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義方
(黃淮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論南京國民政府道德重構的得與失
——以《新生活運動綱要》《新生活須知》為參照
袁義方
(黃淮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從《新生活運動綱要》、《新生活須知》中可見,1934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動的新生活運動,在道德內容選擇方面既承繼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又吸收西方近代道德文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重構推行方法亦通俗可行,這是其“得”;而其“失”則在于德目選擇未能關注道德受眾的層次性,過多依賴強制手段,道德內容過繁、過亂、過細等。探討南京國民政府道德重構的得與失,不僅有利于深化民國史的研究,對我們當今正在進行的道德建設亦有著借鑒意義。
新生活運動;道德重構;得失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為鞏固政權,先以軍事手段打敗了閻系、桂系等地方軍閥,又通過五次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圍剿”紅軍。在第五次圍剿初步得手后,為進一步鞏固政權,蔣介石于1934年2月在江西南昌發(fā)起了一場以“禮、義、廉、恥”為核心的國民道德重構運動,時稱新生活運動。對于這一場運動,海內外學者盡管在緣起、過程、性質、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缺乏對南京國民政府利用新生活運動進行道德重構的得與失方面深入、系統(tǒng)、客觀的研究。新生活運動作為一場以構建新道德規(guī)范為主要目的的思想文化建設運動,是民國時期留給我們重要的精神財富。剖析新生活運動綱領性文件《新生活運動綱要》和《新生活須知》①(以下簡稱《綱領》、《須知》),理性地審視南京國民政府道德重構的得失,不僅有利于深化民國史的研究,而且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長期以來,大陸學者對新生活運動道德重建的評價基本結論是反共、反人民的文化專制與復古運動,即使論及進步性也多認為是客觀派生出的。勿庸諱言,這場道德重建運動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為鞏固其統(tǒng)治進行的一場思想文化建設運動,由于蔣介石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因而決定了這場道德建設運動具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這種觀點在解放后的中國學者中比較廣泛流行,如張同新的《蔣汪合作的國民政府》等。倘若我們理性地對待這場運動,便可知它與當時進行的以改革幣制為核心的經濟建設運動、以改約為核心的外交活動一樣,是民國在文化方面?zhèn)鹘o后人的一筆遺產,因而,它留下的絕不僅僅是糟粕。
(一)道德內容選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道德觀重構,必然進行道德內容的抉擇。新生活運動以“禮、義、廉、恥”為核心內容進行道德重構,而經過重新闡釋的“四維”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時代的要求?,F(xiàn)從蔣介石發(fā)動新生活運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須知》,便可見新生活運動在道德內容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承繼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并貫穿于日常生活中
首先是“禮”。作為道德規(guī)范,禮有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先秦時期,禮是高于一切的最高準則,是天、地、人統(tǒng)一的規(guī)律與秩序。秦漢以降,官制、法律逐漸從“禮”的范疇中分離,而禮主要指儀式和各種行為規(guī)范。西漢時,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形成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禮教,以后經過歷代統(tǒng)治者的強化,逐步形成了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核心的封建道德規(guī)范。
《綱要》對“禮”做出新的闡釋:“禮者,理也,理之在自然界者,謂之定律;理之在社會中者,謂之規(guī)律;理之在國家者,謂之紀律。”據(jù)此引出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禮”,就是要求人們必須做到遵守定律、規(guī)律、紀律,最終達到在行為上具備“規(guī)規(guī)矩矩的態(tài)度”。為讓百姓更明白這一規(guī)范,《須知》對“禮”作了更具體更通俗的解釋:“何者為禮……敬恭是主”,它認為“禮”的最大要求是“敬”和“恭”,以此為原則,做到“守法循理、戒慎將事、和氣肅容、善與人處、孝親敬長、克敦倫紀”。
