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明 張建文 邢會琴 費永祥 張建朝
鈴薯是甘肅省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農(nóng)民增收的主導產(chǎn)業(yè),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病蟲為害逐年加重,成為限制馬鈴薯高產(chǎn)、豐產(chǎn)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產(chǎn)業(yè)發(fā)展。因此,馬鈴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顯得尤為關鍵。
1.1 基地選擇 基地的土壤、灌溉水源、空氣質量必須符合產(chǎn)地環(huán)境條件要求,遠離工業(yè)“三廢”排放、污染區(qū)域,并有隔離保護措施。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壤理化性狀良好、空氣流通良好、富含有機質、適宜塊莖膨大的沙質土壤種植為宜。
1.2 基地管理
1.2.1 建立生產(chǎn)基地檔案 每塊田地必須建立獨立生產(chǎn)記錄,以提供馬鈴薯生產(chǎn)活動持久性記錄。新建基地必須進行產(chǎn)地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測和土壤有害成分檢測?;刈龊猛寥鲤B(yǎng)分測定、土壤質量(總汞、總砷、鉛、錫、鉻、六六六、滴滴涕)測定、灌溉水質(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等)測定工作,整理存檔。
1.2.2 制作土壤分布圖 依不同土壤類型、養(yǎng)分類型,為較大面積的生產(chǎn)基地制作土壤分布圖,用來制定輪作計劃和種植方案。并在其上標注生產(chǎn)規(guī)模、品種,便于管理。
1.2.3 合理輪作 與非茄科作物輪作2~3 a(年),可減少土壤中有害生物種群數(shù)量的積累,降低植株對農(nóng)用化學品的依賴。
1.2.4 土壤消毒 為減少土傳病菌和地下害蟲,如立枯絲核菌、晚疫病菌、鐮刀菌、黃地老虎、金針蟲、螻蛄等,克服連作障礙,在種植之前采用農(nóng)業(yè)措施與化學防治相結合進行土壤消毒,化學處理土壤必須保留記錄。防治莖基腐病、干腐病,可在播種前或機播時,每667m2用2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5 kg+細砂或細土500 kg制成毒土,撒于土壤表面或起壟時撒于壟土里,也可稀釋成500倍液于機械起壟時噴于壟面上。也可用40%世寧(噁霉·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 kg+細砂或細土500 kg制成毒土,或稀釋成1 000倍液進行土壤處理。也可用五氯硝基苯∶世寧按2∶1的比例摻加細砂或細土處理土壤。
防治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可在播種前或機播時,每667 m2用10%吡蟲啉濕拌劑200 mL+水75 kg,或70%噻蟲嗪濕拌劑 200 mL+水75 kg,或3%辛硫磷顆粒劑5 kg+細土15 kg,或2.5%氯氟氰菊酯水乳劑20mL+水75 kg,進行毒土撒施或藥液噴施。
1.3 嚴格種薯調運制度 對種薯的調入、調出產(chǎn)地進行嚴格檢驗檢查,或對種薯進行室內分離檢驗。嚴禁從疫病區(qū)調運種薯。
2.1 做好窖藏準備工作 種薯入窖前徹底打掃舊窖。用40%福爾馬林50倍液均勻噴灑窖壁,或每立方米用40%福爾馬林10mL、高錳酸鉀7 g悶窖。先將高錳酸鉀置于容器內,然后注入福爾馬林,即產(chǎn)生消毒氣體,悶窖48 h(小時)后打開通氣孔與窖門,2 d(天)后窖藏種薯。
2.2 精選薯塊,細心收藏 收獲和入窖時,應剔除帶病、蟲咬、破傷薯塊。在運輸、貯藏過程中應輕拿輕放,防止造成傷口。
2.3 窖藏方法與窖藏量必須適當 一般永久磚窖采取袋裝垛藏,采用網(wǎng)眼3mm×3mm、40~50 kg的編織袋,垛應距地面10~15 cm高,薯袋呈網(wǎng)格狀堆放,每垛6~7袋,垛與垛之間設60~80 cm寬的通風道,垛距窖墻30~40 cm寬。一般薯塊裝到窖高2/3處為宜,窖的利用容積為貯藏容積的65%左右為宜,一般每立方米窖藏鮮薯約487 kg為宜。
2.4 加強薯窖管理 根據(jù)馬鈴薯貯藏期間生理反應和氣候條件,在貯藏初期,從入窖到11月底以降溫散熱為主,窖口通氣孔要經(jīng)常打開,做到白天大開,夜間小開或關閉,保持窖內溫度1~4℃。貯藏中期,12月~翌年2月主要防寒保溫,經(jīng)常檢查窖溫,控制溫度1~4℃,相對濕度80%左右。貯藏末期,3~4月窖內以低溫為主,保持溫度1~4℃、相對濕度80%左右,同時注意避光以防止種薯變綠發(fā)芽。
