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江
(安陽工學院 外語系,河南 安陽 455000)
魯迅譯論的現(xiàn)代闡釋
王永江
(安陽工學院 外語系,河南 安陽 455000)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細讀為手段,對魯迅先生的翻譯理論進行研究,從目的論、讀者接受論、文化翻譯和作者意圖謬誤四個方面進行了重新闡釋。
魯迅;譯論;目的;讀者;文化;意圖謬誤
人們做事通常是有目的,正常之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去做某事,所謂的“凡事皆有目的”。漢斯·弗美爾以行動理論(theory of action)為基礎提出了翻譯的“目的論”?!斑@個理論的中心思想是,行動皆有目的,行動者參照實際環(huán)境選擇一種他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以求達到預期目標;既然翻譯也是一種行動,所以譯者也會在翻譯目的指引下,盡量考慮一切可能的因素,從而決定最合適的行動方式;基于這種對實際情況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條規(guī)范性的基本原則:‘(翻譯)行動的目的決定達到預期目標的策略’”。[1](P111)魯迅先生主張“寧信而不順”的翻譯方法,既然翻譯是有目的的行為,那么是,他為何要采取此種翻譯方法,其目的是什么呢?他是要為漢語“輸入新的內容”,“輸入新的表現(xiàn)法”。輸入的原因“是中國的文和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訣,是在避去熟字,刪掉虛字,就是好文章,講話的時候,也時時要辭不達意,就是話不夠用,所以教員講書,也必須借助于粉筆?!盵2](P276)新文化運動要“打倒舊文學,建立新文學”,中國當時的文法和話語不夠用,所以魯迅主張“寧信而不順”的譯法,讓讀者“費牙來嚼一嚼”,“陸續(xù)吃一些苦頭,裝進異樣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后來便可以據(jù)為己有?!币幻姹M力的輸入新的表現(xiàn)方法,其另一面盡量的消化吸收,魯迅先生的譯法,是在“偷外來的火,燒自己的肉”,最終達到改變、提高人民大眾的漢語,達到建立新文學從而提升文化的目的。
魯迅先生的翻譯理論非常關注讀者,注意區(qū)分不同的讀者群,注意讀者的理解與接受。他依據(jù)讀者的受教育程度,將讀者分為三類,同時依據(jù)不同的讀者給予不同的譯作:“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丙,有識字無幾的。而其中的丙,則在“讀者范圍之外,啟發(fā)他們是圖畫,演講,戲劇,電影的任務,在這里可以不論。但就是甲乙兩種,也不能用同樣的書籍,應該各有供給閱讀的相當?shù)臅?。供給乙的,還不能用翻譯,至少是改作,最好不是創(chuàng)作……至于供給甲等的讀者的譯本,無論什么,我是至今主張‘寧信而不順的’”[2](P275)在《〈小彼得〉譯本序》,魯迅先生寫道:“凡學習外國文字的,開手不久便選讀童話,我以為不能算不對,然而開手就翻譯童話,卻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為每拘泥原文,不敢意譯,令讀者看得費力。這譯本原先就很有這弊病,所以我當校改之際,就大改譯一通,比較地近于流暢了?!盵2](P26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翻譯是處處為讀者著想的。
伊格爾頓認為現(xiàn)代文學理論可劃分為三個階段:關注作者的19世紀的浪漫主義,只關注文本的新批評論與近些年興起的讀者反應論。在這三者之中,讀者是最弱勢的一方。[3]假如沒有讀者的參與,文本就不能成為文本,文學文本不是存在于書架上的,文學文本的示意過程只有在讀者的閱讀過程才能實現(xiàn)。在此意義上,讀者與作者同樣的重要?!白x者反應論是發(fā)端于20世紀60年代末,興盛70~80年代,影響延續(xù)至今的文藝思潮”。[4](P42)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對讀者的關注早于讀者反應論20余年,只不過關注的重點不同罷了。魯迅關注讀者的具體閱讀障礙、不同讀者應有不同的翻譯;而讀者反應論關注的是讀者在文本意義生成過程中的作用。