新生活運動不但對“禮”這一規(guī)范賦予了新的內涵,而且還將“禮”的內容具體規(guī)范到人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要求人們貫徹實施。在《須知》第六“新生活之食”中規(guī)定,“宴客聚餐”要“相讓舉筷”,吃的時候要講禮讓、禮貌;第七“新生活之衣”中明確提出,“衣服章身,禮貌所寄”,因而在穿戴上要“拔上鞋跟,扣齊鈕顆,穿戴莫歪,體勿赤裸”,等等??梢姡律钸\動之“禮”既繼承傳統(tǒng)講禮貌、注重個人修養(yǎng)等優(yōu)良品德,又揚棄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封建綱常禮教中的糟粕。
其次是“義”。作為傳統(tǒng)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義”既包含講誠信、講義氣,在義與利相沖突時,舍生取義,也包含忠君愛國、維護封建道德觀念和制度的意義在內。而新生活運動主要吸取了其合理的一面,《綱要》:“義者,宜也。依乎禮?!闭J為只要合宜的、順“禮”的行為就可稱“義”。《須知》中要求人們做到扶貧濟困,“解衣贈友,應恤貧寒”,更重要的是要愛國,提倡使用國貨,間接抵制洋貨特別是日貨,如食要用土產,“利勿外溢”,衣料要選用“國貨”,建筑取材,“必擇國產”,等等。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國民政府執(zhí)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沒有直接號召人民起來抗日,甚至連抵制日貨的口號也不敢提出,但在“九一八”事變后,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局下,提倡國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們的愛國之情,有其客觀進步性。
新生活運動對“恥”與“廉”道德規(guī)范也同樣做出適合現(xiàn)代要求的解釋,并要求人們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在此不再展開論述。
以上的分析表明,新生活運動在進行道德重構時,吸收了中國古代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并貫以“四維”,是“舊瓶裝新酒”,用國人熟悉的道德規(guī)范來宣傳發(fā)動,客觀地說,這是對傳統(tǒng)道德的揚棄。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德治傳統(tǒng)的國度,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倫理與政治有機結合是古代中國的重要特征。進入近代社會后,由于西方道德觀、價值觀的不斷沖擊以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都要求對舊道德進行改造。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破舊”的同時,未能完成“立新”的使命。新生活運動在進行道德重建時,對傳統(tǒng)道德的處理基本是合理的,它否定了傳統(tǒng)道德中過時的等級觀念,將傳統(tǒng)道德中的“禮、義、廉、恥”結合時代進行新的闡發(fā),把孔子所講的“溫、良、恭、儉、讓”這些做人的基本準則也蘊含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以確立新的道德規(guī)范,這是近代中國社會解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沖突、實現(xiàn)道德重構的一次有益的嘗試。正如著名國學大師張岱年所說:“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表示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一些名詞概念仍然可供借鑒,可供擇取。而且民族語言有一定的連續(xù)性、繼承性。如果重新另造一些生硬的名詞,也未必能為一般人民所接受。而表示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一些名詞概念,如果加以新的解釋或加以適當?shù)母脑?,仍是有用的……舊名如加以新的詮釋,也就是新名了?!盵1]63盡管他是就我國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如何對待舊道德名詞而論,但也同樣適用于解讀國民政府的道德重建。
2.吸收西方近代道德文明
西方文明在近代傳入中國后,如何對待?這是近代國人無法回避的文化難題,對此,國人意見分歧較大,諸如“全盤西化”、“中體西用”、“調和折中”等。新生活運動在進行道德重構及文化建設時,辯證地對待西方道德文明,具有一定合理性。
