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敏
(福建師范大學外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從自然主義看《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何志敏
(福建師范大學外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以往的研究大多從瑪格麗特開槍打獅子的動機去分析這篇小說,但該論文則側(cè)重從自然主義的觀點入手進行分析,首先對海明威及這篇小說做了一個簡要的概括;然后提出問題:麥康伯是否是真懦夫?針對這個問題,論文從自然主義的兩個方面:遺傳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對麥康伯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結(jié)論:麥康伯是個真正的“硬漢”而非膽小鬼;最后從海明威本身的性格特征及其對“硬漢”的描寫得出麥康伯其實是海明威自身的寫照。
懦夫;“硬漢”;自然主義;遺傳因素;社會環(huán)境
海明威出生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父親是名醫(yī)生,母親非常熱愛音樂。海明威從小就生活在具有嚴格宗教意識和種種清規(guī)戒律的橡樹園的環(huán)境中,同時他也在母親為他營造的高雅的藝術(shù)文化氛圍中逐漸成長起來。因此,他被稱之為“橡樹園的驕子”。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對航海、出游、打獵等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運動有狂熱的興趣。由于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海明威在性格上既寬厚仁慈又唯我獨尊,既和藹可親卻又盛氣凌人。同時他也不忘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氣,他把世界看成是拳擊場,任何人只有還擊才能生存。他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并把死亡當作一種美的事物來享受。他曾經(jīng)說過:“死自有一種美,一種安靜,一種不會使我懼怕的變形。我不但看到過死亡,而且讀到過自己的訃告這樣的人為數(shù)不多?!边@一段話明確地表明了海明威對死亡的態(tài)度。這跟小說中麥康伯重拾自信和勇氣之后所引用的莎士比亞歷史劇《亨利四世》中的一段話:“憑良心說,我倒并不在乎死了一次不能死第二次,我們誰都欠上帝一條命;我絕不存在那種卑劣的心思;死也好,活也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論如何,今年死了明年總不會再死?!笔且恢碌?,在麥康伯的身上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
小說講述的是35歲,十分富有的弗朗西斯·麥康伯同漂亮迷人的妻子瑪格麗特去林中狩獵的故事。開始麥康伯因面對一頭從灌木叢中竄出的獅子落荒而逃,便在公眾面前落下個“膽小鬼”的名聲。他的妻子瑪格麗特更是為此感到氣憤和丟臉。因此,她故意與英國的職業(yè)獵手羅伯特·威爾遜調(diào)情,以羞辱丈夫,麥康伯因無法忍受妻子的嘲諷和不忠,終于重拾自信和勇氣,在射擊公牛中表現(xiàn)得非常勇猛,這讓妻子和威爾遜刮目相看。但最后在獵殺一頭受傷的獅子的時候,他卻意外死在了妻子的槍下。
麥康伯35歲身體非常健康,精通場地球類運動,是個富有之人,算得上一個好丈夫。但就因為在面對一頭受傷的獅子而臨陣脫逃的事,他被別人、甚至自己的妻子視為“膽小鬼”。他之所以被人嘲笑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獵人威爾遜面對獅子臨危不懼,并開槍打死了獅子,這就反襯出麥康伯的懦弱;第二,麥康伯是個身材高大身體健康的中年男子,而他的對手僅僅是只受傷的獅子。獵人威爾遜確實是勇猛無比,但他始終是職業(yè)獵手,這是他的行當,而麥康伯只不過把狩獵作為消遣,作為娛樂和興趣愛好,因此拿威爾遜的強項和麥康伯的弱項做比較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麥康伯僅僅是一普通常人,盡管獅子已經(jīng)受傷,但它的兇殘絲毫未減或者因為要報復人類的迫害而有所增加。所以,任何一個非職業(yè)獵手在遇到這種驚險的場面都有可能會落荒而逃,這是人類正常的心理,并不能說明麥康伯就是懦夫。
