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馨
災害應急中跨文化傳播理念的意識融合構想
邱馨
人類應對巨大災害而借助網(wǎng)絡傳媒溝通信息時,需要克服各種文化共同體背景之間的差異隔閡,迅速交流、達成共識,以順利完成抗災應急任務。跨文化傳播理念在其中有著重要的價值觀建構趨向;強調(diào)創(chuàng)建“跨文化網(wǎng)絡傳播意識融合機構”在災害應急管理的抗災救助過程中的必要性。
災害應急;跨文化傳播理念;意識融合
當今世界,災害頻仍,人類該如何應付?發(fā)達的高科技,并未使人類準確地預測出巨大自然災害發(fā)生的時間,更遑論阻遏如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恐怖分子制造的血腥事件也令全球人心驚膽顫,如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這些災害帶給人們巨大的的危機感。對這些突發(fā)性的特大災害,人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在特大災害面前,人類只有聯(lián)手共抗。然而,在當今這個多元的世界里,由于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在信仰、體制、價值觀念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如何使他們在抗災緊急關頭盡快避免隔閡、達成共識、互伸援手,就成了學者們關注的課題之一。
人們針對災害應急管理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豐碩成果,如在建構并完善抗災救援應急機制、抗災救援的具體行動措施、危機傳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效顯著。但是,當巨大災害降臨時,人類應如何在信息傳播的第一時間得以順利溝通;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我們應如何建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自然互動與協(xié)調(diào)合作的有效機制?這些問題正是本文力求探討的問題。
災害降臨時,人類在第一時間的本能反應除了逃生躲避外,便是期盼盡快抗災救助。勢單力薄的個體行為意義不大,群體聯(lián)合救援才有功效。當此之際,“時間就是生命”特別凸顯,因為人在斷水斷食下可以維持7天的生命,這7天是抗災救援行動必須把握的“黃金”時間。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通報災區(qū)各方面實情的信息傳遞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科技落后、信息閉塞的時代,人們遭遇災難時往往呼天不應、喚地不靈,而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無線電通訊、衛(wèi)星傳感、電視、網(wǎng)絡等等,幾乎可以溝通地球上的每一角落。如在汶川“5.12”地震的抗災救援期間,借助傳媒的宣傳聯(lián)絡,中國政府反應迅速,億萬民眾同德同心,加上世界各地人們的及時支援,抗災救援收效卓著。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一口號,形象地道出人類遭遇災害時的心理渴求。這種心理渴求是超越地域局限的。近半個世紀來,世界某地一旦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都能得到大多數(shù)國家的關注,得到一定程度的救援。
今天,傳媒新技術在世界的空間架構起了越來越完善的信息溝通橋梁。單從物質(zhì)技術層面看,這類信息高速公路足以使地球成為一個村落,它點亮了人們遇難求助的希望。然而,事情遠非這么簡單。從意識觀念層面看,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曾一度嚴重地阻隔著不同族群之間的交往。但是,一次又一次降臨的巨大災害,超越人類族群個體的承受能力,它警示人們,在災害應急過程中,各國政府應有寬廣的視野和兼容的虛懷氣度,減少紛爭,共度患難。為高效地抗災應急,歷史賦予了網(wǎng)絡傳媒新技術以跨文化傳播理念的新使命。
20世紀40年代誕生于美國的“跨文化傳播學”擴展了傳播學的領域,有利于“溝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的文化交往活動”??缥幕瘋鞑W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全球化、視域融合、符號世界等,在人類聯(lián)手共抗巨大災害時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價值。
全球化。全球化指人的社會關系的世界化,人的社會交往的世界化。跨文化傳播學是闡釋全球社會中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活動的知識系統(tǒng)。在全球社會語境中,人類具有了全球意識(global awareness),就有利于產(chǎn)生“交往欲望”,世界文化體系也能出現(xiàn)“同質(zhì)化”趨勢。
視閾融合。在視閾的遭遇、交融與溝通中發(fā)現(xiàn)并揭示新的意義,從而建構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科學體系,被稱之為“視閾融合”。在跨文化傳播學領域,“問題視閾”應指向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關系。這是對傳播行為觀察視覺的基本要求。
