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懋浙
(嘉興市公安局,浙江 嘉興 314000)
網絡涉警輿情危機多發(fā)的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
□魏懋浙
(嘉興市公安局,浙江 嘉興 314000)
當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呈多發(fā)狀態(tài),主觀方面的原因有公安機關對輿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滯后、決策部門應對危機的專業(yè)化程度較低、執(zhí)行部門缺乏妥善處置的基本技巧、民警執(zhí)法不規(guī)范現象比較突出等,客觀方面的原因有人民群眾民主參政意識的增強、社會矛盾的疊加轉移、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新聞法律的嚴重缺位等。減少網絡涉警輿情危機,必須在公安機關與廣大民警中牢固樹立“處置不如預防”的理念,要系統(tǒng)地處理好正確決策、規(guī)范執(zhí)法、謙遜行事、注重細節(jié)、及時報送、處理前置、主動出擊等方面的問題。
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管理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已成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但如處理不好,也極易發(fā)生網絡輿情危機。如一起普通涉警事件,經過網絡的發(fā)酵,很可能成為影響巨大的社會熱點,并演變?yōu)檩浨槲C。近幾年來,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事件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據公安部調查統(tǒng)計,我國2008年跟貼10萬條以上的較大規(guī)模的網絡涉警輿情危機達178起,而2009年上半年就達161起。避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已成為保持和提高公安機關公信度的首要任務之一。
(一)主觀方面的原因分析。
1.輿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滯后。我省各級公安機關輿情信息缺失嚴重,尤其是基層所隊對輿情信息的收集、匯總工作多無專人負責而流于形式,致省、市、縣三級公安宣傳部門無法及時對敏感事件作出判斷,導致危機的發(fā)生。而危機一旦發(fā)生,也因為缺少進一步有效的收集、分析、研判,不能及時對事態(tài)作出客觀、全面的判斷,錯失妥善處置良機。
2.決策部門缺少應對的專業(yè)性。一是體制上存在不足。一些重大的網絡涉警輿情事件,地方政府往往干預處理過程,處置失策時,危機的后果卻要公安機關承擔。而公安自身在處理某件具體的事件時,往往因危機定性困難而存在相互推諉的現象。二是認識上存在不足。一些公安機關領導對網絡輿情危機認識不到位,對易被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信息不能引起足夠重視和及時掌握,對可能出現的危機后果估計不足,工作缺乏預見性,往往導致被動。三是機制上存在不足。目前省市兩級公安機關雖有《輿情危機處置規(guī)范》,但缺乏較強的可操作性,危機產生后,往往憑主要領導的經驗采取應對措施,而縣級機關尚未普遍建立處置規(guī)范。
3.執(zhí)行部門缺乏妥善處置危機的基本技巧。有些基層單位領導和民警缺乏應對媒體的基本常識和經驗,面對危機總是采用“一捂、二堵、三拖、四拒絕、五控制”的方式回避媒體,試圖壟斷新聞源和話語權,但往往適得其反。在網絡上,無語等于默認,絕對的刪帖視同心虛,只會引發(fā)更大的危機。有些單位特別是所隊領導不懂新聞發(fā)布技巧,隨意發(fā)布信息導致事件惡化。有些單位網絡評論員素質不高,能力不強,引導效果不佳。
4.民警執(zhí)法不規(guī)范現象比較突出。從近年來我省出現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事件來看,涉及到民警執(zhí)法不規(guī)范、不作為甚至亂作為的負面新聞占有較大比例。一些網絡開設的輿論監(jiān)督類欄目,每天連篇累牘報道群眾對公安民警不作為或亂作為的投訴,導致公安民警執(zhí)法權威和隊伍形象嚴重受損。嘉興市近三年來發(fā)生的網絡輿情危機中,涉及民警執(zhí)法不規(guī)范的達到70%左右。
(二)客觀方面的原因分析。
1.人民群眾民主參政意識的增強。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008年4月5日,國務院公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黨和政府日益開放、開明的態(tài)度和日漸成熟的機制為人民群眾參政提供了更加廣泛的平臺,公眾熱衷通過網絡關注涉警事件,并進行價值評判,以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是必然的現象。
2.社會矛盾的疊加轉移。目前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增多、部分群眾心態(tài)失衡的情況下,涉警公共事件尤其會被“放大”并出現“訴求轉換”的現象。事實上,一些腐化的官員、為富不仁的商人、貪贓枉法的公務員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因此只要是事件涉及到群體中的某個個體時,往往會不分青紅皂白地首先給其貼上“貪官”、“奸商”、“惡吏”等標簽,也不管事情原委,首先質疑其公正性、正義性。一旦出現涉警事件,往往會惡化為危機事件。
