一邊是皇帝,一邊是永王,他們之間的爭斗,完全是王室間的權(quán)勢之爭,李白連這個利害關(guān)系都沒弄清楚,可見其政治上是多么幼稚?;蛘?,是他有意“附逆”,發(fā)泄一下自己多年求仕不得的怨氣。
第三,放蕩不羈、恃才傲物。作為詩人的李白,他用詩國的童心來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而詩歌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在詩國里,詩人的情感要豐富而個性化;而現(xiàn)實中和諧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要求人收斂個性,表現(xiàn)出中庸的心態(tài),而不是去張揚自己個性,這是中國文化中庸之道的要求。李白在這兩個情感世界里,往往沒完成心態(tài)的轉(zhuǎn)化,結(jié)果是處處碰壁,使他的心情變得糟糕。為了調(diào)整心態(tài),李白于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其訪名山”,“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到名山大川中去尋找心緒的寧靜。但潑水難收,破損的人緣卻難以修復,只好借酒消愁,其結(jié)果“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這種情感狀態(tài)加劇了人與人關(guān)系的對立。
中國封建政治的模式是人治,目的是治人。要治好人,就必須用好人。用人的標準,首先是所用之人必須具備儒家所謂的德行,其次是他的才能。這里所謂的才能,主要是經(jīng)世致用的政治才能。政治才能包括管理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政治上的生存能力。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自己有“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的政治才能,可他一輩子游離于仕途之外,他所謂的濟世之才沒有得到檢驗,我們可以理解為“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他還在《古詩·二十七》中寫到:“燕趙有秀色,綺樓青云端。眉目艷皎月,一笑傾人城。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風寒。纖手怨玉琴,清晨起長嘆。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薄半p飛”指趙飛燕姐妹,李白借趙飛燕諷刺楊貴妃?!短茣の脑妨袀鳌酚涊d有李白叫高力士給他脫靴的典故。楊貴妃和高力士,一個是皇帝寵妃,一個是受寵太監(jiān),與他們作對,說明他不善于經(jīng)營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而經(jīng)營人際關(guān)系,則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他在《玉壺吟》中寫到:“揄楊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薄熬蹼m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睘楹巍岸蕷⑷恕??這與他戲謔同僚、視同僚為草芥有關(guān)。不要說同僚,就是在唐玄宗面前,李白也有不恭之言行。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背Q缘溃喊榫绨榛ⅰ@畎自谔菩诿媲?,有些輕狂不知所以,沒有一點尊卑之別,唐玄宗以“非廊廟器”而不用,說明玄宗是知人善用的。但對李白來說,則說明他不具備在兇險的政治生活中求生存的能力。有人曾這樣寫到:
關(guān)于排斥擠壓李白的權(quán)貴,正史、野史記載很多。最有名的新、舊《唐書·文苑列傳》所記李白醉后令高力士為其脫靴,以及高力士受辱后挑唆楊貴妃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比李白稍晚的魏顥(一個狂熱的李白的崇拜者,他曾追隨李白游蹤直到與李白見面)還在《翰林集序》中點了張垍的名。張垍是當過宰相的張說的兒子,唐玄宗的女婿。一個寵奴,一個寵妃,再加上一個權(quán)勢正熾的駙馬,李白自然無法在朝廷立足了。反過來再看“揄楊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兩句,其意義恐不致是贊揚圣主和八仙飲酒;“揄楊”中含著對皇帝的不恭敬,“謔浪”里一定還有對權(quán)貴們的嘲弄。有個叫夏侯湛的人稱贊東方朔說:“戲萬乘若聊友,視儔列如草芥?!碧K軾引用來評價李白(蘇軾《李太白碑陰記》)。這里,我們不但找到了“揄楊”“謔浪”的好注腳,也找到了李白比東方朔的好注腳[3]。
這段文字談到了李白敢得罪這些權(quán)貴,說明他在政治上是一個莽漢、十足的幼稚兒。無獨有偶,那能七步為詩、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也因恃才、酗酒而在政治上失意,結(jié)果抑郁而終;宋代柳永具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名聲,但他在妓女間淺吟低唱的浪子作風,最終只落得個“奉旨填詞”的結(jié)局。這三人的政治悲劇,后人歸因于所處時代政治的黑暗,而不從他們性格的弱點去索原。儒家所謂的先修身養(yǎng)性,然后才能治國平天下,而上述三人在修身上都有問題,被封建政治體制所遺棄,就不足為怪了。
[1]李白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0.
[2]馬克思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7.
[3]安旗,薛天偉,閻琪.李詩嚼華:李白詩名篇賞析[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152.
book=124,ebook=281
I206.2
A
1673-1999(2010)14-0124-03
李明中(1979-),男,陜西南鄭縣人,陜西理工學院(陜西漢中723100)2008級古代文學研究生。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