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易(鹽城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 江蘇 鹽城224002)
《湯姆叔叔的小屋》中伊麗莎故事的重述
□丁 易(鹽城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 江蘇 鹽城224002)
講故事的人 重述 可交流的經(jīng)驗 斯托夫人
講故事的人憑“可交流的經(jīng)驗”使他所講的直接或間接經(jīng)驗成為聽故事人的經(jīng)驗。本文以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中伊麗莎的故事為例,闡釋講故事的民主化。就伊麗莎本人和黑人山姆以及白人伯德先生等人對同一故事的不同說法,究其變化的原因以及對聽故事和講故事的人所造成的影響。故事的重述消除了地域、種族、階級、政治和宗教的差異。
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以下簡稱《湯》)從1851年6月至1852年4月連載于美國《民族時代》周刊上,當(dāng)時引起了轟動,成為美國家庭里人們經(jīng)常朗讀的書。Joan Hedrick在一篇關(guān)于“客廳文學(xué)”的文章中指出:“由于客廳‘parlor’源于‘parleur’,即‘說’的意思,它與口頭文學(xué)傳統(tǒng)關(guān)系密切。客廳,是非正式的異質(zhì)社會的場合。通常一代又一代的男人、女人、兒童、仆人和寄宿者聚集在家中最溫暖的屋子里議論新聞,唱歌、彈鋼琴、織衣服和讀文章、故事和詩歌?!雹傧袼雇蟹蛉说暮芏嘈≌f一樣,《湯》也是以客廳里人們熟悉的口吻寫作的。由此可見,斯托夫人相信她的這部作品既適合以小說來閱讀,也同樣適合當(dāng)故事來講述。
瓦爾特·本雅明認為故事區(qū)別于小說有兩個主要特征:其一,“講故事的人所講述的取自經(jīng)驗——親身經(jīng)驗或別人轉(zhuǎn)述的經(jīng)驗,他又使之成為聽他故事的人的經(jīng)驗”。其二,“每個真正的故事……或明或暗地……都包含著某種有用的東西”。《湯》的“有用性”之一就是它使講故事和聽故事的經(jīng)驗民主化了。這里的民主化的含義是憑借“經(jīng)驗的可交流性”故事本身成為使眾人平等的媒介:它被廣泛改編,對所有人都有意義,使聽故事的人也成為講故事的人。②《湯》中最可以說明這一點的就是伊麗莎逃亡的場景的講述與重述。這個場景之所以在整個敘述中最令人難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被以各種說法重述20多次?!稖返臄⑹鋈?,即那些講述和傳播伊麗莎故事的人有:文本全知的講述者、奴隸、前奴隸、奴隸主、奴隸獵手、奎克教徒和廢奴主義者,還包括伊麗莎的朋友,那些買她、追她、救她的人等。下文將著重考察伊麗莎本人以及其他奴隸和白人的講述與重述,針對伊麗莎逃亡故事的不同說法,思考它們變化的原因以及它們對聽眾和講述人產(chǎn)生的影響。
當(dāng)伊麗莎親身遭遇奴隸制的一個丑惡現(xiàn)實——她的主人謝爾比決定將她和她兒子哈利賣給狡黠而野蠻的奴販黑利時,她從主人家出逃,懷抱著兒子跳上俄亥俄河上的浮冰,渡河來到伯德家避難。她在伯德家的廚房里講起她逃亡的經(jīng)過。聽伊麗莎故事的人有剛剛投票支持“逃亡奴隸法”的俄亥俄州參議員伯德先生,伯德夫人,黑人雜役老卡德喬,黑人廚師戴娜,還有伊麗莎的兒子哈利和兩個伯德家的孩子。伯德先生問:
“你是怎么過來的?”
“踩著冰塊過來的?!?/p>
“踩著冰塊過來的!”在場的人異口同聲。
“是的,”女人說得很慢,“我是這么過來的,上帝保佑我,我是踩著冰塊過來的,因為他們在追趕我,緊緊追趕我,沒有別的法子呀!”
