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蘭 黑龍江省遜克縣新鄂鄉(xiāng)衛(wèi)生院(164422)
胃復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2例
馬彩蘭 黑龍江省遜克縣新鄂鄉(xiāng)衛(wèi)生院(164422)
胃脘痛;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復春;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及多發(fā)病,因其與胃癌發(fā)生有一定關系,被列為癌前病變,而胃復春能抑制胃內(nèi)N-亞硝基化合物形成,并伴活血作用,加速胃黏膜上皮細胞新生,可見胃黏膜固有腺體再生,從而使腸上皮化生消失,恢復其生理功能,預防癌前變。
1.1 一般資料 按2000年5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會井岡山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標準,經(jīng)胃鏡和病理診斷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例64例,排除肝、膽、胰、腸及腎臟疾病。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齡36~72歲,平均54歲,病程最短0.3年,最長15年,其中伴輕度腸化11例,伴中度腸化21例,伴重度腸化10例。伴輕度異型增生19例,伴中度異型增生11例(其中8例同時存在腸化和異型增生,重復計算)。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對照組32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病理診斷等方面比較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口服阿莫西林1000mg,Bid;滅滴靈400mg,Bid;奧美拉唑20mg,Bid;加服胃復春4片Tid,30d為1個療程,治療30d復查胃鏡,詢問臨床癥狀。對照組Ⅰ:口服阿莫西林1 000mg,Bid;滅滴靈400mg,Bid;奧美拉唑20mg,Bid;30d為1個療程,治療30d復查胃鏡,詢問臨床癥狀。對照組Ⅱ :口服阿莫西林500mg,Bid;滅滴靈200mg,Bid;奧美拉唑20mg,Bid,30d為1個療程,治療30d復查胃鏡,詢問臨床癥狀。
1.3 療效標準 參照1989年11月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tǒng)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胃鏡示黏膜形態(tài)恢復或基本恢復,病理檢查萎縮性胃炎改變?yōu)闇\表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消失,幽門螺桿菌陰性。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胃鏡病理檢查示胃黏膜萎縮,炎癥、腸上皮化生及幽門螺桿菌試驗程度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胃鏡及病理檢查胃黏膜無改變,幽門螺旋桿菌試驗陽性。
2.1 癥狀療效 治療組32例,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32例,顯效18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62%,兩組總有效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2.2 病理療效 治療組32例,顯效12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1.25%。對照組32例,顯效6例,有效10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50.00%,兩組總有效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
慢性萎縮性胃炎相當于祖國醫(yī)學的“胃脘痛”、“腹痛”等范疇,其病變在胃及胃黏膜為主。本病的病理特點為氣陰兩虛,胃脈郁阻。治療關鍵在于活血益氣化痰。胃復春主要成分紅參、香茶菜、枳殼。紅參、香茶菜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作用,能改善胃黏膜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消除炎癥,修復胃淺表黏膜,促進黏膜再生的作用。而枳殼功能理氣化痰消積除痞,既可防滋補滯氣之弊,又有加強活血散瘀之功。能改善胃黏膜病變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消除炎癥,促進黏膜再生的作用,并促進胃黏膜固有腺體再生,從而使腸上皮化生消失,恢復其生理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種不同方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0d后觀察臨床癥狀,復查胃鏡及活檢黏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Ⅰ和對照組Ⅱ,尤其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療效更加突出。因為胃復春能抑制胃內(nèi)N-亞硝基化合物形成或抑制幽門螺桿菌并能活血,使黏膜上皮細胞新生,且見胃黏膜固有腺體再生,從而使腸上皮化生消失,恢復其生理功能。有文獻報道,胃黏膜萎縮腸化生導致胃內(nèi)微環(huán)境改變:胃酸分泌減少,胃內(nèi)pH升高使胃內(nèi)細菌過度繁殖,從而促進胃內(nèi)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N-亞硝基化合物是致癌化合物,它一方面加重胃黏膜萎縮,另一方面可損傷胃黏膜上皮細胞DNA,誘發(fā)基因突變。而胃復春現(xiàn)代藥效研究發(fā)現(xiàn),能減輕致癌物質N-亞硝基化合物對胃黏膜損害,降低胃癌癌前期病變發(fā)病率,可抑制幽門螺桿菌,所以從上面的臨床價值可以看出加服胃復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顯著,對預防癌前變中西藥有重要價值。
[1] 王繼恒,劉文忠.幽門螺桿菌對AGS 細胞DNA錯配修復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華消化雜志,2005,25:677-678.
[2] 蕭樹東,江紹基.胃腸病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1:368.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18
1672-2779(2010)-10-0020-01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