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蠡
(西安外國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
異文化理解和日語教育
◆張 蠡
(西安外國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
我們的日語教育,一直把文化教學看作提高學生日語語言能力的輔助課程。給學生的是大量籠統(tǒng)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識。其教學方法是將大量知識性信息通過聽讀方式介紹給學生的灌輸法或進行對比找出異同。我們一直在把文化作為一種知識來傳授和學習,而忽視了日語使用時的一些交際文化。
異文化 理解 日語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的日語教育,尤其是基礎階段的教育更重視對日語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教授,強調(diào)對詞匯意思的記憶,句型的反復替換以及造句等練習,語法知識的掌握。說到文化,大多是開設《日本文化》,《日本社會》等專門課程,把文化教學看作提高學生日語語言能力的輔助課程。給學生的是大量籠統(tǒng)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識。其教學方法是將大量知識性信息通過聽讀方式介紹給學生的灌輸法或進行對比找出異同。我們一直在把文化作為一種知識來傳授和學習,而忽視了日語使用時的一些交際文化。言語能力實際上是交流溝通能力的一部分,如果想讓學生能在交流中很好地運用日語,就不但要使他們掌握日語的基本構造,還必須掌握日本人的社會人際關系、價值觀、禁忌,等等,也就是說不僅要教給學生日語文法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了解在日本社會中日語的真實地使用狀況。傳統(tǒng)教授模式的缺點就在于學生徒有很好的語言功底,但缺乏交際能力,在語言的應用上生硬,不地道。對日本人的行為,語言模式難以理解,造成與日本人溝通的障礙,產(chǎn)生文化沖擊。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長大的。隨著成長,我們逐漸形成了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所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認知結(jié)構(scheme),這種認知結(jié)構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包括語言在內(nèi)的我們的各種行為方式。語言學和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臨界期”的假說,就是說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年齡 (大概在 10歲~12、3歲)以后,他對所學習的語言和文化的掌握再不可能達到母語者水平。也就是說,超過一定的年齡后,對異文化可以做到理性的認識,但要達到情感上的認可是相當困難的事情。換句說,我們所形成的理性的認知結(jié)構(intelligentscheme)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而我們所具有的情感的認知結(jié)構 (emotionalscheme)卻是深深地扎根于自己本國的語言和文化中的,是很難輕易改變的,正是這種情感的認知結(jié)構往往會成為我們對異文化理解的障礙。
我們使用語言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理性的語言闡述自己理性的思考,另一種是用語言進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前者在進行科學和數(shù)學領域的交流時,一般不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因為盡管語言不同,但其規(guī)則是共通的。但在進行文學、思想、宗教等與各自的文化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的交流時,就會體現(xiàn)出各自言語文化的獨特的陳述方式。而扎根于各自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更是我們進行日常情感交流的基礎。我們所說的異文化之間的溝通障礙最容易發(fā)生在諸如情感交流等,充分反映出各自的文化背景的交流中。
講解單詞時,在強調(diào)其發(fā)音,語調(diào),書寫和意思的同時,更注重一個單詞和漢語在使用場合和使用方法的不同,著眼于一個詞所包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比如,在講到「先生」這個詞時,要強調(diào)它和漢語使用范圍的不同,日本人習慣把什么階層的人稱作「先生」。現(xiàn)代漢語中,“先生”這個詞已經(jīng)超越了職業(yè)范圍,演變成含有尊敬意義的結(jié)尾詞。還有在中國的校園里常??梢砸姷綄W生見到老師后,只叫一聲“張老師”或“李老師”等就算是與老師打了招呼,而如果要把這種習慣用于對日本老師的寒暄,老師一定會很奇怪,他會以為學生叫他有什么事而停下來等候?qū)W生的下文。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初級日語教材中,都會在一開始不久講到「これは~です」「それは~です」這樣的句型,無論是教材中還是課堂練習時,經(jīng)常會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問答,老師指著書問學生「これは何ですか」(這是什么?)學生回答「それは本です」。(那是書。)這種練習純粹是為了課堂練習句型而人工設計的,缺乏現(xiàn)實實用性,所以與其作這種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會碰到的練習,到不如多引導學生做像 A:「これは誰の本ですか」(這是誰的書?)B:「それは私の本です?!?那是我的熟。)A:「これはいくらですか」(這個多少錢?)B:「それは1000円です」(那個一千日元。)等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會話練習。
我們的教材中都會提到「さしあげる」是「あげる」的敬語形式,所以學生就會說出「先生、辭書を貸してさし上げましょう」這樣的句子。「~てあげる」這一句型有一種自己認為做了一件對對方很好的事,而把這種恩惠強加于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盡量避免使用。在此可以把它改成「お持ちしましょう」的謙語形式就更符合日本人的交際規(guī)則了。授受關系和敬語是日語的特點也是難點,之所以難,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日本人人際交往中的文化側(cè)面。
講解課文時是最容易導入文化內(nèi)容的,教師一般也都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介紹很多有關日本的文化知識,但大都側(cè)重于日本的文學、生活和社會狀況等的介紹,而不太引導學生認識文化在語言上的反映。比如說在介紹日本的飲食文化時,除了介紹日本的生魚片,漂亮的飲食器皿之外,不妨探討一下,日本的飲食文化在其語言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比如我們漢語有一句諺語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這句話用日語說就是「腐っても鯛」。我們用駱駝和馬做比,反映了大陸文化的特色,而處于島國,每天生活離不開魚的日本人用最具有他們文化特色的“加及魚”做比。再比如我們漢語形容人多時,說“像下餃子一樣”,而日本人說“芋を洗うよう”(像洗白薯一樣),這些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都分別反映了各自飲食文化的特點。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媒體的時代,各種傳媒為我們外語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電視,錄像,漫畫,互聯(lián)網(wǎng)等都是幫助學生對異文化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輔助教材,學生可以通過視覺效應更感性地接觸到日本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言語行為和語言模式。教師如果能學會適時、適地的靈活運用,一定會在提高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教師應該注意到傳統(tǒng)的日本文化教育模式的不足,從異文化理解的角度,以提高學生用日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摸索出一套對中國人學習日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斷地促進和提高我國的日語教育。
[1]異文化理解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文化庁文化部國語課.1999.
[2]山下秀夫.日本のことばとこころ.講談社學術文庫.1986.
[3]渡辺文夫,大坊郁男.文化の定義.社會心理學パースペクテイウイ.誠信書房.
[4]張升余.日文寒暄語的文化內(nèi)涵.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論文集.西安交大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