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輝,余麗英
(1.聊城大學法學院,山東聊城 252059;2.永年縣信用聯社,河北永年 057150)
論“納稅人”概念與“四項基本原則”的對立
溫建輝1,余麗英2
(1.聊城大學法學院,山東聊城 252059;2.永年縣信用聯社,河北永年 057150)
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納稅人”儼然成為我國法治語境中風行一時的概念。然而,這一措辭嚴重觸犯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并與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大有違背?!凹{稅人”概念以是否納稅及納稅多少論社會貢獻和排社會地位的實質是攻擊公平正義的糖衣炮彈。依照四項基本原則對其審查,“納稅人”概念不僅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相抵觸,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不相容,也觸犯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社會地位。因此,我們不宜援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納稅人”概念。
納稅人;公平正義;四項基本原則
在國外,“我是納稅人”或“別浪費納稅人的錢”等字眼時常掛在人們嘴邊。隨著國際交流的進展,“納稅人”概念也挾裹而至。在跟風流行的同時,這一口頭禪也讓人偶感不快,細思之下,會發(fā)現其中的蘊涵嚴重觸犯公平正義的觀念,并與我國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大有違背。
1.誰是“納稅人”。提起“納稅人”,人們很容易想到那些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其實,“納稅人”的概念并不僅限于企業(yè)和個體經營者。工薪一族,隨著收入的不斷提高,每月免不了要被扣掉或多或少的個人所得稅;到商場買東西,商品的價格里含了稅,顧客購買了商品,就繳了稅,也就成了“納稅人”[1]。法治意義上的“納稅人”指依照稅法規(guī)定對國家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又稱納稅義務人、課稅主體?!凹{稅人”作為繳納稅款的主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一個經濟單位或個人是否成為“納稅人”,由稅法的規(guī)定和企業(yè)或個人所處的經濟地位決定的。在中國,“納稅人”包括:(1)全民所有制企業(yè);(2)城鄉(xiāng)各類集體所有制企業(yè);(3)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 (4)國家行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5)私營企業(yè);(6)個體工商戶、農村專業(yè)戶、承包戶;(7)依稅法規(guī)定應納個人所得稅和個人收入調節(jié)稅的個人。
而時下流行的“納稅人”稱呼已經悄然偷梁換柱,這與“納稅人”概念系從資本主義國家舶來和盲目與資本主義國家接軌有關。在當前人們稱呼的“納稅人”實質上指從事生產經營單位的業(yè)主。在“我是納稅人”、“花納稅人的錢”的措辭中,“納稅人”不言而喻是社會的主人,其他諸如公務員、科學研究人員等一概成為靠他們養(yǎng)活和為他們服務的職員和仆從。如果沒有自認為是“納稅人”,又憑什么“在警察局拍著胸脯說我是納稅人應該得到服務”[2]?為什么不說我是國家的公民應該得到服務?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種語義的流變不能不引起政治思想工作者的重視。
2.納稅多少決定社會地位高低?!岸愂諆r格論”認為,稅收是人們享受國家(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而支付的價格費用。國家(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由社會成員私人消費或享受,國家(政府)由此而支付費用必須由社會成員納稅來補償。私人為了得到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而支付費用的現象,正是市場經濟等價交換行為在公共財政中的反應[3]。因此,“可以把納稅人向政府交稅的行為,看作是納稅人向政府購買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一種特殊交換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顧客是‘上帝’,那么,納稅人也應是‘上帝’,征稅人要為納稅人服務,便是順理成章了。”[4]當國家(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成為等價交換的產物,納稅多少便成為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多寡的唯一標準,納稅多少便成為決定其社會地位高低的決定性條件。
以“納稅人”取代人民的稱謂為“納稅人”依納稅多少確立社會地位開了綠燈。有識之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納稅人’真是對‘人民’所屬成員的不同稱謂,并不帶有在人民中間劃分‘納稅富人’和‘不納稅窮人’的意圖、并不企圖界定政府在施政和服務方向上任何厚此薄彼之歧視特性,又何必非要采用在概念指向上很容易引起誤解的‘為納稅人服務’的口號,來取代全民適用不易誤解‘為人民服務’的口號?”[5]退一步講,即便說全民都是“納稅人”,但是“納稅人”的觀念里包含的數量因素潛在地導致政治上的不平等,這就與公民政治上的平等地位相矛盾。
片面強調“納稅人”地位的實質是資本主義本位,即以占有社會資本的多少決定其社會地位;而不是社會主義本位,即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人民當家作主。請看這種立場的典型腔調:“納稅為了什么!是要用它買回服務,也就是說作為‘納稅人’的我們應該有權利,因為政府的運轉靠稅收,而政府官員也是由‘納稅人’養(yǎng)活的,所以理所當然政府為我‘納稅人’服務?!盵2]而我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兩相比較,其義自現。
總之,“納稅人”概念的實質是抹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巨大功績,意圖篡奪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地位,倘若不是這個意思,而秉持天下為公,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觀念,還有必要高談“納稅人”嗎?
