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雙遼市遼東街中心校,吉林 雙遼 136400)
小學語文教學要立足于發(fā)展,這已成為當前大家的共識。但聯(lián)系教學對象我們要發(fā)展兒童的什么?葉圣陶先生早在 80年前談到小學國文教育應當怎樣改革時就明確提出了“須認定國文是發(fā)展兒童的心靈的學科”的著名論斷。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是對兒童教育的關鍵。
首先“心靈”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葉老為什么強調語文是發(fā)展兒童的心靈的學科呢?語文教學和發(fā)展兒童的心靈有什么關系呢?
第一,語文學科發(fā)展兒童的心靈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語文是一門表情達意的學科,通過語文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想情感是義不容辭的任務。正如葉老所說的“文字所以表聲音,聲音所以達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沒有情思,就沒有發(fā)出聲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見情思為聲音的泉源,而文字為聲音的符號。兒童學習語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磨練情思,使情思“進于豐妙”,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另一方面還要練習表達情思的方法,在說話、作文中將自己的情思表達出來。也就是說,通過讀書、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對所讀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寫好文章。
第二,思想情感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F(xiàn)在,我們有的兒童對人對事都缺乏熱情,有些是非常感人的事,他們卻無動于衷;無論父母對他有多么好,他也感受不到、體會不到父母的深情,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感是兒童思想意識、道德行為形成的基礎與動力,兒童的道德行為都是以道德情感為先驅的。兒童有了愛父母、愛祖國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愛父母、愛祖國的行動。所以情感教育,即人格教育。
第三,思想情感是兒童學習的動力和基礎。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帶有情緒和情感的,教學也不例外。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結合就會大大提高認知效果。凡是名家名篇,讀起來瑯瑯上口,能打動人的情思,就是因為作者心懷深情,而吐露出的情語。
恰如近代學者王國維所言:“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本罢Z中含蓄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所以《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課程總目標中還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都說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思、發(fā)展兒童心靈的重要意義。我認為語文應成為發(fā)展兒童心靈的搖籃。
由于情感的陶冶,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學生內(nèi)心就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入境入情,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從而受到情感的陶冶。這樣,作者、教師、學生的心靈才能達到共鳴,使教學達到最高境界。要使教學達到這個高境界,要發(fā)展兒童的心靈,關鍵在于教師要具有一顆真、善、美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