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娟
(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論劉仁本在元末的活動
余敏娟
(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王朝鼎革之際,士人的出處選擇向來是研究的重點。元末,江南士人劉仁本雖托身方氏集團,卻設法為元中央主持漕糧北運,緩解元朝財政困境;整頓浙東水利和田賦,舒緩民瘼;在元朝復興無望的情況下,仍堅持抗擊明朝,死難王事。表明雖經夷族百年統(tǒng)治,儒家經世致用的進取精神和君臣大義的固有觀念仍對江南士人產生深刻的影響。
劉仁本;漕糧北運;水利;田賦;元朝
劉仁本(約1308-1367年),字德玄,號羽庭,黃巖人,元末以進士乙科,歷官溫州路總管等職。至正十八年,率先起義反元的方國珍占有溫、臺、慶元三郡,并以慶元為政治中心,成為事實上的割據者。劉仁本以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之職入其幕,從此成為方國珍的心腹幕僚?!皠⑷时尽⒄捕t親近用事?!保?]45但劉仁本雖托身于方國珍集團,卻至死忠于元朝。正如四庫館臣在《羽庭集》的提要中所說:“其從國珍蓋欲借其力以有為,徐圖興復,亦如羅隱之仕吳越,實心不忘唐?!?/p>
盡管在朝代更迭之際,忠臣死節(jié)往往會成為士林儀范,但儒家不推崇“平時袖手談心性,臨難一死報君王”的無所作為的殉節(jié)。因為這樣的殉節(jié)僅是個體人格的獨善。在儒家看來,修身的終極目標是改善社會,使天下達到“治平”的理想。面對元末朝綱解體、民命倒懸的局勢,劉仁本并沒有簡單地踐行“主辱臣死”的儒家君臣大義,而是對元朝充滿希望,相信“君臣修德可回天”。于是,積極踐行儒家濟世致用的思想,移風易俗、德化社會;幻想元朝重回“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唐宋以來,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成了歷代王朝財政賦稅收入的“根本之地”。元朝立京城于北方大都,大都的財政不得不仰給于東南?!对贰な池浿尽贩Q:“元都燕京,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wèi)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江南”,《元史·徹里傳》更是說“江浙稅糧甲天下,平江、嘉興、湖州三郡當江浙什六七?!苯隙惣Z的北運就成為元朝的財政要務。
元廷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以海運為主、河運為輔的漕運格局,通過海道把江南的財賦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政治中心大都和元朝王室的龍興之地——漠北,以致元末有“貧極江南,富極塞北”之譏。元朝海運最盛時,江浙北運糧食每年多達350余萬石,中央政府及軍隊賴此維持。方國珍和張士誠的起義打破了元朝在江浙的正常統(tǒng)治,阻斷了元朝的海運,也阻斷了元朝中央政府與東南財賦之地的聯(lián)系。北方的糧食補給急劇惡化,京師屢次大饑,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面對方國珍、張士誠變起東南、海運中斷的局面,迫于經濟壓力,元廷不得已以官爵厚賜籠絡方、張,志在恢復江南海運,以解決中央財政困境。至正十五年七月,元廷升臺州海道巡防千戶所為防御海道運糧萬戶府。九月,置分府于平江;委任方國珍為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御海道運糧萬戶。不過,對歸順中央的方、張兩人,元廷并不完全信任。于是又設置了海道防御都元帥一職,由色目文人金哈剌擔任。海道防御都元帥的主要任務顯然“在于負責與方氏協(xié)調海運工作并加監(jiān)督。哈剌與方國珍之關系可能有如元朝一般機構中達魯花赤與正官之間的關系?!保?]176-177
這種不信任也存在于方、張二集團之間,方、張彼此割據一方,一人有船一人有糧,相互猜疑,各有盤算,無法通力合作,“時張士誠據浙西,方國珍據浙東有船,二家攻戰(zhàn)不和”。[3]為推進方、張順利合作,元廷屢次派遣中央要員南下協(xié)調、催促。
為使元廷保有江南財賦之地,重建元朝海運,劉仁本竭盡心智,周旋于方國珍和元廷督糧官員之間,如《送戶部侍郎韓君汝舟督漕還京》、《餞刑部牛繼志郎中回京》、《餞兵部脫仲實郎中回京》、《餞將作院使曲有誠公序》等均是這一事件的真實記錄。劉仁本更與金哈剌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情誼,彼此間詩文唱酬頻繁。劉氏《羽庭集》中與哈剌父子唱和之詩有4首,金哈剌的《南游寓興集》中酬贈劉仁本之詩達到14首之多。[2]176
