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英 張應二
(1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4;2徐州工程兵指揮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4)
大學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但在現(xiàn)實中,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大學生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遭遇并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難題之一。如何正確認識大學生逆反心理現(xiàn)象,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消除這一心理現(xiàn)象,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是需要我們共同研究的重要課題。
什么是逆反心理?在朱智賢編的《心理學大詞典》里有一個較好的概括: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帶有較強烈的抵觸情緒”。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存在著明顯的年齡特征,在大學生中尤為突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逆反心理主要指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對教師本身或教師所談及的事理產生抵觸、反感從而故意表現(xiàn)出來的與教師的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馳的一種抵觸心理。這種逆反心理的存在,不僅會嚴重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會增加大學生與教師的對抗情緒,從而影響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逆向程度大體呈正偏體,即程度嚴重的較少,中等程度是大部分,其中較多的又都向輕微方向偏斜。但當個別人產生逆反心理后,極易引發(fā)滾雪球效應,形成一個逆反群體,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
大學生之所以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逆反心理,應該說既有其本身特殊發(fā)展階段所表現(xiàn)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不足也是影響大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今的大學生年齡大多在二十歲左右,正處于青年期,青春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的階段。當進入青年期以后,大學生對獨立的要求愈發(fā)強烈,對一切事物常產生一種盲目的反抗,內心經常孕育著一種莫名其妙的騷動?,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二重人格:他們觀察力敏銳卻認識片面,求知欲望強而鑒別能力差,感情豐富而理智力弱,民主意識強而組織紀律性差,知識面廣而社會公德素養(yǎng)差,向真性強而可塑性大,有些甚至還不同程度地清高自負,放縱任性,以自我為中心。
這個年齡段的人,世界觀還未完全定型,看問題容易片面偏激。如把局部的黨風不正,個別干部腐化墮落夸大為全部,對共產黨遏制腐敗持懷疑、否定態(tài)度,當教師講黨建理論時學生覺得是說的一套,做的一套,理論和現(xiàn)實反差很大,致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頓生厭惡之感,非但不愿接受其內容,而且會認為教師是粉飾太平、“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等等。有時即使意識到自己錯了,也要堅持下去,甚至還要找出各種理由和借口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梢?,在大學生中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是同他們的年齡特點相關的。
心理是對客觀環(huán)境的反映,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所表現(xiàn)出的逆反心理與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呈現(xiàn)出多樣化趨勢。對于心理、思想發(fā)展均不完善的大學生來說,難免會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和各種信息面前迷失自我,為了凸顯自我,他們很容易一反傳統(tǒng)束縛,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逆反心理。
此外,大眾傳媒的多樣性和方便快捷性拓展了大學生接觸社會環(huán)境的空間,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以及某些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也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容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從而形成逆反心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領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也日趨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應與時俱進,但在現(xiàn)實中卻是教育內容與實際脫離,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沒有產生心理共鳴,必然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1、教材內容不盡完善
一是內容重復。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在橫向上,其中的思想路線問題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哲學部分內容重復,“市場經濟理論問題”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政治經濟學內容重復,外交戰(zhàn)略部分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重復,社會主義建設部分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重復等。在縱向上,又與中學甚至小學的內容重復,很難讓學生有新鮮感。
二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緊密?,F(xiàn)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很多知識點只是單純的就理論談理論,可讀性差,很多章節(jié)從概念、定義到理論原理再到意義,千篇一律,抽象性條文多,生動有趣的內容幾乎沒有,不能深入淺出,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重視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問題,和社會實際聯(lián)系不密切。
2、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相對滯后
首先教學方法單一。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本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模式,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有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照本宣科現(xiàn)象嚴重,只求學生記住所講的內容,忽視了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排斥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理想。
其次教學手段落后。在一些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許多教師還是習慣于傳統(tǒng)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許多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如電視教學、多媒體教學、網(wǎng)絡教學等手段,沒有有效地利用起來,限制了課堂的信息量。
3、教學考評不合理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還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考試方法,不注重對學生平時考核的積累和日常行為的記錄,用一次性考試分數(shù)來評判個人的政治及道德水準的高低??荚嚪绞絾我唬]卷多,開卷少;筆試多,口試、答辯方式少;理論考試多,實踐能力考察少??荚噧热菀仓痪窒抻诮滩闹械幕局R和基本理論,只注重對學生“知”的考核,不注重對學生“行”的考核,沒有把“知行合一作為考評標準。
應該承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學生的逆反心理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對此我們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思考對策。
首先,應該承認這一現(xiàn)象客觀上反映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在內容、方法上存在許多問題,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并非“事出無因”,它也敦促人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進行改革;其次,逆反心理包含有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產生逆反心理其實也是大學生一種誠實的表現(xiàn)。它反映了大學生自我意識強,能求異,能創(chuàng)新的特點,現(xiàn)代社會充滿競爭,迫切需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開拓進取的人才,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逆反心理中的創(chuàng)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并合理引導,只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對此有了正確認識后,教師就不致于對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感到頭痛了,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教育者才能心平氣和地靜下心來思考對策。
選用編寫水平高的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高校應堅持自編與引進相結合,加強教材建設,形成教科書、輔導資料相配套的教材體系。在編寫教輔資料中要關注社會熱點,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內容很難及時作出調整,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要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更新教輔資料,把教材的內容和時政熱點、疑點、難點結合起來,師生共同探討思考,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代青年學生思想活躍,已不滿足于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的學習模式,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手段。
1、改革課堂教學,摒棄“一言堂”、從單向灌輸型向雙向交流型轉變。當代大學生民主意識、平等意識比較強,他們不喜歡別人一味地強迫命令他們信仰什么,干什么,如何干。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喜歡跟教育者交流。我們要了解大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大膽嘗試討論式、辯論式、案例分析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多同他們交流思想,減少抵觸情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手段。目前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又多又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幾乎同時甚至落后于受教育者獲取信息,因此,教育者要加強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的學習應用,要趕上時代變化,盡可能早的獲取信息,對信息分析判斷后,在課堂傳授時分清利弊,講透道理,用疏導的方法減少學生的逆反心理。另外,加強電化教學,利用電視、錄像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如政治經濟學課播放《勵以寧談國企改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播放《改革之路》等大型錄像,這樣圖文并茂的效果,加上教師的講解、輔導,使課上得更生動、具體、形象、直觀,增大信息量,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3、加強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豐富第二課堂。可以試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計劃中,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社會實踐課時集中使用,指導學生到工廠、農村、街道參觀、調研、勞動實踐。了解國情、省情,感受現(xiàn)代化建設的脈搏,在實踐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認識,增強歷史使命感、責任感。提高能力,強化和鞏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考核既要檢查學生基礎理論掌握的情況,也要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課程考核中必須緊密結合實際生活。一是考試的試題內容必須把學科的基本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設置材料分析題,著重考查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實行閉卷與開卷、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的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平常作業(yè)、論文都應該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平時的德育表現(xiàn)也要列入考核內容之一。“知”是手段,“行”是目的,歸宿。只有把“知行合一”作為考評學生政治素質的標準,才能使學生每時每刻都注重自已的言行。
[1]萬柏,萬美容,李東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新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張素梅,大學生對“兩課”教育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