3.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在網絡媒體對社會問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信息時代,公眾借助網絡輿論的力量,對涉警事件的處理施加干預。而在當前媒體數量大量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媒體往往以迅速報道突發(fā)公共事件特別是以搶發(fā)爆炸性信息為要務。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和從業(yè)人員,也會帶著明顯具有個人傾向的態(tài)度進行報道。
4.新聞法律的嚴重缺位。我國缺少能有效起到規(guī)范、完善新聞行業(yè),監(jiān)督、保護記者權利和利益的《新聞法》,因此難以用新聞法律來規(guī)范網絡新聞行為,為新聞采訪、轉載等明確定位,特別是記者、編輯、被采訪對象的民事權利及義務,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企業(yè)團體等被監(jiān)督對象的權利及義務,這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遏制涉警假新聞、惡意炒作涉警事件等現象的發(fā)生。
鑒于當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頻發(fā)的現狀及原因,要切實轉變隨時可能出現的輿情危機的被動局面,必須盡快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特別要在公安基層單位和廣大一線民警中大力宣傳“處置不如預防”的理念,減少涉警輿情危機,降低涉警輿情危機對公安機關和隊伍建設的沖擊。為盡可能避免網絡涉警危機事件的產生,公安基層單位及廣大民警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正確決策。公安基層所隊作為與群眾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行政司法部門,工作是否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從而避免輿情危機事件的出現,工作決策的正確性無疑非常重要。
1.抓住特點。本部門轄區(qū)的治安特點必須牢牢掌握。如某個基層單位或社區(qū)民警的工作區(qū)域是敏感區(qū),出一點小事就可能在幾分鐘內衍生為全國性的輿情危機,在工作布置、日常管理中要特別注意。
2.解決重點。抓治安工作必須照顧全面,突出重點。某個時段群眾特別關心的重點治安問題應該想辦法抓緊解決或努力去解決。如今年6月以來,“兩搶”問題、酒后駕車問題就是群眾特別關心的治安重點問題,極易成為網絡輿情關注的焦點。
3.正視難點。許多公安難點問題一時難以徹底解決,但決不能放任。酒后駕車、城中村治安亂點、黃賭毒等現象是近年來的痼疾,基層所隊必須對此高度重視,決不能使其形成氣候,造成公安機關打擊不力的社會認識。
(二)規(guī)范執(zhí)法。法治意識不強,群眾觀念缺乏,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不端正,作風散漫,不思進取,此類不良執(zhí)法思想是產生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事件的根源。
1.執(zhí)法思想。要牢固樹立執(zhí)法為民的思想意識,不斷增強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執(zhí)法觀念;牢固樹立依法辦事的思想意識,把執(zhí)法行為上升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高度;牢固樹立文明辦案的意識,把用文明的行為辦案、以文明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融入執(zhí)法之中;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增強工作責任心和政治責任感。
2.執(zhí)法對象。要特別重視與人民群眾直接相關的執(zhí)法事項,如有無濫用執(zhí)法權力、徇私枉法、辦金錢案、人情案、關系案;有無特權思想,辦案不負責任,非法插手經濟糾紛,搞刑訊逼供、濫用強制措施;有無違法干預辦案,保密意識不強,導致案件泄密,等等。
3.執(zhí)法內容?;鶎用窬袚舜罅康姆蔷瘎栈顒尤蝿眨@是引發(fā)網絡輿情危機的潛在因素。要嚴格按照《人民警察法》的規(guī)定,避免地方政府濫用警力,避免參與非警務工作,減少警民之間沖突的機會。
(三)謙遜行事。目前社會治安正處在非常嚴峻的時期,執(zhí)法環(huán)境差,一些群眾不愿配合公安工作,公安工作壓力之大前所未有,經常遇到一些被侵害的群眾把責任加到公安身上。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警方很難去左右他們的觀念和做法。因此基層民警說話辦事必須非常小心。
1.親民愛民。廣大民警要有真正的愛民之心,特別是經常與群眾接觸的窗口單位及基層民警,要待民以誼,示人以誠,杜絕對群眾冷、硬、橫、推現象,最大限度少積民怨。
2.善于溝通?;鶎訂挝惶貏e是派出所,每天都會出現糾紛調解工作,由于這類事件多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當事者往往情緒激動,調解民警的調解溝通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有些事情一時解決不了,至少要不使矛盾激化,馬上捅到網上去。
