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其海
(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華嚴澄觀對天臺宗理論之批評
曾其海
(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華嚴宗四祖澄觀,對稱“華嚴疏主”。他雖曾從天臺九祖湛然門下學習,一方面吸收中觀、圓融之學,另一方面又批評天臺的判教、性惡說、無情有性說,意欲融會禪教,使教合亡之旨,心同諸佛之心。
華嚴宗;澄觀;天臺宗;判教;性惡說;無情有性
澄觀為華嚴宗四祖,他的一生博學多才,在華嚴宗史上頗有建樹。澄觀曾于成都從慧量法師學習龍樹的 “三論”(《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深受中觀圓融之學的影響。隨之又到蘇州,投天臺宗九祖湛然門下,學習天臺止觀,研習《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基于他對天臺、華嚴兩宗理論的的透徹理解,在對兩宗理論的比較中,站在華嚴宗立場對天臺宗的判教思想、性惡說、無情有性說等展開了批評。
有關(guān)澄觀的生平,《宋高僧傳》、《廣清涼傳》、《華嚴玄談會玄記》、《隆興佛教編年通論》等均有傳,但對于他的俗姓、生卒年月等說法不一。據(jù)《宋高僧傳》卷五,澄觀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十一歲出家,卒于元和中(806-821)享年七十余歲。澄觀十一歲依本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斗《法華經(jīng)》。唐肅宗乾元年間(758-759),從潤州棲霞寺醴律師習相部律宗,又從本州曇一律師習南山律,在金陵隨玄璧法師學“三論”,于瓦棺寺學習《大乘起信論》和《涅》,然后到杭州從法詵學習《華嚴經(jīng)》。大歷七年(772),澄觀到成都,隨慧量法師再習 “三論”。大歷十年(775),到蘇州從天臺宗九祖湛然(711-782)學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澄觀還曾求教于牛頭禪六祖慧忠。大歷二年(767)入五臺山,定居于大華嚴寺。
大歷十一年(776)至貞元十一年(795)期間,澄觀于五臺山地區(qū)講經(jīng)和著述。貞元十二年(796),澄觀奉詔到長安崇福寺,參與“四十華嚴”的翻譯。貞元十四年(798),“四十華嚴”譯出后,澄觀被邀至麟德殿開示“四十華嚴”,深孚帝心,德宗賜“紫衲方袍”,授“教授和尚”之號。繼而,德宗命其造疏,于是他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jīng)疏》十卷。澄觀把《華嚴疏》呈給德宗,德宗命其兩街各講一遍,此書也成了欽定著作。貞元十五年(799),德宗生日,澄觀又被迎入內(nèi)殿,闡揚“華嚴法界”宗旨,德宗贊揚澄觀的宣講“言雅而簡,辭典而富,扇真風于第一義天,能以圣法清涼朕心”,于是賜于“清涼”之號,并授予“鎮(zhèn)國大師”號。順宗在東宮時,曾向澄觀修書請問教義,澄觀寫了《了義》(已佚)、《華嚴心要》各一卷回復,并附上《食肉得罪因緣》(已佚)。元和五年(810),憲宗詔澄觀入宮,探討華嚴法界思想,因為其學問精湛而嘆服,賜予僧統(tǒng)之職。穆宗、敬宗兩帝對澄觀也都尊敬有加,尊之為“大照國師”。開成二年(837),文宗皇帝封他為“大統(tǒng)國師”。澄觀圓寂后,文宗詔令于大興唐寺重殯,據(jù)《清涼山志》卷三載,并御撰像贊:
清涼國師,體像啟門。奄有法界,我祖聿尊。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閑氣斯來,拱承佛日。四海光凝,九洲慶溢。敞金仙門,奪古賢席。大手名曹,橫經(jīng)請益。
