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海
(焦作師范高等??茖W(xué)校中文系,河南焦作454000)
“倒”虛化考察
盧 海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中文系,河南焦作454000)
現(xiàn)代漢語副詞“倒”是由表示動作義“顛倒”的古去聲“倒”發(fā)展而來。“倒”句法上經(jīng)歷了從做謂語動詞到做狀語修飾謂語中心語再到做副詞修飾全句的過程,語義語用上經(jīng)歷了從表動作義到表狀態(tài)義再到表語氣的過程。唐宋時代“倒”已經(jīng)開始兼表語氣了。
對比;語氣;虛化
從形式上看,副詞“倒”可以位于主語和謂語中間,也可以位于分句句首。從功能上看,副詞“倒”修飾整個句子(即使“倒”位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倒”充當(dāng)?shù)牟皇菄?yán)格意義上的狀語,而是高層謂語,在句子層面起表述作用。從語用上看,“倒”句有一個語用前提:在“倒”句之外存在某種事理、實際情況、愿望、要求或預(yù)想等,“倒”句表示的意思與之相反或不一致,“倒”的語用功能就在于提示其所在的句子存在這個語用前提[1]。從意義上看,“倒”是評注性副詞[2](P21),表達的是兩個事物、兩種情形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兩種屬性因?qū)Ρ冉Y(jié)果的差異而傾向于強調(diào)某種情形的相反性,同時還可以表達出乎意料、驚奇、責(zé)備、滿意、委婉、舒緩、催促等語氣,《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也提到了“倒”表達語氣的用法[3](P129-130),彭小川先生(1999)在分析《八百詞》關(guān)于“倒”的用法后認(rèn)為:“人們往往是在進行對比并表達某種語氣這樣一種語境下使用‘倒’的”,“‘倒’是表示對比的具有很強的語篇功能的語氣副詞”[4]?!氨硎菊Z氣”是說話人主觀性的體現(xiàn),是“倒”虛化完成的標(biāo)志?!氨硎緦Ρ取边@一語法意義是“倒”虛化的意義來源。本文從歷時角度考察“倒”的語音、語義、句法三個方面的變化和聯(lián)系。
許慎《說文解字》未收“倒”,《說文·至部》收有“到”:“到,至也。從至,刀聲。”《說文·云部》:“云,不順忽出也。從到子?!倍斡癫米?“到,今倒字?!薄洞蟠鞫Y記·虞戴德》“是非反天而到行邪”王聘珍解詁:“到,逆也?!薄秴问洗呵铩ぶ丶骸贰岸漳嫫渖备哒T注:“到引牛尾”畢沅新校正:“到,古倒字?!薄秴问洗呵铩垲悺贰昂纹涞揭病碑呫湫滦U?“古倒字皆作到。”[5](P131-132)王力主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到”注釋②:通“倒”,顛倒,《莊子·外物》“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梢?漢以前常借“到”為“倒”,動詞。《廣韻》去聲號韻“到”小韻:到,至也,都導(dǎo)切。端母,上古宵部?!稄V韻》去聲號韻“到”小韻下同時收“倒”:倒懸,又當(dāng)老切。說明“倒”古有上、去兩讀,表“至”義的“到”和表“倒懸”義的“倒”今讀去聲。
“倒”收在《說文新附·人部》:“倒,仆也,從人,到聲,當(dāng)老切?!边@個表示“仆”義的“倒”,《廣韻》上聲皓韻:倒,仆也,都皓切,端母,上古宵部;現(xiàn)代漢語讀上聲。
從語音和詞義演變的趨勢上看,副詞“倒”與古去聲“倒懸、顛倒”義的“倒”關(guān)系密切,與表示“仆”義古上聲的“倒”和表示“至”義的“到”聯(lián)系不夠緊密;為了避免語音、意義和用法上的糾纏,以下只以古去聲“倒”為考察的對象。
(1)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詩經(jīng)·東方未明》)
(2)倒筴側(cè)龜于君前有誅?!抖Y記·曲禮下》鄭玄注:“倒,顛倒也?!?/p>
(3)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左傳·宣公二年》)
(4)當(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孟子·公孫丑上》)
(5)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變白而為黑兮,倒上以為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引屈原詩)
