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維鵬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4)
史料的搜集與整理是史學研究者必有的基本功,對這一基本功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著研究成果的質(zhì)量。不死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長生不老思想的物質(zhì)反映,對這一史料的搜集與整理更能方便研究中國傳統(tǒng)的神仙思想以及宗教理論與實踐乃至民俗風情。本文擬以不死藥的搜集為例,淺談對史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的膚淺認識。
在經(jīng)典史籍的搜集中,幾乎全部是古代君王服食不死藥的記載,這表明相對于民間,古代的統(tǒng)治階級更為積極的尋求長生不老之術,他們有著獲得不死藥的更為有利的條件。在這些史籍的記載中不乏動用國家力量尋求不死之藥的古代帝王。首開尋求不死藥先河的就是秦始皇,據(jù)《史記》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不死之藥?!盵1]而綜觀經(jīng)典史籍,與不死藥有關的歷史記載以唐朝帝王為多,而且相對來說,服食不死藥以致重病或者死亡的也以唐朝皇帝為多,這是不死藥研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
《新唐書》中有關于唐憲宗服食不死藥致死的記載:
道古,……帝喜服餌,道古欲自媚,而所善柳泌自謂能化金為不死藥,乃因宰相皇甫镈以聞,俄會帝崩。[2]
此外還有唐高宗宗,唐憲宗接受臣下勸諫,止服不死藥的記載:
冬,十月,戊午,以烏茶國婆羅門盧迦逸多為懷化大將軍。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藥,上(唐高宗)將餌之。東臺侍郎郝處俊諫曰:“修短有命,非藥可延。貞觀之末,先帝服那羅邇娑婆寐藥,竟無效;大漸之際,名醫(yī)不知所為,議者歸罪娑婆寐,將加顯戮,恐取笑戎狄而止。前鑒不遠,愿陛下深察。”上乃止。[3]
乙亥,上(唐憲宗)顧謂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對曰:“神仙之說,出于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為本。《老子》指歸,與經(jīng)無異。后代好怪之流,假托老子神仙之說。故秦始皇遣方士載男女入海求仙,漢武帝嫁女與方士求不死藥,二主受惑,卒無所得。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古詩云:‘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誠哉是言也。君人者,但務求理,四海樂推,社稷延永,自然長年也?!鄙仙钊恢4]
明世宗嘉靖受長生不老思想影響頗深,自然也喜于尋求以及服食不死藥,這也在史籍中有跡可循。其中《明史》中就有明世宗不聽勸諫堅持尋求不死藥甚至杖殺大臣的記載:
世宗好神仙。給事中顧存仁、高金、王納言皆以直諫得罪。會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煉白金器百余因郭勛以進,云以盛飲食物,供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與語,大悅。朝用言:“帝深居無與外人接,則黃金可成,不死藥可得?!钡垡鎼?,諭廷臣令太子監(jiān)國,“朕少假一二年,親政如初。”舉朝愕不敢言。最(楊最)抗疏諫曰:“陛下春秋方壯,乃圣諭及此,不過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棲澡練者所為,豈有高居黃屋紫闥,兗衣玉食,而能白日翀舉者?臣雖至愚,不敢奉詔。”帝大怒,立下詔獄,重杖之,杖未畢而死。[5]
這些經(jīng)典史籍關于不死藥的記載以帝王為多,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以帝王為代表的統(tǒng)治階層掌握了話語霸權,他們在正史記載中占有主要的位置,而平民階層則在正史記載中被相對邊緣化了。
在此本文主要利用了超星(讀秀)學術搜索引擎,以不死藥為關鍵詞所得的搜索結果大致為:
四庫全書檢索3019條,古今圖書集成26條,佛經(jīng)773條,二十四史檢索3條,永樂大典檢索7條。另有史志資料1192條,包括文史資料585條,地方志658條,族譜1條。
值得一提的是,四庫全書的檢索結果中,許多是善本與珍藏本。因此,在史料的搜集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的重視網(wǎng)絡資源的應用,有時或可得到意外的收獲。
另外,族譜一條是指《乍浦東陳族譜稿》第十四世中有“秋來春去兩匆匆,憔悴羞郎復懊儂,顧冤虛稱不死藥,蟾蜍只號可憐蟲。可憐蟾兔奪明燭,影轉牀前照幽獨,子夜午夜自盈虧,上弦下弦紛斷續(xù)”之語。當前有的學者研究涉及民間傳說中不死藥與蟾蜍的關系,而這一則史料則是從族譜中輯選而來,更貼近民間。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表明,當前的史學研究,族譜的史料價值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不死藥客觀來說是一個非常偏僻的課題,但是仍然有族譜記載,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的重視族譜的整理與出版工作,以求為史學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史料基礎。