麥康伯因為臨陣脫逃這件事情內(nèi)心非??鄲?,他感到害臊,感到空洞的恐懼,而此時此刻的瑪格麗特非但沒有給丈夫安慰和鼓勵,反而表現(xiàn)出鄙視的態(tài)度,甚至在丈夫面前公然與威爾遜調(diào)情,給丈夫戴“綠帽子”。“她把手從他的手心里抽了出來,他們坐在那兒,他的妻子向前湊去,把手放在威爾遜的肩膀上,他扭過頭來,她從低矮的座位上向前揮出身子,親了親他的嘴。”這一舉動無疑刺痛了麥康伯的自尊,他不能容忍被人視為“膽小鬼”,更不能容忍妻子的不忠和背板,于是在第二次狩獵時,他表現(xiàn)得異常勇敢,在面對三只兇猛的公牛時,他勇敢地沖向前,奮力射擊,沒有絲毫畏懼或退縮?!叭^龐大的黑油槽車一般的公牛飛快地穿過大草原的另一頭的邊緣;狩獵者們駕駛汽車以每小時45英里的速度窮追猛趕;威爾遜和麥康伯翻身跳出車外便開火,兩人均彈無虛發(fā),表現(xiàn)了高超的獵人技藝。”從汽車里,瑪格麗特看到了公牛沖出灌木叢向威爾遜和麥康伯猛撲過來。兩人不停地開槍,但公牛仍不停地往前沖,麥康伯仔細瞄準,即使公牛近在眼前他也毫不畏懼。終于在射擊公牛這件事情上麥康伯讓妻子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他?!敖裉?,他成了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麥康伯感到一種他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抑制不住的和莫名其妙的快活?!彼_實是變得勇敢了,這一點在他最后一次去狩獵獅子時也看得出,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麥康伯從一個人們所認為的“膽小鬼”變成了一條“硬漢”?
“達爾文進化論打破了傳統(tǒng)哲學與神學對神及人類的理想主義概念,產(chǎn)生了悲觀憂郁的新自然主義哲學。在新自然主義哲學中,人不再是上帝的產(chǎn)物,而是與一般動物一樣屬于自然的一部分,是漫長的自然進程的結(jié)果。人類的命運不是由萬能的上帝決定的,而是由機械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控制的,在茫茫宇宙面前,人顯得非常渺小,對于自己的命運無能為力,人的命運是由遺傳因素和生活環(huán)境決定的。”人僅僅是一種被動的存在,天經(jīng)地義地要接受自然力或某種社會力量的驅(qū)使,理智判斷和道德選擇失去了意義。遺傳和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人的特性和行為方式。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往往歸于進化程度的高低、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大小。
一方面,自然主義認為人的命運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既然麥康伯在后來幾次的狩獵中都表現(xiàn)得非常勇猛,面對比他兇殘百倍的公牛和獅子都面無懼色,那么可以看出麥康伯從骨子里就具有男子漢氣概,這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第一次的脫逃只是因為他完全沒有適應這種場面,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如何去應付一頭狂暴的獅子。自然主義作品中的人是不靠理性、思想行事的,他們的行為出自他們的本能,是心理與生理因素、遺傳因素決定的,是理性與本能、靈與肉內(nèi)心搏斗的結(jié)果,最后總是人的本能占上風,理性總是被拋棄,人物總是按本能的驅(qū)使行動,而導致悲慘的結(jié)果。麥康伯后來在勇敢面對公牛和獅子的時候,他的行為已經(jīng)非理性所能控制,他完全是按本能在行動,這就導致他最后在射擊獅子時,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將獅子殺死,最后他卻死在了妻子為了保護他而射擊獅子的槍下,造成了悲慘的結(jié)果。此時的麥康伯所表現(xiàn)的正是獸性的根子,他的思想意識已經(jīng)死去,人的生物可能取代了理智,生理的人取代了社會的人。正如左拉所認為的:“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人的獸性的根子,正如人人身上有疾病的根子一樣。具有思想意識的人已經(jīng)死去,我們的整個領域?qū)⒈簧锏娜怂加??!弊匀恢髁x注重表現(xiàn)本能欲望對人的行為的驅(qū)使,并支配人的命運。