澄觀著作有四百余卷,有“華嚴疏主”之譽。現(xiàn)存的著作有:《華嚴經(jīng)疏》六十卷;《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jīng)行愿品疏》十卷;《華嚴經(jīng)綱要》三卷;《華嚴法界玄鏡》二卷;《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華嚴心要法門》一卷;《新譯華嚴經(jīng)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三圣圓融觀門》一卷等。已佚著作有 《十二因緣觀》、《法華經(jīng)》、《楞伽經(jīng)》、《中觀論》等經(jīng)的論疏鈔。
天臺宗判教思想的建立,對嗣后各宗判教建立產(chǎn)生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華嚴宗。華嚴的“五教說”判教就是采用天臺宗的“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的基本觀點,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顯而易見,華嚴宗為了提高《華嚴經(jīng)》的地位,把它列入圓教,同時與《法華經(jīng)》之圓評比高低。華嚴宗提出漸、頓下面又各有藏、通、別、圓和判教主張,認為《華嚴》、《法華》雖同屬圓教,但《華嚴》是“頓圓”,《法華》是“漸圓”?!斗ㄈA》要遜《華嚴》一等?!斗ㄈA》也雖有《頓》的意思,但只是“漸中之頓”,而《華嚴》則為“頓頓”。
為此,天臺九祖湛然大師在《止觀義例》中用四十六番問答不破斥這種說法,其中特別點出,華嚴宗的這種說法,其實不懂天臺判教具有雙重意義,所以會鬧出“頓頓”的笑話。其實,湛然的批評是合理的,可以說擊中了對方的要害。天臺宗將“頓、漸、秘密、不定”放在“化儀”之列,把“藏、通、別、圓”放在“化尖”之列,分為形式與內(nèi)容兩種不同的范圍來說明,是合理的,特別是四教判釋相當有力。而華嚴宗則形式與內(nèi)容混為一談,使得一種分類里邊同時使用兩個標準,顯然犯了基本的邏輯錯誤。
由于天臺宗判教思想體系化、整體化,顯得合理有力,華嚴宗無法擺脫天臺判教思想的影響。事實上,華嚴宗(法藏)的判教只是在天臺宗判教的基礎(chǔ)上略加補充而已,華嚴的“五教說”只是把天臺的“藏教”改為“小乘教”,把天臺的“通教”改為“大乘教”,把天臺的“別教”改為“終教”,“圓教”不動,只在圓教前加進一個“頓教”。這種對天臺判教的因襲,華嚴宗人也不諱言,如華嚴的慧苑就指出:“頓教”“是用離言說相以顯法性”,不能作為“能詮教相”。就是說,五教中的“頓教”是指佛說法的形式,而其余四教都是指佛說法的內(nèi)容,“五教”的判教標準不統(tǒng)一,所以不能成立?;谝陨险J識,慧苑依《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的說法,提出了“四種教”概括全部佛教?;墼放薪虡藴适且哉J識“如來藏”劃分。他認為凡夫、聲聞、辟支和初心菩薩不識如來藏,四教劃分是針對這些人的。一是“迷真異執(zhí)教”(又叫“人天教”)相當于給凡夫講;二是“真一分半教”,相當于給聲聞、辟支講;三是“真一分滿教”,相當于給初心菩薩講;四是“真具分滿教”,相當于“如來藏”。
澄觀一方面不同意天臺宗的判教,他對華嚴“五教”因襲天臺“四教”表示反對,評論“賢首所說大同天臺”。①《華嚴經(jīng)疏鈔序》。天臺雖把《華嚴》、《法華》同判為圓教,但認為《法華》是純圓,《華嚴》是別圓,《法華》勝于《華嚴》一等。言下之意,天臺宗勝于華嚴宗,澄觀對這種評比高下不能接受。另一方面,澄觀對慧苑的“四教”也有看法:澄觀認為,“判教”的大前提是判釋佛說的經(jīng)教,不是佛說的就不能列入判教范疇。他批評慧苑“四教”的第一個“迷真異執(zhí)教”就違背了這一條。他說“初教謂諸外道,迷于真理,廣起異執(zhí)”。②《華嚴經(jīng)疏》卷二。這是在圣教的判釋中“雜以邪宗”。澄觀除了批評慧苑判教“超范圍”之外,還批評他“權(quán)實不分”、“漸頓安辨”,意謂“四教”沒有顯示華嚴宗的地位和特色。應該說,澄觀的批評是深刻的,擊中了華嚴(法藏)“五教”和慧苑的“四教”要害。
“性惡說”是天臺宗特色之所在,是對佛性最大膽的說法。天臺宗智在《觀音玄義》卷上載:
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