首先是重科學,將科學引入民眾日常生活中??茖W精神是西方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優(yōu)秀道德之一,它是伴隨列強入侵而傳入中國的,在“五四”運動中被大力提倡,并成為反封建的一面旗幟。新生活運動雖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民主、自由精神,特別是被認為新道德核心的個人主義,而對科學則是大力提倡?!毒V要》對“禮”、“義”的解釋,就具有科學精神?!岸Y”要求人們遵守“自然界的定律、社會中的規(guī)律……”而定律、規(guī)律是近代科學的體現(xiàn)?!傲x”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要充分考慮環(huán)境、年齡、身份的特征,即要人們“因人、因時、因地、因位制宜”,以此為準則,《須知》強調人們生活中要注意科學飲食,如:“食貴定日,莫恣口腹”,“遇酒毋酗,食量有節(jié)”,還要“注意微菌,生冷宜戒”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生活運動將清潔衛(wèi)生作為增進人們身體健康,提高民眾文明素養(yǎng)的一項重要內容,而這正是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新生活運動倡導個人衛(wèi)生,食要“飲具須凈,食物須潔”,衣要“洗滌宜勤”,住要“漱口刷牙、剪甲理發(fā)、淋浴勤加”。就公共衛(wèi)生而言,“噴嚏對人,吐痰在地、任意便溺”都被列為禁忌。而且不僅從理論上重視,更是將清潔作為前期的重要工作來抓。
中國在邁向近代化過程中未能確立現(xiàn)代衛(wèi)生制度,它不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招致“東亞病夫”的恥辱,而且也與做一個文明的現(xiàn)代人的要求不符,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大洪災后的大疫肆虐,也對改良國人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新生活運動將確立現(xiàn)代衛(wèi)生制度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有著歷史的進步性。
其次是在道德重建中融入近代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近代以后,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公共生活領域也不斷拓展,人際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新生活運動在重構道德規(guī)范時,對源于西方的社會公德也予以足夠重視?!俄氈芬笕藗儭盎ゾ葹碾y”,發(fā)揚互助互愛的精神,乘車搭船,上車莫擠,“先讓婦孺、老弱扶持”,“不隨地吐痰,便溺”,“公共場所,遵守紀律”。這些規(guī)定既含有尊重他人、同情愛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也含有講究公共衛(wèi)生和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的成分。
上述分析可見,新生活運動在進行道德內容選擇時,既立足國情,又注意引進國外優(yōu)秀道德成果,具有較大合理性。當然,道德的階級性決定了其中蘊含有反動的一面,如:《須知》要求人們循理守法,“法”、“理”當然就是維護國民黨獨裁的法與理。再如:“廉”含有防止百姓學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之意,國民黨污蔑共產黨是“赤匪”,自然是反動的。
(二)道德重構推行方法可行
新生活運動不僅在重構道德規(guī)范的理論方面,而且在具體實施方法方面,對現(xiàn)在的道德建設有著啟迪作用,值得我們借鑒。
重構國民的價值觀、道德觀是一場全民的文化建設運動,讓不同階級、階層的民眾都能了解、掌握政府主導的道德內容,是完成這場運動的前提。新生活運動組織者將“禮、義、廉、恥”較抽象的傳統(tǒng)道德運用于百姓待人、接物等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增強運動的針對性、實效性,使一場聲勢浩大的道德建設運動因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而不至于落空,特別是借用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里進行道德教化時發(fā)明的“呂氏鄉(xiāng)約”,模仿《三字經》,用大量的俚語、俗語將道德教育的內容濃縮為易學、易懂、易記的“四字經”,即每個條目皆由四個字組成。從傳播學角度講,更易于在大眾中傳播。
就新生活運動的結果而言,不少大陸及部分海外學者皆認為是一場失敗的運動。蔣介石在1935年視察新生活運動后表現(xiàn)出了對運動的憤怒和失望,他承認“到處都可以看到新生活運動的標語”以及“推行新生活運動的團體或機關”①,而很少看到新生活運動的實效。當代學者溫波對新生活運動推行效果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認為,由于人們對蔣介石倡導的新價值觀“認同的缺失”,新生活運動“背離民眾實際需要”,新生活運動領導者沒有做到“民眾的模范和表率”等原因導致沒有達到發(fā)起者的預期目的[2]207―218。的確,新生活運動的實施,遠遠未能達到發(fā)動者所期許的“蕩滌一切不合時宜的丑惡的社會風氣”的目的。
(一)德目選擇未能關注道德受眾的層次性
價值觀、道德觀的重構,原本就極為復雜。道德教育規(guī)律告訴我們,德目只有符合一般受眾的需要,方有可能內化為大眾行事做人的準則。新生活運動發(fā)起者在《綱要》中開張明義地指出:“新生活運動者,我全體國民之生活革命也”,明確地將受眾限定為中國全體國民,而由于重構對象的千差萬別,無疑便決定了其實施的艱難。
