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唐師曾 文字/劉小瓷
唐師曾:我是玩大的
口述/唐師曾 文字/劉小瓷
唐師曾:新華社著名攝影記者,旅行家。曾在秦嶺的大雪里拍大熊貓,可可西里無人區(qū)追藏羚羊,去神農架找野人,在汶川的廢墟上傳回第一手資料……最著名的是,海灣戰(zhàn)爭期間,他冒著生命危險先后赴以色列和伊拉克兩地采訪,并出版《我從戰(zhàn)場歸來》、《重返巴格達》等暢銷作品。
聽過一個冷笑話:歹徒抓住一人,問他是哪個學校畢業(yè)的,不說就電死他。那人道:我是電大的!結果掛了。后來又抓住一個人,同樣恐嚇云云,那人道:我是廈大的!又掛了。我想,如果被抓的是唐師曾,他肯定不會笨到洞悉不了歹徒的思維方式,沒準還會習慣性地摸摸光頭,似笑非笑地來一句:我是玩大的!
雖然,他是北大的。
我是一個特愛玩的人,小時候是,現(xiàn)在也是。
1976年,我進入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學習。那個年代沒有補習班之類的東西,作業(yè)也不多,所以課余時間大家基本就是玩。對于想要擁有的玩具,我都先動腦筋琢磨,然后親手去制作,從不花錢買。比如我曾靠著從電影《地雷戰(zhàn)》里學來的“一硝二磺三木炭”口訣成功地造出了不少迷你地雷,過足了放鞭炮癮;放學后把一段鋼絲貼著墻一路磨,等到了家,鋼絲的一頭就變得尖尖的,可以做魚鉤;開始對攝影感興趣,就學著書上教的方法,自制攝影器材,雖然拍出的相片有時會一半黑一半白的……我母親一直保存著我當年制的土相機,舍不得扔。
要是沒有打小兒這么“玩”,我恐怕很難應付各種惡劣的拍攝環(huán)境,更不要說從戰(zhàn)場上活著回來。
不過我中學時也并非總那么快樂。我們年級有17個班,其中4個是快班,就是成績好的。我剛升中學時進的是慢班,當時慢班的教學條件不好,很多老師都是從小學調上來的。我的班主任就經常讀錯字,我覺得這樣教給同學不對,就老舉手糾正,所以她特討厭我。往往這時候總有幾名班干部怒氣沖沖地向我奔來,警告我下次“老實點”,老師怎么教就怎么學。所以后來,我鉚足了勁學習,想考到快班,離開這里。最后不僅如愿進了快班,還考上了北大。
回想起來,我現(xiàn)在這種敢于“懷疑權威”的精神就是從中學培養(yǎng)起來的。人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能人云亦云,得敢于懷疑。就像我認為攝影,不能光附和著拍美的東西,要揭露丑的,有批判性,這樣才能讓這個世界越來越美好。
小瓷會客廳
您認為中學時期最應該培養(yǎng)的能力是什么?
表達能力,清楚直接地告訴別人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小學主要培養(yǎng)語言的表達能力,中學就是文字。
您特別強調“玩”這件事,這好像和很多家長、老師的觀點相悖。
“玩”是發(fā)展天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很多動手能力,生活技巧都能從“玩”中得來。比如我小時候做彈弓要用直鐵絲,怎樣才能把鐵絲拉直呢?用錘子敲沒用,得兩個人,一人拽著鐵絲的一頭繞過圓柱抻。這么小的一個問題,沒準就能讓很多人束手無策?,F(xiàn)在的中學生學習負擔太重,沒時間玩,也就沒時間真實地生活,而這些都是成長中必需的。
您中學時的理想是什么?
特想當一名鐵路工人,就是火車來了,撂桿不讓行人通過的那個活兒?,F(xiàn)在我認為,好的工作要滿足三點:你有興趣,你擅長并且能以此謀生。
責編/劉小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