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華 李光榮
善于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葉清華 李光榮
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全社會的不懈努力。在新的形勢下,高度重視和善于做好群眾工作,是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群眾工作水平的要求,是推進城鄉(xiāng)改革發(fā)展與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緊迫需要,是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當務之急。
強化情感紐帶,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前提?!皹访裰畼氛撸褚鄻菲錁?;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情感是維系干群關系的紐帶,也是化解群眾矛盾的橋梁。大量事實表明,當前許多人民內部矛盾的發(fā)生乃至激化,往往與干群關系緊張有直接關系。一些干部對群眾缺乏感情,對群眾訴求束之高閣,對群眾利益漠不關心,有的甚至把為群眾解難濟困看作是一種“恩賜”,把群眾正常的上訪看成“找麻煩”,把敢于提不同意見的群眾看成“刁民”,致使一些群眾心生怨氣。改變這種狀況,根本在于各級干部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真心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情感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各級干部必須學會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觀察社會、分析矛盾、制定政策、開展工作,做到尊重群眾而不漠視群眾、無私奉獻而不與民爭利、全心全意而不敷衍塞責,時刻注意重視群眾的訴求,傾聽群眾的呼聲、體察群眾的情緒、關心群眾的疾苦,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加強交流溝通,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途徑?!氨鶅鋈?,非一日之寒”。有些重大突發(fā)事件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一些干部缺乏見微知著的能力,特別是一些新成長起來的年輕干部,缺乏經受艱苦環(huán)境的鍛煉,缺乏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敷衍塞責,對簡單的矛盾視而不見、見而不聞、聞而不辦、辦而不力,久而久之,導致群眾怨氣淤積沉淀,最終釀成嚴重后果?;馊罕娒?,關鍵是要加強與群眾的交流溝通,變“截訪”為“接訪”,變“上訪”為“下訪”。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讓群眾把所想、所難、所困等說出來,在經常的交流溝通中把道理講清、講透、講深、講實,在坦誠的交流溝通中把問題解決在發(fā)生之前,將矛盾化解于萌芽狀態(tài),切實做到“潤物細無聲”。要提高交流溝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不同群體、不同對象中開展工作。要注重解決某些特殊性問題,對先富裕起來的群體,教育他們勤勞致富、合法致富,致富不忘國家,不忘社會責任;對困難群眾,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利益調整,認清前途,振奮精神,自強自立;對有合理要求而暫時無法滿足的群眾,耐心說明原因,爭取理解,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盡早解決。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核心內容。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社會生活日趨多樣、多元、多變,人們思想活動呈現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特點。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出現了行業(yè)之間、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糾紛。集體上訪與群體性事件增加,特別在企業(yè)改制、城鎮(zhèn)拆遷、農村征地等過程中群眾矛盾尤為突出。要正視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發(fā)生的各種利益矛盾和沖突,科學分析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變化和利益訴求,立足于協調關系、理順情緒、增進理解,建立健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調處機制。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完善信訪制度,積極防范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對于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突發(fā)事件,不能退避三舍、不聞不問,要堅持“四宜四不宜”的原則,即宜穩(wěn)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宜快不宜慢、宜實不宜虛。
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隨著中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狀況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面對群眾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同志不懂得與時俱進,拘泥于傳統的套路,語言干癟,方法單一,居高臨下灌輸多,平心靜氣溝通少,行政命令多,教育引導少,“空對空”的說教多,真情實意的幫助少,群眾對此多有厭倦。而對這種情況,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必須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不斷探索新途徑、新方法,掌握溝通化解,懇談啟發(fā)和說服等技巧,綜合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經濟調節(jié)和依法調處等手段,多角度、多渠道地化解基層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努力做到“三懂四會”,即懂得群眾心理、懂得群眾語言、懂得溝通技巧,會化解矛盾、會調處糾紛、會主動服務、會宣傳發(fā)動,切實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
[見習編輯:鄭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