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世界經濟危機及國內軍閥混戰(zhàn)等沖擊下,農村破產,城市凋敝,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和城市手工業(yè)者在死亡線上掙扎。而蔣介石所倡導的新生活運動,其實是一場倡導道德救國論的思想文化運動?!毒V要》中提出“禮、義、廉、恥,為人之本,未能為人,何有衣食?”認為只有先成為具有“禮、義、廉、恥”的人,才有衣食可言,進而認為在有“禮、義、廉、恥”的社會,“衣食不足,可以人力足之”,反之,“衣食不足,倉廩不實,終不得實;即使已足已實,而以爭盜竊之行為施于人與人之間,衣食雖足亦不能用,倉廩雖實亦不能享矣”。固然,對民眾提出道德要求,這是政府治理國家的必然要求。但“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方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也認為,人只有在滿足最基本的需要后才可能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在生存成為第一需要的情況下,國民政府還把道德建設作為強國御侮的主要手段,就會變得蒼白無力。《須知》所謂食要“莫恣口腹”,“食量有節(jié)”,衣要“莫趨時髦”,住要“有室”等,其實只關注到極少數(shù)上層有產者,而忽視了居于社會主體的廣大下層農民及城市貧民。就連國民黨高官葉楚愴也坦言:“農村中的同胞們,衣食住行已經是節(jié)無可再節(jié),省亦無從再省了,他們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要同他們的生活發(fā)生關系,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痛苦已達到萬分了,簡直無法再維持下去?!盵3]92宋慶齡曾寫道:“我以為,新生活運動是不幸的。雖然倡導者把其說成那么至盡善美,但他卻沒有認識到,當前中國所亟需的卻是經濟的發(fā)展。換言之,孫先生曾教導我們,民眾的根本需要是改善他們的生計?!盵4]153故此,聲勢浩大的道德重構,難免受到大眾主體的漠視。在生存問題還十分迫切的情況下,國民政府想通過整肅國民道德鞏固政權,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夸大道德的功效,無視道德構建主體的層次性,是新生活運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二)道德重建過多依賴強制手段
道德的實施雖須借助政府的強制力,但主要還是依靠輿論的力量,通過耐心的說服、教育、勸導,讓民眾從心靈深處對政府提倡的道德內容接納,然后再將其作為行事做人的準則,唯此,人們的道德素質才可能普遍提高,進而形成社會所認同的新的道德規(guī)范,達到道德重建的目的。蔣介石也看到了這一點,在1934年4月6日給汪精衛(wèi)的電文中聲稱新生活運動“重感化而不事專制”,“縱有必須糾察者,亦應只以公務人員及學子為限,而不及于民間”,施行地點“不及于私人身體家庭”,對于民間“國家不必施以強制之法律,萬不宜由黨政等人員一手包辦,致失人民群起參加之興趣”[3]92。然而,在具體推行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國民政府卻主要依靠政府的強制力?!毒V要》“新生活運動之方法”規(guī)定:全部運動由南昌新生活運動促進會主持之,各省市縣可設會,而且縣會要受省市會的指導。省市縣會應由省市縣中最高行政長官主持,以省黨部、民政廳、教育廳、公安局及軍事機構各派高級人員一名,社會各公法團也各派負責人員組成。鄉(xiāng)村農人由區(qū)保甲長負責,工人由廠長或工會負責人負責,商人由各業(yè)工會負責人負責,學生由校長教職員負責,軍隊由政訓處長與主管長官或黨部負責人員負責,公務員由各該機關主管官員負責,家庭婦女由婦女協(xié)會負責……這種依靠政府強制力實施的做法,把推行法律的方式運用于道德建設,違背了道德建設的規(guī)律,自然因得不到大眾認同而效果有限。
(三)道德內容過繁、過亂、過細
縱觀中外歷史上,在政府主導下進行道德教育時,主要是通過把道德內容濃縮加工的辦法,如“三綱五?!?,“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讓人一目了然,易識易記。南京政府為使大眾對德目耳熟能詳并貫徹到行事做人的生活之中,在《須知》中將“禮、義、廉、恥”為核心的規(guī)范制成十大條款,四個字一目,兩目一句。盡管其初衷是好的,卻因條目過繁而難以使大眾了然。而且,德目存在對百姓要求過高過細的問題,不僅一般百姓做不到,就是所謂社會精英恐怕也難以遵循,諸如,食要“飲嚼無聲,座必正席”,行要“兩目平視”,衣要注意經用,“被褥常曬”。顯然,這對具體日常生活管得太寬,不像是政府訓導內容,更像老媽子育兒,這些過細過高的道德要求很難實現(xiàn)。政府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社會公德的推行上,對于家庭倫理道德、職業(yè)道德的內容,應充分調動各種民間組織進行規(guī)范。這正如胡適先生在運動剛開始時所指出的:“新生活運動應該是一個教育的運動,而不是一個政治運動。生活是習慣,道德是習慣……政府必須明白什么是它能做的,什么是它不能做的。把一些生活常識編到小學教科書里去,用一些生活常識做學習的考績標準,用政府力量舉辦公眾衛(wèi)生,用警察的力量禁止一些妨礙公安與公共衛(wèi)生的行為,官吏公仆用一些生活標準來互相戒約——這些事政府能做的。此外便是家庭教育與人格感化的事,不在政府的范圍了?!盵5]