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éLefevere)是文化翻譯研究的先驅。他特別關注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詩學等方面的因素對翻譯的影響。他認為,翻譯不是在真空中;譯者是在既定時間、空間與文化中展開;譯者理解自己及其文化的方式會影響翻譯方法的選擇;翻譯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因為其使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發(fā)生對抗;意識形態(tài)通常由贊助人、委托或出版翻譯的人或機構來行使;譯者與贊助人打交道中擁有相對少的自由,贊助人能夠促進他們認為可接受的翻譯的出版,也可阻止他們認為相反的翻譯的出版;譯者常常根據(jù)自己文化的詩學對原文進行重塑;譯者經(jīng)常運用翻譯來影響當代的詩學之演化。
魯迅先生特別注意翻譯的詩學建設。他在《關于翻譯》中,認為“注重翻譯,以作借鏡,其實也就是催進和鼓勵創(chuàng)作”,要求有好的譯家,假如沒有,就支持“硬譯”,因為中國有許多讀者層,總會有人吸收一點,比一張空盤有益。他《為翻譯辯護》中評論了翻譯界出現(xiàn)低質量翻譯的病因,是因為中國人原是喜歡“搶先”的人民?!爸袊牧餍?實在也過去得太快,一種學問或文藝介紹進中國來,多則一年,少則半年,大抵就煙消火滅”。翻譯不行,主要責任在翻譯家,但是,“讀書界和出版社,尤其是批評家,也應該負若干的責任?!庇婶斞赶壬脑u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關心翻譯的質量,希望出現(xiàn)大量的高質量的翻譯文學,但不是一味地把責任全部推給譯家,而是非常公允的把責任進行了分析,找出了“病根”;同時,注意翻譯詩學建設,要求讀者,出版社和批評家各自履行自己的責任,譯品的高質量將是必然的。
在新批評派看來,關于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創(chuàng)作意圖的研究,不應影響對于文學作品文本的分析,如果用關于作家的社會學、心理學分析來替代對作品的文學分析,這是一種強加于作品的意圖,被稱為“意圖謬誤”(intentional fallacy)。人們常常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對作品的價值判斷混為一談,并以前者代替后者,這樣便導致了“意圖謬誤”,因此,批評家應當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排除在文學批評之外。
魯迅在《小彼得》譯本序中寫道:“作者的本意,是寫給勞動者的孩子們看的,但輸入中國,結果卻又不如此。首先的緣故,是勞動者的孩子們輪不到受教育,不能認識這四方形的字和格子布模樣的文章,所以在他們,和這是毫無關系的,且不說無錢去買書和無暇去讀書。但是,即使在受過教育的孩子們的眼中,那結果也還是和在別國不一樣?!盵2](P263)“這作品一經(jīng)搬家,效果已在不如作者的意料。倘使硬要加上一種意義,那么,至多,也許可以供成人而不失赤子之心的,或并未勞動而不忘勤勞大人的人們的一覽,或者給信心世界文學的人們,報告現(xiàn)代勞動者文學界中,有這樣的一位作家,這樣一種作品罷了。”[2](P264)
魯迅先生注意到作品一經(jīng)翻譯,由于社會狀況、歷史環(huán)境,風土人情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其接受狀況是有差異,作者的意圖是不可能追尋的。魯迅此篇序言寫于1929年9月25日,他對于作者意圖謬誤的闡述與“新批評”不謀而合,且其論述是應該先于“新批評”的評論家。
通過以上分析,魯迅先生的翻譯理論與翻譯目的論、讀者反應論、文化翻譯和新批評等現(xiàn)代理論的契合,充分體現(xiàn)其理論的前瞻性和思想性,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其思想的深邃,是值得后人去體察與品味的。
[1]張南峰.中西譯學批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Eagleton,Terry.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6.
[4]朱樂奇.沃爾夫岡·伊澤爾與文本的開放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7).
I210
A
1673-1395(2010)04-0188-02
2010-04-16
王永江(1974—),男,河南滑縣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翻譯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 胡號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