依法繳稅本是義務,過度地強調“納稅人”的貢獻就有失偏頗。然而此種觀點似乎底氣十足,看其典型的措辭:“顯而易見,政黨和政府并不是生產機構,他們創(chuàng)造不出物質產品和生活用品去養(yǎng)活幾億人。恰恰相反,是億萬人在工廠、田地等各行各業(yè)的勞動,使得國民經濟運轉。沒有他們的生產勞動,政黨、政府的活動根本無從談起。到底誰養(yǎng)活了誰?”[2]
對于這種觀點,首先,筆者認為此種觀點認識的起點有誤。我國憲法第六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第七條規(guī)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fā)展。憲法第八條規(guī)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參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經營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業(yè)和飼養(yǎng)自留畜。城鎮(zhèn)中的手工業(yè)、工業(yè)、建筑業(yè)、運輸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等行業(yè)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國家保護城鄉(xiāng)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fā)展。憲法第九條規(guī)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憲法第十條規(guī)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于集體所有。以及其他法律規(guī)定表明,我國公共財富及其生產方式基本屬于公有,而且這些公有財富及其生產方式有國家政權的保障或保護,私人或私有經濟依法納的一點稅,可以說是滄海一粟,遠不足以自大到以社會的主人自居。按孫中山先生的話說就是“天下為公”,而絕不是天下為私。
其次,筆者認為,在工廠、田地當然是勞動,但是因為社會分工不同,從事社會管理工作,如政黨和政府的公務員和職員,以及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者,等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同樣是勞動,這已經為我國法律所確認。而且他們也會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等國家稅收,也是“納稅人”。所以,說“到底誰養(yǎng)活了誰?”不是一個是或不是所能斷定的。只能說是一個經濟共同體,其中的各種要素都不可或缺,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強調部分群體的貢獻。
自詡“納稅人”者無非是釣“納稅人”之名,沽“社會主人”之譽。持此觀念人士聲稱:“‘為人民服務’與‘為納稅人服務’并不矛盾,‘為人民服務’是個道德的概念,一個高尚的人要有利他的思想,而‘為納稅人服務’說穿了你就是‘納稅人’的雇員,這根本不是道德,這是你必盡的義務?!{稅人’權利本身是個社會契約的概念,就是公眾有這個需求,掏錢養(yǎng)了這些人,那么你是我的雇員當然要替我做事了,這不存在任何道德高尚不高尚問題。如果你是公職人員,你就要知道,‘納稅人’是你的主子,你是‘納稅人’的仆人,就是通常所說的公仆。我認為它與‘為人民服務’不構成什么對立,如果你不為人民服務只能說明你道德比較低下,但如果你不為‘納稅人’服務你就得走人。”[2]看看,“納稅人”做主人還嫌不夠,還要做“主子”,頗有封建官僚的風范。
而事實上,“納稅人”的范圍要比人民的范圍窄,如果說納稅或納稅的多少成為政治地位高低的首要條件的話;或即便認為廣大公民都是納稅人,這種說法也不可取,因為這樣也必然陷入以納稅額的多少論社會貢獻和社會地位的荒唐結論,那么,就有很多人民因不是“納稅人”或納稅額很少而成為政治上的二等公民,這顯然與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相違背,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事情。
而且經濟管理權并不對應于或意味著政治上的居人之上的特權。經濟部門的負責人、私企老板,等等,雖然在經濟上居于管理地位,也不能說其在政治上就必然代表了廣大職工的政治要求和利益,更不意味著政治地位的不平等。
“納稅人”概念的用意在于強調部分“納稅人”對社會的貢獻,說到底是一個誰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問題。很明顯,“納稅人”概念意圖以部分“納稅人”的一點貢獻抹殺廣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巨大功績。
按照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fā)源地”,人民群眾則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6]。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之所以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從根本上講,就在于人民群眾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茖W的產生和發(fā)展根源并依賴于勞動群眾生產經驗。第三,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不僅以勞動培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時期的歷史主動性推動了社會形態(tài)由低級到高級的飛躍。而經濟部門的負責人、私企老板,等等只是勞動者的一部分成員。在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貢獻中,廣大勞動職工才是主力軍。