符號世界。人類處在一個符號世界里,人類的思維、語言和傳播都離不開符號。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更離不開符號。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是傳播的源頭。由于人類族群之間語言體系的復雜性,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非語言符號”更具有實效的應用價值。
2000年1月1日,《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以下簡稱《憲章》)正式生效,規(guī)定各國在自然或人為災害發(fā)生后應采取合作態(tài)度,共同救災減災。目前,加入該憲章機構的有包括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印度在內(nèi)的10多個國家,至今已經(jīng)促成260多次國際減災合作。
2007年,美國應用新媒體,如goode地圖、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跨平臺服務Twitter以及各種社會網(wǎng)絡媒體,對火災、雪災、龍卷風、校園槍擊案等巨大災害危機進行了報道。2009年3-4月,爆發(fā)于墨西哥和美國的甲型H1N1流感來勢洶洶,有關信息經(jīng)網(wǎng)絡傳遞后,立刻引起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攜手聯(lián)防,比較有效地避免了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圍的蔓延。2010年海地地震后,有20多顆國際衛(wèi)星參與到救災中。按《憲章》規(guī)定,災害發(fā)生后,各國應分享相關數(shù)據(jù)。以上案例,不同程度地蘊含有新媒體跨文化傳播的理念。
跨文化傳播理念在災害應急中已呈現(xiàn)出一定的發(fā)展趨勢:(1)人類的需求意識在災害應急中不謀而合。長期以來,人類在應對巨大災害襲擊的同時,不能不思考巨大災害發(fā)生的規(guī)律、人類自身抗災的能力以及抗災救援的實際有效程度等等。災害促使人們逐漸理智、成熟起來。(2)新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跨文化傳播的物質(zhì)基礎。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傳媒科技為及時溝通各地信息提供了快捷通道,為災害應急鋪就了一個良好的物質(zhì)技術平臺。如今,人們越來越熟練地掌握和運用了網(wǎng)絡傳媒技術,越來越快捷地傳遞著彼此之間的信息,這對人類把握救援“黃金時刻”非常有利。(3)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閡促使人們深刻反思。盡管有了高科技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基礎,但是,網(wǎng)絡訊息的傳遞與人類意識的溝通能否完全同步、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能否在同一個平臺上順利有效地確立,這些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跨文化傳播學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是為了“溝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的文化交往活動”。跨文化傳播“是人類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跨文化、跨區(qū)域的一種‘延伸’過程”。簡而言之,跨文化傳播理念在歸屬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間具有紐帶聯(lián)系的價值。這種紐帶聯(lián)系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溝通彼此的信息。各個文化背景之間的人類在面臨某種共同利害抉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找到在理智、情感、利益需求方面的若干相似、相同點,找到彼此意識溝通的渠道,從而維系起相互認識、了解、聯(lián)系的紐帶。
從實踐價值論的觀點看,一門科學理論的價值是源于實踐的。價值的實質(zhì)在于實踐活動中的人、物、主體、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及其所產(chǎn)生的效應、效益??缥幕瘋鞑ダ砟钤谌祟悜獙暮Πl(fā)生過程中的實踐價值也無例外。災害應急行動獲取效應、效益的關鍵,不僅是物質(zhì)技術層面的合作,更在于思想意識層面的溝通、融合是否順暢。