3.靈活通達。由于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大變革期,許多新問題新情況并無定論,執(zhí)法中缺少司法解釋致操作缺乏規(guī)范。在為人做事上,要盡量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如在治安調解中要本著“宜解不宜結、宜和不宜激、宜緩不宜急、宜寬不宜嚴”的原則,化解社會矛盾,切實平息糾紛,增進社會和諧。
(四)注重細節(jié)?!暗雷晕⒍?,禍自微而成”。民警的工作、生活作風往往體現在小事、細節(jié)上,但卻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格觀的體現,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思想品質、精神情操的縮影。特別是民警在辦理案件、執(zhí)行公務過程中的言行舉止,反映出一名民警在對待日常工作中的態(tài)度和工作水平。
1.語言文明。有些基層民警對群眾不禮貌,態(tài)度冷漠,說話不注意時間、場合、方式、方法。而現實中,因為一件無足輕重、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句無意中說錯的話,被網絡放大,在社會中流傳,引發(fā)輿情危機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2.著裝規(guī)范。警服是正義的象征和法律的代表,公安機關的整體形象就是全體民警特別是基層民警在群眾心目中個人形象的疊加?;鶎用窬洺W⒁饩细鞣N標志是否齊全,尤其是帽子、警徽有無歪斜,是否卷袖、不系領帶、穿淺色鞋子等。出警時注意八件套是否齊全,避免因裝備不齊使處警效果達不到要求。
3.行為端莊。網絡貼子多喜歡炒作民警不良個體形象?;鶎用窬趫?zhí)法執(zhí)勤中,要注意站姿、坐姿,切不交頭接耳、嬉笑打鬧、抽煙吃食等。特別是在處置群體沖突事件中,手機拍攝的鏡頭極容易上網,所以更要盡量避免出現非常規(guī)形象,因為這種狀況下,往往是全面檢驗民警素質、能力、形象的關鍵時候。
(五)及時報送。發(fā)生涉警輿情事件,任何一位當事民警都要及時向單位領導匯報,單位領導則要及時向更上一級領導匯報,嚴格執(zhí)行逐級匯報的信息報送制度。
1.正確判斷。發(fā)生了可能觸發(fā)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的事件時,基層民警一定要學會判斷,對可能引發(fā)的消極后果,要做到心中有數。如一時判斷不了,也應與同事、領導商量、匯報,集思廣益,作出正確判斷。
2.及時報送。目前所隊一級公安基層單位普遍缺少處置危機的能力是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針對網絡輿情危機產生突然、擴散快速的特點,及時匯報可求得上級公安機關的幫助,為妥善處置危機事件贏得時間。最忌內部瞞報、漏報,致失去處置先機。
3.全面掌握。要在匯報并得到上級指示的過程中,主動地進一步了解掌握盡可能全面的、真實的情況,即使在處置危機的過程中,也要不斷掌握事件本身或與事件有關的信息。要杜絕在事實不清、情況不明的狀況下盲目處置涉警輿情危機。
(六)處理前置。一旦發(fā)現危機苗頭,如媒體記者已在采訪,當事人已準備上網發(fā)貼等,基層單位在迅速報告上級的同時,要千方百計穩(wěn)住記者或當事人,在上級來人處置前進行先期處理。
1.內外有別。要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泄密失密的情況出現?;鶎訂挝灰貏e注意的是:有一些涉警輿情事件中,記者沒有采訪到事件的深層次內容,但警方與其打交道的不慎舉動、不當行為及封堵消息的某些措施,反而形成涉警輿情危機。
2.合理解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進行適當的解釋說明。事件可分三種情況,一是公安機關沒有錯,二是有部分過錯,三是全錯。第一種情況,解釋或說明要以使對方取消所有的疑慮為目的。
3.學會道歉。前點第二、三種情況,要作道歉。警方誠意認錯,主動、及時、全面、深刻地分析錯誤的原因,盡快處理責任人,并采取有效方法,避免再度發(fā)生錯誤,給社會、公眾一個能夠接受的結果,可以有效避免媒體的炒作,甚至能爭取更多的人為警方說話。如有可能,可請雙方都信賴的第三方介入。
(七)主動出擊。針對可能發(fā)生危機的不實信息或質疑聲音,不論大小,盡量消彌,避免因誤解而產生網絡輿情危機。基層所隊要積極配合上級機關專門部門做好各項工作。
1.快說事實。盡可能快地在第一時間把全部或者基本事實通過媒體發(fā)布出去,以官方、權威的信息占領社會輿論陣地,是目前普遍認同的引導輿論甚至力爭掌握輿論主動權的有效方法。
2.只講真話。謊言無非是推卸或逃避責任的一種拙劣的做法,更可怕的是,以謊言蒙蔽真相的時間越久,公信力的透支愈嚴重,在修復公信力方面支付的成本就越高。少有僥幸心理,多從大局考慮,是決定如何講真話,講多少真話的唯一考慮。
3.慎談原因。主動回應質疑時,必須慎談原因。很多涉警輿情事件都比較復雜,很難做到在短時間內確切了解并掌握其全部情況。
風起于青萍之末。絕大多數的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事件都出自基層所隊,在應對涉警輿情危機時,不僅要堅持科學的原則、理性的方法,更要注重基層單位和一線民警的教育、訓練,使輿情危機事件盡可能少出現、早化解、快處理,使網絡輿情向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方面發(fā)展。
D631
A
1674-3040(2010)04-0032-04
2010-04-28
魏懋浙,浙江省嘉興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林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