答:具。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
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
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無誰能毀,復不可斷壞。③觀音玄義·大正藏·卷三四。
有人問,成就佛果的緣、了二因是否本具惡呢?回答是肯定的。又問,一闡提與佛各斷什么善惡呢?回答是,一闡提斷盡了后天修善,但天性本具的善仍在;佛修道斷盡了惡,但天性本具的惡仍在。再問,為何先天本具的善惡不能斷?回答是,先天本具的性不能改。接著,智打了個比方,這好比惡魔(修惡)燒經(jīng)卷(修善),性善的法門不會因此而消失;即使佛(修善)燒惡譜(修惡)惡的法門也不會斷盡一樣道理。正因為闡提自己不會通達性善,所以反而容易接受善的教化修善治惡。佛雖性本具惡,但佛因為通達惡,所以讓本具的惡自在,不受本具惡的影響而生惡。正因為佛有這種本具惡的自在,以致反而能用惡法門救人。
澄觀批評天臺主張佛性有惡的一面,但他又認為佛與性惡有聯(lián)系,其《華嚴經(jīng)疏》卷二十二曰:
如世五蘊從心而造,諸佛五蘊亦然。如佛五蘊,余一切眾生亦然,皆從心造。然心是總相,悟之名佛,成凈緣起;迷作眾生,成染緣起。緣起雖有染凈,心體不殊。佛果契心,同真無盡,妄法有極,故不言之。若依舊譯(指晉譯《華嚴》)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明三皆無盡,無盡則是無相之相。應云;心、佛與眾生,體性皆無盡。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習,亦猶闡提不斷性善。
澄觀依據(jù)《華嚴經(jīng)》的“心、佛、眾生”三者的關(guān)系立論。認為佛是凈是真,眾生是染是妄,所以不能說佛性有惡。然而,染凈真妄都統(tǒng)一于一心(即《大乘起信論》所謂的“一心二門”),眾生與佛都是心之所造,從這個意義上,佛與惡有聯(lián)系,眾生與善有聯(lián)系。
澄觀與湛然的分歧在于:湛然按邏輯推理,一切萬法,一切事物,無論有情無情,都為“真如”所產(chǎn)生,都是“真如”的體現(xiàn)。所以有情眾生還是無情草木均有“性”,邏輯的結(jié)論必然是“無情有性”。而澄觀依《大智度論》,把有情眾生的“性”與無情眾生的“性”加以區(qū)分,認為只者才能稱“佛性”,后者只能稱“法性”。也就是說,由于“性從緣”不同(或處有情眾生,或處無情眾生),分為“佛性”與“法性”。
綜上所述,作為華嚴宗四祖的澄觀,其思想偏重于理智圓融,近乎中觀之學,他企圖融合禪(南禪、北禪)、教(天臺宗、華嚴宗)。正如他在《演義鈔》卷二所說:“會南北二宗之禪門,攝臺(天臺宗)衡(南岳)三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p>
Criticism on Tiantai Buddhism Theory by Cheng Guan from Huayan School
Zeng Qihai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Cheng Guan,the forth founder of Huayan School,was called Huayan Shu Zhu.Though he had studied “Zhong Guan” theory from Zhanran, Cheng Guan had presented criticism on some Tiantai Buddhism doctrines.
Huanyan School;Cheng Guan;Tiantai Buddhism;criticism;theory of evil nature;emotionless and nature
B946
A
1672-3708(2010)02-0005-03
2010-03-10
曾其海(1948- ),男,浙江臨海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