在劉仁本等人的斡旋下,至正十九年,始由士誠供糧,自平江轉輸澉浦,再由國珍所備之舟北運。劉仁本為此喜不自禁,賦詩表達自己戮力王事的決心和對元朝太平盛世重現(xiàn)的期待,“三千海水程何遠,十萬糧儲貢不違”、“挽漕小臣思報效,東風便擬布帆開”、“太平基業(yè)當重現(xiàn),萬里丹心系紫宸”。[4]卷一此后幾年間,劉仁本頻繁忙碌于北上的運糧船隊間。《海上次金防御》、《奉檄泛海督漕運》、《餞長信寺經歷曹德輔序》、《防運糧赴京二首》等都是這一過程的紀實之作。因此,推動并主持方國珍為元朝中央海運稅糧的關鍵人物就是劉仁本。“侯以經濟之才,當艱之運,為國家安輯海隅,以通運道”、“國珍海運輸燕,仁本實司其事?!保?]43-44
據統(tǒng)計,自至正十九年至二十三年間,方、張合作每年北運糧食在11萬石至13萬石之間,雖僅及元朝海運興盛時期的1/10,但江南漕運暫時緩解了大都府庫匱乏的窘境,給風雨飄搖的元朝中央帶去了希望。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自稱吳王,與元中央分庭抗禮,拒絕供應漕糧。元廷江南漕運再度中斷。有船無糧的劉仁本回天乏力,一腔衷心只能以詩文表達其心系廟堂、憂時傷國的情懷。
盡管孟子說過“民貴君輕”,王夫之也認為“以在上之仁而言之,則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5]但很多時候,為國與為民、尊主與安民在儒家的理論預設中是互為表里的。應該說,對于國祚與民生的關系,劉仁本的認識不可能達到王夫之的高度。但受儒家民本和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劉仁本如大多數(shù)中國傳統(tǒng)士人一樣,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當作他們政治生活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因此,劉仁本整治浙東水利,均田賦,也是儒家忠君思想在民生內容上的具體表現(xiàn)。
溫、臺、慶元三郡在地形上是丘陵與平原互雜交錯之區(qū),平原地區(qū)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人工或天然湖泊,這些湖泊有效地發(fā)揮了灌溉、泄洪、通航等功能,也是農人賴以生存、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必備條件。宋元以來隨著本地區(qū)人口的急速增長,人地矛盾十分尖銳。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勢要、豪族之家往往圍湖墾田,造成“田日增,湖日損”,最后湖泊湮塞,旱澇頻發(fā),給農業(yè)生產帶來嚴重危害。歷史上上虞縣有三大著名的湖泊,即上妃、白馬、夏蓋,“而夏蓋實承其委”。[6]1621夏蓋湖湖面極廣,“環(huán)回百有五里”,可灌溉十三萬畝膏腴之地,五鄉(xiāng)七都的鄉(xiāng)民均受其?;荨!耙辔遴l(xiāng),兼菱芡、芙渠、魚蝦之利,俗謂日產黃金方寸”。[6]1621
不過,歷史上對夏蓋湖的侵占就相當嚴重,湮而復,復而湮,曾多次反復。據學者的研究從宋熙寧六年 (1073年)至元至正十六年 (1356年)共283年間,夏蓋湖共廢復9次,平均每30年發(fā)生一次。[7]
至正十八年春,元朝賴以鎮(zhèn)壓起義軍的長槍軍駐兵上虞縣境,企圖圍湖屯田以緩解拮據的糧餉。上虞縣尹韓諫阻止無果。此時,劉仁本正督軍至余姚、上虞縣境,極力支持韓諫。在他的干預下,夏蓋湖躲過了被湮沒的命運,“于是積水盈溢,惠及遠近, 而湖之利益博矣。”[6]1694有了劉仁本在政治、軍事上的支持,韓諫開始全面清理余姚、上虞境內退湖還田的工作,著重對西溪湖、白馬湖等進行改造治理,修筑堤防、疏通溝渠。整治浙東水利,促進了當?shù)剞r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劉仁本以詩文表達了湖田在改造、整頓之后生產繁忙、豐收樂業(yè)的景象,“湖田漠漠上虞鄉(xiāng),葑蕩波塍復舊疆”、“山禽布谷催農作,泥馬移秧過別莊”;[4]卷二并在《湖田五章》一詩中表達了恤憫百姓苦難生活、兼濟蒼生的儒家民本思想,“民維邦本,先哲有言。維此屏翰,惠我黎元”。[4]卷五
賦稅不均是傳統(tǒng)王朝在末期常見的社會矛盾。權豪、勢要之家廣占良田腴地,卻常常憑借特權把應納的賦稅轉移給一般的農民,造成占田多寡與所交賦稅極不相稱的現(xiàn)象。[8]早在1314年,元朝就曾嘗試推行核實田畝、保證稅糧收入、平均差徭的經理之法,但結果令人失望。劉、韓在清理湖田的同時,整治余姚、上虞兩縣田地賦稅不均的情況,“乃克命官驗田高下, 以均其賦”,[6]2626受到當?shù)匕傩盏臍g迎。
在劉仁本等人的整頓治理下,慶元、溫、臺三郡在元末動蕩的時局下,實現(xiàn)了相對的安寧,并成為各地流離士人避難、寓居的樂土。如著名詩人丁鶴年、書法家吳志淳等都曾長年隱居于慶元;“三路士民忘其為盜,惟知有方氏,更翕然附之”。[6]2620
楊鐮在《元詩史》中這樣評論劉仁本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在與他為敵的元朝江南守臣、逐鹿梟雄之中,最恨三個人,第一個是張士誠,第二個是陳友諒,第三個就是劉仁本??梢哉f,就是這三個不識時務的人橫亙在他黃袍加體的艱險路途之前,推遲了他實現(xiàn)夢想?!保?]