另一方面,人的命運更是由社會環(huán)境來決定的?!白匀恢髁x主張環(huán)境決定生理,環(huán)境決定了人物發(fā)展變化的命運,決定人性善惡或人的生理機能,遺傳基因的復現(xiàn),環(huán)境決定人的本質(zhì)屬性?!丙溈挡诘谝淮蚊撎又?,他就一直忍受著被人瞧不起,因為他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接近大自然,像小說中所描述的:“在非洲沒有一個女人打不中獅子,沒有一個白種男人逃跑?!辈粌H如此,她的妻子瑪格麗特又不斷給他施加壓力,以和威爾遜調(diào)情作為報復麥康伯膽小懦弱的手段,環(huán)境猶如牢籠,牢牢地禁閉著麥康伯,在精神上摧殘著他,使他無比的痛苦,處于這種逼人的環(huán)境下,麥康伯有一種欲望,一種危險的渴望,即他想具有勇猛的男子漢氣概,于是在這種欲望的驅(qū)動下,麥康伯就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和命運結(jié)局。在一種被人瞧不起的環(huán)境中,麥康伯在努力地掙扎,他企圖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別人特別是妻子對自己的看法,以求得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存的空間。所以,麥康伯在面對那頭受傷的獅子膽量未能經(jīng)受住考驗的時候,他想憑借對付公牛再來考驗下自己的膽量。他不僅準備好了,而且渴望接受這場考驗,并且確實通過了這次考驗。左拉說:“生活在他創(chuàng)造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他每天都在改變這種環(huán)境,他自身在其中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贝藭r,他妻子的態(tài)度立即轉(zhuǎn)變,她大加稱贊丈夫太了不起了,威爾遜也對他刮目相看,威爾遜于是開始喜歡麥康伯,并稱麥康伯不會再當王八了。環(huán)境是世界上一個強有力的東西,它無視一切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并左右人們的生活。麥康伯處于這樣一種把男性氣概視如珍寶的環(huán)境下,他無能為力只有奮力搏擊。在這種環(huán)境中掙扎,飽受煎熬,即使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此時人的自由意志微乎其微,在環(huán)境面前顯得太蒼白無力。
因此,在海明威筆下,麥康伯并不是很多人所看到的那樣是個懦夫,他其實是個魄力十足、男子漢氣概不乏的一個“硬漢”角色。他這種男性氣概是在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力量的雙重作用下獲得的,他在最后一刻獲得了妻子及旁人的認同,拯救了自己的靈魂,最后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筆力的把握在于,讓其主人公臨危不懼、處之泰然,表現(xiàn)出一種“壓力下的優(yōu)美風度”。麥康伯這個“硬漢”品格正是在如此嚴峻充滿壓力的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出來的。面對別人的嘲諷、妻子的背叛,他并沒有反駁指責或者辱罵,反而表現(xiàn)得非常淡定、冷靜。正是在這種痛定思痛的環(huán)境下,成就了他“硬漢”的角色。但命運是殘酷的,麥康伯的努力讓他變?yōu)槌晒φ叩耐瑫r又成了失敗者。從勝利的角度說,麥康伯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但在失敗上而言,他是以生命為代價。人類的不幸與悲劇或許就在這里:“你明明知道勝者一無所得,卻偏偏要以勝者自居?!边@恰好也代表了海明威本人的心聲:一個人可以被毀掉,但不能被打敗。所以最后海明威選擇自殺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就像小說中麥康伯一樣,他們都不是被打敗的,他們在精神上是勝利的,他們在骨子里都同樣有那些傲氣:永不服輸?shù)摹坝矟h”所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
[1]庫爾特·辛格.海明威,一個巨人的生與死[M].北京:昆山出版社,1981.
[2]陳良廷.短篇小說全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40,26,39,11.
[3][美]肯尼思·S.林恩.海明威[M].任曉晉,胡孝申,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608.
[4]張祝祥,楊德娟.美國自然主義小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3.
[5]蔣承勇.歐美自然主義文學的現(xiàn)代闡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79,97,113.
[6]吳然.“硬漢”海明威作品與人生的演繹[M].北京:昆山出版社,2005.1:184,188.
I106
A
1673-0046(2010)10-0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