地方史料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檢索結果中地方志就占了658條,在此僅以其中兩條為例: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的《茂陵志》第20頁記載了漢武帝服丹藥患重病并且求不死藥之事:
元狩四年……武帝還聽信方士之言,在建章宮修筑承露盤,高20丈,大10圍,上鑄有金銅仙人,手摔承露盤,接收云表之露,和玉屑而快之。武帝飲后不久,即患重病,千療百治,幸免一死。接著樂成侯推薦奕大方士,聲稱他能求到“不死藥”服之可成仙,長生不老。
蒙憬,賈福義所著《銅川郊區(qū)文史》第13輯《玉華宮史話》中也有唐玄宗服丹藥以致患病的記載:
昔唐文皇平定宇內(nèi),偏師一出,則擒王滅國,如翻手焉。貞觀之治,幾及三代;所不足者,萬歲壽爾。一日伐高昌,得婆羅門不死藥,服之無驗。而有內(nèi)熱之疚,以至厭九重之居。
這兩則地方志史料就彌補了傳統(tǒng)經(jīng)典史籍中關于帝王服食不死藥以致身患重病的不足,表明雄才大略如漢武唐宗之類,依舊迷信于長生不老思想,服食不死藥以求長生。
在對不死藥的史料做出初步的整理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不死藥為物質(zhì)載體的長生不老思想一直對古代社會特別是統(tǒng)治階層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關于民間記載過少,但是不死藥在民間也有著很高的認同度。因此就不死藥為切入點考察統(tǒng)治階層與平民階層特別是宮廷與民間習俗的互動將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
綜觀不死藥的搜集與整理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史籍在研究古代社會方面,史料價值極高。正史中不乏帝王求取或者服食不死藥的記載,這對研究帝王長生不老思想乃至宮廷風俗大有裨益。當前的史學研究者,特別是社會史的研究者有忽視經(jīng)典史籍的傾向,他們認為這些史籍的史料價值更多的在于政治史研究方面,這是錯誤的導向,研究古代社會,經(jīng)典史籍依舊是研究者必須重視的方面。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子資源逐漸豐富,數(shù)據(jù)庫以及搜索引擎的開發(fā)與建立,為史學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許多珍藏本的電子化,使電子資源的價值日益重要,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的利用電子資源,使史料的搜集更為豐富和全面。
當然,族譜和地方志以及碑刻等史料也是史學研究者不應忽視的搜集來源。在不死藥的搜集中,我們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族譜中關于不死藥的記載,這與經(jīng)典史籍中不死藥更多的與統(tǒng)治階層相聯(lián)系形成了對比,使我們注意到不死藥與長生不老思想在民間也有著廣泛的認同空間,至于這一認同是由宮廷傳向民間抑或是由民間傳向宮廷還有待考證。我們從史料搜集中可以看到,不死藥的記載大多與統(tǒng)治階層有關,而平民階層的記載鮮見。這就說明在古代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利用手里的特權取得了話語霸權,致使平民階層的記載過少,為我們更為細致的研究古代社會造成了阻礙。因此如果從事古代社會的研究,僅僅依靠經(jīng)典史籍的史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要重視族譜,地方志,碑刻以及古人筆記之類的非傳統(tǒng)史料,力爭多開源流,細致的搜集更能反映民間社會狀態(tài)的史料,以求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有價值。
[1](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卷六,p252,中華書局,1959年版.
[2](宋)歐陽修:新唐書·卷八十,列卷第五,太宗子,p3584,中華書局,1975年版.
[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唐紀十七,p6385,中華書局,1956年版.
[4](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十四,本紀第十四,順宗憲宗上,p431,中華書局,1975年版.
[5](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九,列卷第九十七,p5516,中華書局,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