以上各例中的“倒”,動詞,顛倒、倒懸義。經(jīng)過檢索,《十三經(jīng)》中用“倒”14處,都作“顛倒、倒懸”義,是古去聲的“倒”??芍?“顛倒、倒懸”義的使用出現(xiàn)的很早;上古表示“顛倒、倒懸”義時,“倒”“到”并用,既可以用古去聲倒,又可以借“到”為“倒”。許慎《說文》未收“倒”,畢沅云“古倒字皆作到”;但是《十三經(jīng)》有“倒”,這可能是后人改動經(jīng)書的結(jié)果。
(6)知交相倒?!秴问洗呵铩っ骼怼犯哒T注:“倒,逆也?!?/p>
(7)事多似倒而順?!秴问洗呵铩な马槨犯哒T注:“倒,逆也?!?/p>
(8)倒于心?!秴问洗呵铩ぶ林摇犯哒T注:“亦逆也?!?/p>
以上各例的“倒”,動詞,釋為“逆也”?!澳妗币彩恰邦嵉埂?是比“顛倒、倒懸”更概括更抽象的意義。從表示動作、行為的“顛倒、倒懸”到表示動作、行為、心理、人事的狀態(tài)或性質(zhì)的“逆”,“倒”經(jīng)過了從表動作義到表狀態(tài)義的過程。一方面,說明詞義擴展了,后世文獻中“動作義”和“狀態(tài)義”兩種意義都普遍使用;另一方面,詞義由形象具體到概括抽象,更具有概括力和表現(xiàn)力,反映了人們認(rèn)識的細(xì)致和深化。
表示“顛倒、倒懸”義時,常常帶賓語,如例(1)(2)(3)(5);表示“逆”義時,是不及物動詞,多不帶賓語,帶賓語時加介詞,如例(6)(7)(8)。
動詞“倒”虛化為副詞的條件是進入修飾語的位置,描述動作、行為或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位于動詞或名詞的前面,如例(4)中的“倒懸”。動詞“倒”做狀語出現(xiàn)的很早,大概是在秦漢時期。
(9)湯、武既破桀、紂,海內(nèi)無害,天下大定,筑五庫,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載干戈。(《商君書》)
(10)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yuǎn),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史記·伍子胥列傳》)
(11)殷事以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不復(fù)用,今陛下能乎?(《漢書·張陳王周傳》)
(9)(11)用例相同,表示“顛倒”;(10)中“倒”“逆”對舉,這一意義和用法還保留在成語“倒行逆施”中。這些“倒”描述動作或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修飾后面的動詞,做狀語。但是還有很強的動作性,應(yīng)當(dāng)看作動詞。
“倒”做定語也出現(xiàn)的很早?!稄V雅·釋天》:“倒景,常氣。”《文選·揚雄〈甘泉賦〉》“歷倒景而絕飛梁兮”呂向注:“倒景,上照也?!边@種用法中“倒”虛化為語氣助詞的可能性較小,排除在論述之外。
做狀語的動詞“倒”進一步虛化的條件是“倒”脫出它所處于的動詞短語語義的轄域,進而能修飾更大的結(jié)構(gòu):更復(fù)雜的短語或句子。另一方面,它的位置也更為靈活,具有修飾全句的功能,在句子層面起修飾和表語氣的作用。這時,動詞虛化為副詞。“倒”虛化為副詞并且兼表語氣的用法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宋代比較常見。
(12)為人不解思恩德,(返)倒父娘生五逆。(唐《敦煌變文選》)①
(13)單于曰:“尋思是你漢家你將,倒不解深謀一時之功,行萬里之地?!?同上)
(14)師曰:“如何是第一義?”曰:“學(xué)人請益,師何以倒問學(xué)人?”(宋《五燈會元》)
(15)師曰:“倒教我與汝下火始得?!?同上)
(16)如今人恁地文理細(xì)密,倒未必好,寧可是白直粗俗的人。(宋《朱子語類》)
(17)若不思,卻倒把不是做是,是底卻做不是。(同上)
(18)甚捻著脈子,倒把人來僝僽。(全宋詞·秦觀《滿園花》)
(19)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全宋詞·范成大《鵲橋仙》)
例(14)用在主謂之間,例(12)(13)(15)(16)(17)(18)(19)用在句首。這八例中“倒”的意義已經(jīng)很虛,在表示“相反、反而”意義時,還表示語氣,例(12)(15)表示責(zé)備語氣,例(13)(14)(17)表示驚奇語氣,例(16)表示委婉語氣,例(18)(19)表示出乎意料的語氣。元曲中這種用法廣泛使用。