“老天爺,太太,”卡德喬說,“冰都碎成了一塊一塊,打著旋兒,在水里上上下下的?!?/p>
“這我知道——我明白這一點,”女人急切地說,“可是我過來了!我也沒想到我能過來——沒想到我竟然能過來,可我不在乎!要是過不來,倒不如死了好。老天爺保佑了我,要是人們不去試試,誰也不知道老天爺能幫助我們多大的忙?!迸搜劾镩W出了光芒。③
伊麗莎在此將故事講述了兩遍。當(dāng)她回答伯德先生的問題時言語緩慢而謹(jǐn)慎,只是講故事的事實,然后她又重復(fù)了一下事實,辯白道:“沒有別的法子呀!”而當(dāng)她回應(yīng)卡德喬的形象和動情的評論時,伊麗莎的情緒更加激動。像山姆后來對謝爾比一家講述伊麗莎出逃經(jīng)過那樣,卡德喬在她的故事里增加了戲劇性,他說:“冰都碎成了一塊一塊,打著旋兒,在水里上上下下的?!彼⒎菓岩伤臄⑹觯茄a充了生動的細節(jié)。他形象的描述引起伊麗莎“急切”的反應(yīng),一口肯定他的描述,眼睛里放出光芒。
該場景幾乎像黑人歌曲一樣經(jīng)過了精心設(shè)計。歷史學(xué)家Lawrence Levine說,黑人奴隸音樂,“像很多非洲音樂一樣是輪流吟唱的。即音樂形式為一呼一應(yīng),一問一答”④。講故事的人單個的聲音被打斷,間隔著聽故事的人合唱似的重復(fù)應(yīng)答。此外,每個在場的人都參與故事的講述和接受,故事講述中的這個特點成為非洲及非裔美國口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伯德一家和其他人對她故事的疑問和反應(yīng)也成為另一次重述的開始。伊麗莎在卡德喬合作下予故事以生命,使重述的故事既明白又真實。
該場景的結(jié)尾是伯德先生詢問伊麗莎逃跑的決定而引起的最后一次重述,他問伊麗莎為什么“……離開一家好人家逃跑,經(jīng)歷這樣的危險呢?”伊麗莎對穿著喪服的伯德夫人間接作答:
“夫人,”她突然開口說道,“您失去過孩子嗎?”……伯德太太禁不住灑下了眼淚,等語調(diào)恢復(fù)平靜之后,說:
“你干嗎要問這個?我的小不點兒死了?!?/p>
“那您就一定同情我啦。我死過兩個……只剩下一個啦?!衣犝f……把他賣了的時候,我夜里帶著他逃了出來。他們在追趕我——買他的那個家伙,還有老爺?shù)囊恍┤恕o緊跟在我后邊,我聽見他們的聲音。我一下子跳到冰塊上,至于怎么過來的,我也說不清。不過,起初我記得,是一個男人扶著我上了岸?!雹?/p>
伊麗莎最后的這次陳述令所有聽眾信服和感動,當(dāng)她講完時,大家都哭泣起來。伊麗莎對伯德夫人的回答指出了她倆命運的相似之處——伯德夫人也有失去兒子的經(jīng)歷。伊麗莎為了讓大家相信她的故事,不僅需要他們相信她渡河的奇跡而且需要他們相信她的動機。她做到了,其標(biāo)志就是:她的白人聽眾沒有把她看作一個逃奴,而是看作一個痛苦的母親,而黑人聽眾則不時發(fā)出“上帝憐憫”等宗教的感嘆打斷她的講述。伊麗莎對每一個聽眾講她的故事,并讓他們參加進來。她對伯德先生間接而如實的回答是經(jīng)過仔細斟酌的,體現(xiàn)了他所提問題的性質(zhì);她對卡德喬激動的回答反映了他的評論;她對伯德夫人動情的回答催人淚下,使其愿付一切代價提供幫助。她作為故事講述人的能力首先體現(xiàn)在她觸及每個聽眾;其次,她把他們牽涉到故事中來使其成為故事的一部分。伯德的孩子伏在他們母親的裙子上抽泣;戴娜和卡德喬為伊麗莎的平安而祈禱;參議員夫婦決定盡力幫助她,給她和哈利衣服、錢和獲得自由的機會。
黑人雜役卡德喬在伯德的廚房里的語言使人聯(lián)想起謝爾比的家奴山姆對伊麗莎逃亡的重述, 山姆和黑利跟著伊麗莎來到河岸邊時,他們兩人親眼見到伊麗莎逃跑。當(dāng)黑利因山姆在伊麗莎逃走后“竊笑”而怒吼時,山姆回答:“愿主保佑您,老爺,我是沒法子不笑哇?!鄙侥氛f,心里長期禁錮的歡樂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她看起來真怪,又蹦又跳,冰塊吱嘎吱嘎地響。只聽聽她弄出的聲音吧:撲通、咔嚓、嘩啦幾聲,隨著又跳起來了!天哪!她跳得太妙了!山姆和安迪笑得眼淚淌下了面頰?!雹捱@兩人大笑著回家。當(dāng)謝爾比關(guān)切地問起伊麗莎時,山姆回答:“哦,她已經(jīng)渡過了約旦河。跟人們說的那樣,到了迦南福地?!碑?dāng)要山姆把情況講清楚時,他說“麗茜已經(jīng)過到了俄亥俄。她干得真漂亮,就好像用雙套風(fēng)火輪車把她載過去一樣?!比缓笾x爾比先生打斷了他,要求“喂,山姆,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訴我們……你知道伊麗莎在哪兒嗎?”山姆回答:“噢,老爺,我是親眼看見她踩著浮冰過河的。她過河過得太漂亮啦,簡直是個奇跡。我還看見一個男人幫著她走上俄亥俄岸上。后來天黑了,就看不到她了?!雹咧x爾比對這個說法表示懷疑:“山姆,我看這簡直不可思議——這個奇跡。踩著浮冰過河談何容易?!庇谑巧侥肪鸵晃逡皇刂v起伊麗莎的故事:
“……喏,經(jīng)過是這樣的,”山姆說,“黑利老爺跟我還有安迪,我們來到了河邊的酒館。我騎著馬在他們前頭一點兒——對于追上麗茜,我十分熱心,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個兒,所以走在前頭。我繞過酒館窗戶時,果然清清楚楚看見她在里頭。這時他們倆也從后面趕了上來。不巧,我的帽子掉了,于是我大喊了一聲——這一喊聲連死人也能給喊活過來。麗茜當(dāng)然聽到了喊聲,她一下子縮回身子去。可黑利老爺進門的時候,告訴你們吧,麗茜一閃身從旁門跑了。她走下了河堤,黑利老爺瞧見她,便哇哇大叫。于是,他、我跟安迪就追過去。她跑到河邊,只見岸邊一條10英尺寬的激流,往那邊看,是來來往往、咔叭咔叭響的冰塊,有點像個大冰島。我們一直來到她后邊,我心里捉摸,黑利老爺這下定準(zhǔn)能抓住她了??墒牵饨辛艘宦暋@叫聲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已經(jīng)跳過激流,站在了冰塊上,接著一邊叫一邊跳地朝前沖。冰塊噼里啪啦、咕咚咔嚓地響著!她像頭鹿似的向前闖。天哪,叫我說,麗茜跳得可真不同一般?!雹?/p>
山姆向主人夫婦報告伊麗莎一事后,來到了廚房,見所有奴隸都擠在那里,他一只手里拿著一條火雞腿,對著面前的聽眾把故事講了第五遍,“為了加強效果,他還必不可少地使用了各種渲染烘托手法”⑨。像伊麗莎一樣山姆的白人聽眾也多次要求他重述伊麗莎逃亡的經(jīng)過。他開始講時較為謹(jǐn)慎,后來全身心投入講故事人的角色。山姆對謝爾比繪聲繪色的講述,好比卡德喬簡短感嘆的延長的版本,同樣運用了聲音效果(“冰塊噼里啪啦、咕咚咔嚓地響著”)。大家越是刨根問底,山姆講得也越詳細、越起勁。同伊麗莎自己講述時一樣,這時聽眾也成為講故事的重要部分。山姆期待他們對故事的興趣和投入將故事繼續(xù)下去。白人每次的要求都讓黑人講述人顯示更多的講述技巧從而使聽故事的人積極參與重述。簡而言之,《湯》中的黑人敘事一下子顛倒了典型的主奴權(quán)力關(guān)系。黑人的講述受到懷疑,但同時他們控制住包括白人在內(nèi)的聽眾。謝爾比先生迫不及待地要求,“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訴我們”,極好地說明山姆的主人很大程度上依靠他講述伊麗莎逃亡的情況。山姆通過拐彎抹角、真假參半地重述關(guān)于伊麗莎出逃的各種的說法來延長對謝爾比的控制。
聽完伊麗莎的講述,伯德參議員堅持說只有他能將伊麗莎母子帶到下一個安全的藏身地,于是伊麗莎講故事的效果便昭然若揭:“……得兩次駕車穿過小河,第二次穿過小河時十分危險,除非有人跟我一樣熟悉地形……”⑩他在這里實際上重述了伊麗莎的逃亡故事,只不過由他親自來扮逃亡的角色。這樣,伊麗莎通過讓伯德參議員相信她的行動和動機而啟發(fā)了他,使伯德像自己一樣經(jīng)歷了一場不僅是個人意義上的,而且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轉(zhuǎn)變。由伯德引起的重述不只是這一次。當(dāng)他一到約翰·范·特倫普家,他“言簡意賅地講述了伊麗莎的經(jīng)歷”,范·特倫普先生就回他另一個說法:“‘當(dāng)然!當(dāng)然啦!這是人的天性??蓱z的姑娘像一頭小鹿一樣,讓人追得亂跑——不就是因為有天生的感情,做了當(dāng)母親的不得不做的事情嘛!我告訴你說,這些事情,別的先不論,簡直叫我想罵娘,’誠實的約翰說著用長滿雀斑的黃色大手背擦了擦眼睛……”?。范·特倫普重述故事確認了伯德的說法的價值并將兩個說法與故事的來源即伊麗莎本人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兩個白人,一個是支持逃亡奴隸法案的參議員,另一個是釋放奴隸并為他們提供庇護的前奴隸主,他們的交談遠比在伯德的廚房里發(fā)生的重述更簡潔。因為伊麗莎的行動令人難以想象,所以她延長講述是需要的;某種程度上,伊麗莎本人重復(fù)的方式與非裔美國文化的口頭傳統(tǒng)產(chǎn)生共鳴,并激發(fā)白人聽眾模仿這個做法??傊墓适碌牟粩嘀厥鲇柚α俊⑸蛢r值。范?特倫普聽著與故事源頭相隔甚遠的講述而落淚就是很好的說明。
