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華 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zhèn)農科站 131300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仔豬和斷奶后的小豬,常引起嚴重腹瀉、腦水腫、生長緩慢和死亡。由于病原菌的類型不同以及豬的日齡、個體差異、發(fā)病率和癥狀不同,該病主要分為三種:即仔豬黃痢、白痢和豬水腫病。
該病常發(fā)生于一周齡以內仔豬,以1-3日齡的仔豬多發(fā)。帶菌母豬是主要傳染源,由糞便排出病原體,仔豬由于吸乳和到處亂舔,經消化道感染。該病的發(fā)生無季節(jié)性,死亡率可達90%以上。
仔豬出生后12小時內突然有1-2頭出現(xiàn)衰弱、昏迷癥狀,并很快死亡。接著有的仔豬排黃色稀糞,很快變成水樣,具腥臭味。每小時排糞數(shù)次,嚴重時肛門松弛,排糞失禁,清瘦,脫水,眼球下陷,昏迷死亡。
皮膚蒼白,腸道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腸顯著。
⑴診斷
根據(jù)發(fā)病以3日齡以內初生仔豬為主,排出黃色水樣稀便,明顯脫水,消瘦,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診斷為該病。
⑵防治
①科學免疫:臨產前用大腸桿菌疫苗注射母豬,15天、30天各免疫1次。仔豬出生后及早讓其吃上初乳,仔豬可通過吸食母乳獲得母源抗體得到保護。
②產房嚴格消毒,保持干燥、潔凈、溫暖、通風良好,防止有害氣體產生。
③一旦有病豬出現(xiàn),應立即全窩給予慶大霉素、痢特靈、黃連素、磺胺脒等藥物治療。
常發(fā)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以20日齡以內仔豬多見,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該病的發(fā)病與外界環(huán)境相關,如氣候突變、多雨潮濕、飼料變質或突然變換飼料,以及母乳缺乏或過濃,都可促進該病的發(fā)生。
仔豬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稀糞,呈糨糊狀,具腥臭味。病情加重則表現(xiàn)結膜和皮膚蒼白,機體脫水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亡。
胃腸內容物呈漿狀白色或灰白色,常含有氣泡。無其他明顯變化。
⑴診斷
根據(jù)多發(fā)生于10-30日齡哺乳仔豬、體溫不高、排灰白色糞便、病死率不高等癥狀做出診斷。
⑵預防
主要是適度掌握母豬配種季節(jié),避免過熱和過冷季節(jié)產仔。同時加強母豬和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搞好豬舍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
治療仔豬黃痢病的原則是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投藥(治療)和早補液,只有這樣才會取得很好的醫(yī)療效果。
⑴仔豬喂奶前應將母豬體軀兩側和奶頭用高錳酸鉀水清洗1遍,并對排黃痢的仔豬頸部一側用維生素C、維生素B2和維生素B12按3:2:1的比例混合,肌注3-5mL。
⑵對仔豬頸部的另一側用中藥制劑 “三九克痢”或“372”或“克瀉王”肌注 3-5mL,也可用上述藥物的一種摻痢菌凈2-2.5mL,肌注效果較好。
⑶對于仔豬排水瀉樣的嚴重黃痢病,可用"重瀉康"與氧氟沙星或恩諾沙星混合肌注5mL,并立即給靜脈補液或喂服葡萄糖(添加少量食鹽)液劑。
⑷對脫水嚴重的仔豬除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外還應用痢菌凈3mL、慶大霉素8萬單位稀釋于5%的糖鹽水中20mL腹腔注射,連續(xù)注射2天,每天注射2次。
該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釋放毒素所致,多發(fā)生于斷奶后健壯的仔豬。該病經接觸飼養(yǎng)用具傳播,經消化道感染,呈散發(fā),有時呈地方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多見于寒冷、氣候突變和陰雨季節(jié)。
特征性癥狀是眼瞼、頭、頸和前肢皮下水腫,有明顯的神經癥狀,共濟失調,運動強拘,轉圈,全身發(fā)抖,叫聲嘶啞,最后身軀麻痹,昏迷死亡,病程1-2天。
該病的主要病變是水腫,多見于眼瞼、頭、頸部、胃大彎、賁門及胃底部水腫,在胃黏膜及肌層間有一層透明或茶色、淡紅色膠胨樣物,水腫有時也見于結腸系膜、腸系膜淋巴結、膽囊與喉頭等部。
⑴診斷
根據(jù)該病多發(fā)生于斷奶后肥胖健壯的仔豬,病豬有神經癥狀,眼瞼、頭部水腫,剖檢見胃壁和結腸系膜水腫可初步診斷,確診需要分離細菌作血清學鑒定。
⑵防治
①預防主要是加強飼養(yǎng)管理,仔豬斷奶時不要突然改變飼養(yǎng)條件和飼料,飼料中及時補給硒與維生素E。
②規(guī)模化養(yǎng)豬場可于母豬產前4-6周用大腸桿菌雙價基因工程苗接種。
③當豬發(fā)病后應立即調整飼料,降低能量和蛋白質飼料,適當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同時應用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先鋒霉素、土霉素等。機體脫水和虛弱時應及時補液、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