新生活運動是民國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文化建設運動,《新生活運動綱要》、《新生活須知》是該運動的綱領性文件,是運動的理論基礎。1934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動新生活運動,進行了道德重構。在道德內容選擇上,既承繼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并將其結合時代的需要加以闡釋,初步實現(xiàn)了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的有機結合,同時吸收西方近代道德文明,將西方科學文明及社會公德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推行方法上亦通俗可行,基本符合受眾的需要。這些做法是符合道德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的,并且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所進行的道德重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面對在內憂外患沖擊下國人道德嚴重失范的國情,新生活運動欲以國民道德重構為手段來鞏固統(tǒng)治,它在客觀上有利于國民道德素質的提升,特別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條件下,運動中所蘊藏的愛國成分更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當然,國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努力的過程,而且由于受到階級、時代的局限,新生活運動在道德重構時,存在德目選擇未能關注道德受眾的層次性,過多依賴強制手段,道德內容過繁、過亂、過細等問題,影響了道德的實效性,沒有完全達到組織者預期的目的。盡管如此,我們不能否定新生活運動有其客觀進步的一面,就南京國民政府道德重構的得與失來看,“得”是主要的??梢哉f,新生活運動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由政府主導全面進行道德重構的一次有益的嘗試,對我們當今正在進行的道德建設亦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 本文引用《新生活運動剛要》和《新生活運動須知》皆載于《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會刊》第一期,第9頁至20頁,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號587-5-56。
[1] 張岱年.文化與價值[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 溫波.重建合法性——南昌市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1935)[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3] 蔣介石.新生活運動之要義[M].新運輯要:(第1編),1936.
[4] 宋慶齡.儒學與現(xiàn)代中國[J].亞洲,1937.
[5] 胡適.為新生活運動進一解[J].獨立評論,第 95號,1934-04-08.
〔責任編輯 郭超〕
The Reconstructing Morality of Nanjing Guomin Government——“New life movement Outline” and “A Must to Know for New Life” as References
YUAN Yi-fang
(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Henan 463000,China)
In “New life movement Outline” and “A Must to Know for New Life”,the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of Nanjing Guomin Government in the movement of “new life” can be found. The morality content in this movement remains good traditional norms on one side,and on the other side,it introduces western modern morality,which is reasonable and the method is easy and acceptable. The disadvantage lies in the disordered morality content and the compulsory methods. The research of the reconstructing of morality of Nanjing Guomin government will deepen the study of Minguo history and give references to the present morality construction.
new life movement; reconstructing Morality; lost and got
K263
A
1006-5261(2010)04-0101-04
2010-03-25
袁義方(1966―),男,湖北咸豐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