在沒有弄清楚時下“納稅人”稱謂確切含義的情況下,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以至將自己的社會地位拱手相讓,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甚至于將自己的政治利益拱手相讓,還要感念他人的恩典。經過前面的分析,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不宜援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納稅人”概念。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主要的生產資料都歸公有,也即天下為公,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公民作為社會經濟組織的成員,人人都是勞動者,每個人在經濟組織中的分工不同,不能取代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也不能變更其政治上的平等地位。那種認為只有經濟組織負責人和業(yè)主才是“納稅人”,并以此自居和藐視他人的觀念是錯誤的。錯誤的觀念必然會導致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行動,并最終會使個人的行為與社會的公平正義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必須摒棄“納稅人”的錯誤觀念。
因為“納稅人”概念片面地以是否納稅及納稅多少作為確立社會地位的標準,導致掩蓋了其他社會成員的社會貢獻,侵犯了其他社會成員平等的政治權利。而事實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的生產資料公有,勞動者在經濟組織中的分工并不能影響其政治上的平等地位。生產資料是生產的要素,基本生產資料的公有是廣大公民和勞動者對社會貢獻平等的基礎;勞動是社會財富生產的源泉,也就是對社會的貢獻,而不論其在經濟組織中的分工。不能以廣大勞動者不是經濟組織的代表而抹殺勞動者的社會貢獻。包含錯誤思想的觀念無異于攻擊人類精神文明的糖衣炮彈,在潛移默化中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計,必須取締“納稅人”的語言市場。
“納稅人”一詞本是流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主題詞,在西風東漸和與國際接軌的文化浸淫下,我國也舶來了這一詞匯。由于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的不同,“納稅人”這一用語顯然不適合我國的國情。文化交流仍需要顧及我國的實際情況,“納稅人”這一概念就不適應我國的政治經濟情況,為了整肅語言文化環(huán)境,對“納稅人”這一用語必需正本清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方面,對文化環(huán)境的清理整肅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內容;而對我國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的凈化,亦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引下,將沒有“納稅人”概念的存身之地。
總之,時下流行的“納稅人”概念,因其語義的流變已經脫離了我國法律意義上的原本含義,而內在地抵觸了“四項基本原則”而不宜推廣和使用;即便在對其確切含義正本清源之后,“納稅人”一說也因其潛在地會導致以納稅額的多少論社會地位等弊端而沒有援用的必要。
[1]龔建軍.從“公民”到“納稅人”[J].中國稅務,2001 (1):54.
[2]唐卡.納稅人應有什么權利?——與中國一流學者的座談[J].稅收與社會,2001(10).
[3]楊萍.納稅人法律地位之探析[J].稅務研究,2007 (7):44-45.
[4]安體富,任強.論為納稅人服務[J].財貿經濟,2006 (4):82.
[5]李憲源.“為納稅人服務”還是“為人民服務”[EB/ OL].[2010-10-28].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51778.shtml.
[6]李秀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70-271.
(責任編輯張佑法)
D616
A
1007-7111(2010)12-0023-03
2010-10-3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課題“將情感因素納入罪過理論的探索”(20100470231)
溫建輝(1974—),男,法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員,聊城大學(法學院)罪過情感理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