由于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政治利益、價值觀念、教育水平等方面的較大差異,被不同文化背景隔離著的人們,即使利用網(wǎng)絡傳媒進行意識交流也會存在一定障礙。長期以來,西方文化總是堅持自己的統(tǒng)治和霸權意識,對東方文化幾乎完全無知卻又有意無意地誤讀。這些誤讀的產(chǎn)生,源自傳播者、文本、接受者(讀者或觀眾)等方面。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巨大沖突,嚴重影響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例如,“龍”在中華傳統(tǒng)中是吉祥神物,而在英美卻被視作罪惡。近年來,西方總是渲染中國向美國發(fā)動“網(wǎng)絡戰(zhàn)”。在“谷歌風波”中,中國不希望“過度解讀”而美國卻要求“徹底調(diào)查”,從而引起紛爭不斷。在這些隔閡產(chǎn)生的所有因素之中,政治信仰與利益沖突最為復雜、頑固,解決起來也最為棘手。
當今社會,人們既已接受跨文化傳播理念并在網(wǎng)絡傳播活動中加以運用,那么,對這門學科體系的真理性就應該高度認同,對其理念在社會活動中可能遭遇到的障礙也應該有充分估計。關鍵是要堅持科學的客觀的態(tài)度??缥幕瘋鞑W“視閾融合”理念的科學價值,在這里即得以體現(xiàn)。
人類有必要在傳播領域內(nèi)建構一個“跨文化網(wǎng)絡傳播意識融合機構”。其目的是盡可能藉技術手段來消彌彼此的誤解和分歧。此構想雖然只是基于共同應對威脅人類的巨大災害而考慮的,但它應該是一個常設而穩(wěn)定的、超越各種政治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局限的、在非常時期具有相當權威的機構。這里的“意識融合”包含著信息溝通、觀念統(tǒng)一、誤讀解釋等因素,主要立足于物質(zhì)技術層面(自然也無法完全避開意識觀念領域),總之要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其宗旨是在非常時期,為達成抗災救助共識而暫時消弭一切固有的意識方面的隔閡。其功能在于緊急時刻避免一切無謂的紛爭以求取“黃金時刻”救援的最大效率等。
這個機構,應該形成總、分掛靠的全球性組織。既有由聯(lián)合國掌控的總設機構,也有由各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或聯(lián)盟體)掌控的分設機構。它們的宗旨及功能應該完全一致,其職能任務也大同小異。相同的主要職能,應該是就人類在災害應急管理領域:(1)搜尋差異。尋找、搜集各文化背景之間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上的差異點、分歧點。例如對自然災害嚴重程度的認識,對人為災害性質(zhì)的判定問題等。(2)消融誤解。對信息傳播中各文化背景之間在有關問題上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分歧、誤解,及時進行消弭、融合、溝通。在涉及政治信仰偏見與利害得失沖突等問題時,尤其要多花工夫去消融矛盾。(3)創(chuàng)建通碼。針對以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發(fā)現(xiàn)的差異點、分歧點,在取得消融共識后,創(chuàng)建通用的編碼(encoding)和譯碼(decoding)。例如:類似全世界都認可、通用的求救電訊明碼“SOS”,疑似來自天外的不明飛行物“UFO”等。這些通碼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類。各機構還須協(xié)作共建儲存此類傳播通用編碼的備用庫,以便隨時調(diào)用。
跨文化網(wǎng)絡傳播理念應該植根于全人類的平安共識之中?!翱缥幕W(wǎng)絡傳播意識融合機構”是針對人類共同抗災應急的需要而建立的,它并不承擔解決各個國家、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長期形成的利益沖突的職責。各國政府應在聯(lián)合國協(xié)調(diào)的框架下,以政治、外交等手段,為人類共同的平安利益去考慮。人類社會的和平發(fā)展是時代潮流,共同應對威脅人類安全的各種災害,是歷史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全人類都應該為此而不懈努力!
[1]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陳媛媛.跨文化傳播中的異質(zhì)性探析[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05(9).
[3]實踐價值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4]蔡榮壽,賴彥.跨文化傳播中文本意義的文化闡釋[J],江西社會科學,2008(3).
[5]熊偉.透視跨文化傳播的“誤讀”問題[J].東南傳播,2008(7).
[6]楊曉鳴,沈國明.跨文化網(wǎng)絡傳播的障礙及其對策[C]//中國編輯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
[7]常燕榮.跨文化傳播的三種模式[J].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
[8]文九.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敘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9).
book=54,ebook=173
G206.3
A
1673-1999(2010)14-0054-03
邱馨(1982-),女,重慶人,電子科技大學(四川成都610054)公共與政治管理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府與傳媒。
201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