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太原工業(yè)學院)
試論曾國藩教育理念中包含的隱性教育思想
◆陳 靜
(太原工業(yè)學院)
曾國藩教育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隱性教育思想內容。突出體現在注重養(yǎng)成優(yōu)化的環(huán)境氛圍、注重培養(yǎng)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打造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教育主體、注重使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為現代隱性教育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曾國藩 教育理念 隱性教育
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的,是指教育者將教育目的隱藏在教育對象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以特定的形式與活動,通過逐步滲透的方式使教育對象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教育內容和教育經驗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享有“曠代圣相”、“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國藩,他的教育理念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的教育范疇,雖然沒有留下專門的書籍與章節(jié)來論述教育,但在他的家書、書禮以及奏稿中教育思想無處不見。回顧曾國藩教育思想,固然帶有較為濃厚的封建色彩,卻蘊含著豐富的隱性教育思想內容在其中。突出體現在注重養(yǎng)成優(yōu)化的環(huán)境氛圍、注重培養(yǎng)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打造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教育主體、注重使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等諸多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為隱性教育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人與環(huán)境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環(huán)境氛圍對人的影響往往表現出潛移默化的滲透功效。人的思想品德無一例外地形成于一定的環(huán)境中,而這種環(huán)境對人的教育作用,盡管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仍然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和制約作用。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積極作用;不健康的環(huán)境氛圍則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消極甚至有害的作用。營造一個有利于人們培養(yǎng)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良好環(huán)境氛圍,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曾國藩對環(huán)境氛圍的優(yōu)化非常重視,他在追求“內圣外王”的自我發(fā)展道路上,深知來之不易的名譽、地位、家世,與個人修養(yǎng)、環(huán)境氛圍息息相關。當他親眼目睹身邊達官貴人、顯赫家族中的子女不是固守家業(yè)、終日無所事事,就是揮霍浪費、不思進取,深深感到想要自己的兒孫顯赫一方,永不衰敗,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家風。以家風環(huán)境的形成,促使家族的興盛,進而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扭轉,實現國家的穩(wěn)定與繁榮。他曾多次在家書中提到家風養(yǎng)成的重要性,認為:“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持一時之官爵,而持長遠之家規(guī);不持一二人之驟發(fā),而持大眾之維持?!睘檫_到此目的,曾國藩從封建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據,經過自己的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獨創(chuàng)一套治家理論和方法。并在家書中言傳身教、循循善誘、敦敦教導。曾國藩在治家過程中,大到曾氏子弟仕途命運、小到家庭和睦與財產使用,無一不做到細心糾正、耐心規(guī)勸,以求曾氏子孫立志為人、知書達理。不求做官發(fā)財,但求地位優(yōu)越,做有所作為、于民有利、于國有功之人,最終實現他“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諄囑瑞侄從此奮勉加功,為人與為學并進,切戒驕奢二字,則家中風氣日厚,而諸子侄爭相濯磨矣”的愿望。經過曾國藩不懈努力,在他本人成為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同時,曾氏家風日漸形成,代代英才輩出,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隱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對教育對象的價值觀形成和思想品德發(fā)展起到引導作用,進而保證教育對象無論在何種環(huán)境中,不出現行為與道德標準相去甚遠的教育失控局面。因此,隱性教育手段固然重要,但決不能偏離隱性教育傳播道德理念和培養(yǎng)道德素質的這一主旨,否則便是本末倒置、偏離根本。“一宗宋儒”的曾國藩一生中追求功名,事業(yè)成功,但卻從未忽視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他始終堅持理想的人格必須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一切學術事業(yè)都應當建立在道德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之上。這一點從曾國藩家書可得到印證。他在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諸弟》的信中曾提道:“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yè)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wèi)其身?!薄拔崛酥挥羞M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yè),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yè),又算余了一文錢;德業(yè)并增,則家私日起?!庇纱丝梢娫鴩褜⒁缘聻橄?、修身養(yǎng)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了整個家族命運發(fā)展過程當中,而曾氏家族人才輩出,與此教育理念的傳承密不可分。