(20)我不肯順?biāo)?倒著我赴法場;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殘生壞。(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雁兒落)
(21)假胡伶,聘聰明。你本待洗腌臜倒惹得不干凈,精尻上勻排七道青,扇圈大膏藥剛糊定,早難道外宣無病。(王和卿《王大姐浴房內(nèi)吃打》)
(22)哎!你個辜恩負(fù)德王學(xué)士,今日也有稱心時。不甫能盼得音書至,倒揣與我個悶弓兒!(鄭光祖《倩女離魂·側(cè)磚兒》)
(23)甚識曾,半霎兒他行不至誠。氣命兒般看成,心肝般欽敬,倒將人草芥般輕。瞞不過天地神明,說來的咒誓終朝應(yīng)。(侯正卿《醉花陰·水仙子》)
以上“倒”的用法與現(xiàn)在相同。
現(xiàn)代漢語副詞“倒”是由表示動作義“顛倒”的古去聲“倒”發(fā)展而來。“倒”句法上經(jīng)歷了從做謂語動詞到做狀語修飾謂語中心語再到做副詞修飾全句的過程,語義語用上經(jīng)歷了從表動作義到表狀態(tài)義再到兼表語氣的過程。具體表現(xiàn)如下:
語義語用:顛倒、倒懸(動作義)→逆(狀態(tài)義)→表示對比(兼表語氣)
句法:謂語核心→謂語核心或謂核外圍成分→語氣成分(高層謂語)
“倒”的變化具有語法化過程的一些特征:抽象性逐漸增加,主觀性逐漸增加[6]。“倒”虛化的過程不是簡單地“通過隱喻獲得副詞意義”,也不是“到元明時代‘倒’用來表示語氣的用例才開始見到”[7],唐宋時代“倒”已經(jīng)開始兼表語氣了。
注釋:
①例(12)—(17)語料來自于北京大學(xué)漢語語言學(xué)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語料庫。
[1]馬同詠.副詞“倒”的語用前提[J].皖西學(xué)院學(xué)報,2004,(2):124-126.
[2]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0.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4]彭小川.論副詞“倒”的語篇功能——兼論對外漢語語篇教學(xué)[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9,(5):132-137.
[5]宗福幫.故訓(xùn)匯纂[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6]吳福祥.關(guān)于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J].當(dāng)代語言學(xué),2003.(4):307-322.
[7]李宗江.副詞“倒”及相關(guān)副詞的語義功能和歷時演變[J].漢語學(xué)報,2005,(2):33-39.
Inspection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Dao”
LU Hai
(Department of Chinese,Jiaozuo Teachers’College,Jiaozuo 454000,China)
Modern Chinese adverb“dao(倒)”meaning by that action“reversed”from the old falling tone“dao(倒)”.“Dao(倒)”syntax experiences the p rocess from the p redicate verb to adverbialmodifying p redicate and then to the entire sentence’sadverbial.Semantic and p ragmatic experience show s the p rocess through movement meaning to statusmeaning to modal particle simultaneously.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dao(倒)”has already been a modal particle.
contrast;modal;grammaticalization
H146
A
1009-9735(2010)04-0142-03
2010-05-18
盧海(1975-),男,河南新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