元明鼎革之際,作為一介文人的劉仁本沒有自己的軍隊,自然也無法如張士誠和陳友諒般與朱氏逐鹿中原、爭奪天下,不可能對朱元璋勢力的發(fā)展形成實質性的威脅。但劉仁本在元明易代之際的作為在士林中無疑更具精神象征意義。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一貫地防范和排擠江南士人。但對江南士人來說,經過元朝近百年的統(tǒng)治,“種族仇視之心理,亦大部消失于無形,非如元初之切切猶在人心也。”[10]因此,以元朝中央為正統(tǒng),戮力王事,安濟天下蒼生仍是江南士人不變的政治信念。在農民起義初始階段,江南士人曾積極的為元朝地方將領出謀劃策,參與和幫助元王朝鎮(zhèn)壓“犯上作亂”的農民起義軍,企圖獲取元王朝的賞識與重用。[11]
但元朝統(tǒng)治集團不肯放棄民族歧視政策,致使對元朝中央徹底失望的江南士人要么改換門庭,站到元朝的對立面,為農民起義軍出謀劃策,如江淮名士宋濂、劉基、王等;要么隱居山林,待機而動,如烏斯道、桂彥良等。忠于元朝、死難王事或拒絕出仕新王朝的往往是漢化較深的少數(shù)族族裔,如達兼善、余闕、丁鶴年等。[12]
但歷史往往又是多樣復雜的,具體到每一個有血有肉、精神豐富的個體而言,其對元朝的心態(tài)也同樣是復雜和多樣的。在方國珍父子弟侄均已歸附明朝,元朝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劉仁本仍堅持率軍抗明,最后被明軍俘虜,“械至金陵”。朱元璋對其實施報復性的懲罰,“太祖數(shù)其罪,鞭背潰爛死?!盵13]
劉仁本是典型的江南漢族士人,僅是元朝的下級官吏,政治地位不高,卻在元末動蕩的時局中,始終抱定“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志”,[14]至死為復興元朝而奔走。他的存在“更證明了士大夫以‘君臣之義’置諸‘夷夏大防’之上,以及作為其理論根據的‘正統(tǒng)論’的深入人心?!保?5]
[1]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甲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2]蕭啟慶.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興詩集》[C]//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編.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韓儒林先生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任崇岳.庚申外史箋證[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00-101.[4]劉仁本.羽庭集[M]//四庫全書本.
[5]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669.
[6]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7.
[7]陳橋驛.吳越文化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99:335.
[8]鄭學檬.簡明中國經濟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9.
[9]楊鐮.元詩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545.
[10]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M].北京:中華書局,1980:226.
[11]陳高華.元末農民起義中南方漢族地主的政治動向[M]//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276.
[12]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M].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8:211.
[13]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3700.
[14]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卷五[M]//四部叢刊初編本.
[15]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77.
Liu Renben’s Activities in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Yu Minjuan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During a dynasty alternating, scholars of political choic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study.Liu Renben stooped himself to the Fang Group.However,he tried to transport goods to the north to alleviate the financial plight of the Yuan Dynasty.He rectified water and land tax in the eastern Zhejiang, to relieve people of hardships and sufferings. He still insisted on the fight against the Ming Dynasty with little hope of reviving the Yuan dynasty. It showed that with dominating the Yuan dynasty during a hundred years,Confucian’s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the monarch loyalty idea st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f southern scholars.
Liu Renben;transport goods to the north;water conservancy;land tax;Yuan dynasty
K247
A
1672-3708(2010)01-0083-04
2009-11-02
余敏娟(1972- ),女,浙江臨海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