在馬鈴薯集中種植區(qū)設立田間觀察圃,從植株現(xiàn)蕾期開始定期檢查,測定空氣溫度、空氣相對濕度、降雨量等指標及田間出現(xiàn)中心病株情況。以此為依據(jù),利用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tǒng),對晚疫病的發(fā)生流行做出測報,并指導防治。
控制馬鈴薯環(huán)腐病、黑脛病、干腐病、瘡痂病、晚疫病是關鍵,要確保苗全,減少苗期病蟲害的發(fā)生。
4.1 晾種 播前30~40 d(天),選晴天中午倒袋1~2次,嚴格剔除病、蟲、爛、傷、雜、劣種薯。切塊前在陰涼處晾種3~5 d(天),促進側芽萌發(fā)。
4.2 切刀消毒 準備2~3把刀具,將刀具放入每千克含0.1%高錳酸鉀0.1 g、1%農(nóng)用鏈霉素100 mg、春雷霉素200mg的溶液中浸泡處理。注意用塑料桶配制藥液,每隔4 h(小時)更換1次藥液,藥液現(xiàn)配現(xiàn)用。切薯時將薯塊先從臍部切一刀檢查,剔除有病癥的薯塊,再把切過病薯的切刀放入消毒液中消毒。
4.3 藥劑拌種 切好的薯塊用1%硫酸銅水溶液、1%農(nóng)用鏈霉素、旱地寶(異丙草胺)300倍液均勻噴霧后,悶種24 h(小時),再在陰涼處晾干后播種?;蛴?.5%適樂時(咯菌腈)懸浮種衣劑、70%高巧(吡蟲啉)濕拌種劑、70%銳勝(噻蟲嗪)濕拌種劑按種薯質量的0.1%拌種,或用52.5%抑快凈(噁酮·霜脲)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浸種。
以保苗為主,主要防治對象是干腐病、地老虎、金針蟲、螻蛄。
5.1 及時壓土、放苗 對機械覆膜播種模式,在即將出苗前及時在膜上均勻壓1.0~1.5 cm厚的土層,防止露出地膜,造成燙苗。對人工起壟覆膜播種模式,5月上中旬當幼苗頂膜時,在早晨破膜放苗,可有效防止干腐病和灰霉病發(fā)生。結合放苗,拔除壟面和壟間溝內雜草,以利培育壯苗。
5.2 燈光誘殺 懸掛頻振式殺蟲燈,燈高1.5 m,每盞燈控制面積2~4 hm2,能有效捕殺地老虎。
5.3 防治指標及藥劑防治 每平方米有黃地老虎3~5頭、螻蛄3~5頭、金針蟲3頭時為地下害蟲的重點防治時期,要開展全田普防。一般每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60 mL+水45 kg,或用2.5%功夫(氯氟氰菊酯)乳油17mL+水45 kg灌根,每隔7~10 d(天)防治1次,連防2次。
5.4 拔除雜草和病株 結合田間除草,拔除萎蔫、葉面病斑較多、黃化死亡的植株,注意將遺留于土壤中的切塊挖出,并在拔除病株處穴施0.1%硫酸銅、1%農(nóng)用鏈霉素,噴撒64%殺毒礬(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于回填穴土中,有效防治環(huán)腐病、黑脛病、晚疫病和枯萎病。
主要防治對象是晚疫病、早疫病、莖基腐病、蚜蟲、豆芫菁、二十八星瓢蟲。
防治指標:馬鈴薯晚疫病初見病葉;馬鈴薯早疫病初見發(fā)病中心;馬鈴薯莖基腐病病株率5%;二十八星瓢蟲單株2~3頭;蚜蟲蚜株率10%,單株5~7頭;豆芫菁蟲口密度10頭·m-2。
晚疫病與早疫病可同時防治,每667m2第1次用72%克露(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00~150 g 300~450倍液,第2次用70%安泰生(丙森鋅)可濕性粉劑150 g 3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150 g 300倍液,第3次用64%殺毒礬(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00 g 400倍液,或銀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水劑100mL葉面噴霧。防治莖基腐病可用80%大生M-4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紋曲寧(井·1億活枯草芽孢桿菌)水劑500倍液灌根。蚜蟲、二十八星瓢蟲、豆芫菁可同時防治,每667m2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50mL,或25%殺蟲雙乳油50mL。
一般在收獲前10 d(天)左右割除莖蔓,留茬0~5 cm,有利于減少田間枯枝落葉,減少病菌和害蟲越冬場所,可有效控制晚疫病、早疫病、干腐病、環(huán)腐病、黑脛病、青枯病、地老虎等。選擇晴天收獲,嚴防收時或收后淋雨、受凍。人工撿拾時,隨時分級,將破損薯、病薯單放。收獲后種薯應在田間晾曬風干后貯藏。收獲時注意勿將品種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