人格是個人以特定的行為模式表達出來的關于自身精神價值的自覺意識,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格的總和。人格是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的有機凝結,高尚的人格能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曾國藩一生中非常注重人格培養(yǎng),堪稱中華傳統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于流俗”,對自身要求極為嚴苛,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jiān)視自己,教訓自己,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在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錯誤毫不留情地進行批評,甚至不惜辱罵自己,將自己比作豬狗,為了達到監(jiān)督、鞭策的作用,還經常將自己的日記交給友人傳看。在京師做官時,他自知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便主動進行人格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出“八德自勉,內外兼?zhèn)洹?、“窮究事理,心意誠懇”、“淡泊無求的內在修養(yǎng)”及“敦厚穩(wěn)重的外在表現”等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并通過完成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yǎng)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等十三項功課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進而達到理想人格的實現。此外,曾國藩認為人格的魅力還應當表現在學識上,只有在格物窮理的知識追求過程中才能實現自身人格的完善。曾國藩把這種格物窮理叫做“明”,在《書贈仲弟六則·明》中,曾提到:“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來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彼J為高明來自天分,精明來自學問,但無論高明還是精明都應當趨于平實,想要達到此種境界,除了勤奮與淵博的知識外別無他法。在曾國藩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下,曾氏家風日漸昌盛,曾氏子弟大多功成名就、受人尊重,而當時社會各方面人才都愿主動投身于曾國藩門下,為其獻策獻力,一定程度上,應該說也與曾國藩人格上所表現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有著直接的關聯。
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其教育方式的靈活多樣。隱性教育在教育資源和教育方式的選擇上完全不受時間、空間、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一種跨時空的教育模式。曾國藩教育方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效果顯著。他注重隨時、隨地、隨事的教育,將教育滲透在生活細節(jié)中,同時,也注重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曾國藩對于曾氏子弟的教育大多是通過書信往來實現。翻看其書信,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親切、細致、具體。每封書信中或多或少會看到曾國藩對曾氏子弟的耐心教導,每每教導從不簡單重復、空泛而談,總是就事論事,以事論理。例如,曾國藩在書信中曾多次從不同角度教導家人勤儉的重要和好處。他認為儉的好處在于:家運在儉,“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安身在儉,“處茲亂世,銀錢愈少,則愈可免禍;用度愈省,則愈可養(yǎng)福?!毕ЦT趦€,“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爾等常守此簡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長久在儉,“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睂τ趦€的好處,曾國藩既不刻板說教,也不急于求成,而是在書信中結合時事、家境、個人具體情況,隨時、隨地、隨事地進行勤儉教育,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曾氏子弟的思想與日常行為習慣,其收效之大、效果之明顯,確實令人佩服。此外,曾國藩教育方式的靈活性還表現在他對李鴻章的培養(yǎng)過程中。有史料記載,曾國藩為發(fā)展湘軍,惜李鴻章是人才,積極邀其加入。但曾國藩深知,李鴻章自恃才高氣盛,鋒芒畢露,真要獨當一面,還需再經一番磨礪。于是,他針對李鴻章的個性,采取多種方式對其進行教育。平時盡量讓李鴻章參與核心機密的討論,達到鍛煉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防止李鴻章由此產生的驕傲情緒,在湘軍幕府中找能言善辯之士與李鴻章爭口舌之長,挫其銳氣。至于曾國藩本人,更是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表率來影響李鴻章。李鴻章愛睡懶覺,曾國藩為了改掉他這一習慣,每日清晨一定要等幕僚到齊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李鴻章喜歡夸大其詞、嘩眾取寵,曾國藩每次發(fā)現后,就正言相誡:要求他待人以“誠”字為本。在曾國藩有針對性的教育之后,李鴻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習慣都深受曾國藩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同李鴻章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又說:“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而李鴻章日后在仕途上所取得的種種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歸功于曾國藩這位成功的“善教者”,早期對他的悉心教導。
[1]徐安鑫,何義圣.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求實,2008,2.
[2]曾國藩.曾國藩家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5.
[3]田澍.曾國藩與湖湘文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2.
[4]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