斯托夫人給我們描寫了伊麗莎勇渡冰河這個了不起的故事。伊麗莎由溫順變得剛強,從謝爾比夫人所稱的“傻丫頭”?轉(zhuǎn)變?yōu)楹诶壑械摹耙柏垺?是與她在《湯》中地位的變化相關(guān)的。起初讀者和聽眾眼中這個邊緣人物在任何場景中只是忠實地為主人做事,后來她保護兒子的愿望和行動將她人性化甚至神話化了。伊麗莎試圖拯救哈利的行為使聽眾、讀者以及故事中人物都感到與她的命運休戚相關(guān)。她的行動也使她成為生存和拯救的隱喻以及充滿宗教純潔性的象征。她懷抱兒子渡過俄亥俄河的描述使人們聯(lián)想到《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渡紅河以及圣母瑪利亞伸出臂膀護佑圣嬰的古老故事原型。最終,伊麗莎的轉(zhuǎn)變,以及構(gòu)成這個轉(zhuǎn)變的行動創(chuàng)造了“可交流的經(jīng)驗”?。重述伊麗莎的故事所產(chǎn)生的力量在于它一次又一次地把過去與現(xiàn)在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歷史的寬度與眼前伊麗莎個人的更加直接的行動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創(chuàng)造了一個富有價值、值得人們流傳下去的經(jīng)驗。
因此,伊麗莎的故事在斯托夫人參與構(gòu)筑的民主和廢奴主義價值觀的精神平臺上,使每個運用它的人受益——其價值是永恒的和集體性的。它就好比流通的商品,這個商品的價值隨著故事的進展,隨著對它運用得越來越頻繁而增值。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無論他們是小說里的還是小說外的,無論通過閱讀小說還是口口相傳——因共同參與故事而凝聚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牢固的集體記憶的網(wǎng)絡(luò)。當(dāng)亞伯拉罕·林肯稱斯托夫人“一個引起一場大戰(zhàn)的小婦人”的時候,通過民主化的講述故事,《湯》產(chǎn)生的影響力已跨越種族、階級、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差異的鴻溝滲透到美國的南方和北方。此外,伊麗莎成功逃亡的意義不僅是對她個人以及故事中人物而言的,而且是對那些接受其故事并與之共鳴的讀者和聽眾而言的。
①Hedrick,J.D.(1992).“Parlor Literature:Harriet Beecher Stowe and the Question of”Great Women Artists.Signs 17(2):275-303.
②? 本雅明.講故事的人.本雅明文選[M].陳永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294-95.
④Levine,L.W.Black Culture and Black Consciousness:Afro-American Folk Thought from Slavery to Freed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③⑤⑥⑦⑧⑨⑩??? 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89-90,66,77,78,80,92,98,9,66.
(責(zé)任編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丁 易,鹽城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美國文學(xué)與文化、英語教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