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書(貴州省安龍縣第一中學(xué),貴州 安龍 552400)
初唐四杰中最年輕、成就最高的王勃,素有神童之稱。唐高宗上元二年重陽,王勃所作的《滕王閣序》,文驚四座,被洪洲都督閻伯嶼稱之為“奇才”。然而,晚清重臣、有“書生相國”之稱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年僅十一歲就寫出了文筆優(yōu)美的《半山亭記》同樣震驚四座,卻鮮為人知。
一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dá),號薌濤、香濤,晚號壺公、抱冰,別號香巖居士、無競居士。原籍直隸(今河北)南皮。父張歷任貴州貴筑、威寧知縣,古州同知,興義府知府,署黎平、遵義二府及貴西、貴東道,計三十余年。張之洞生于貴筑縣(今貴陽市)六洞橋,四歲時隨父來到貴州興義府(今安龍)①。張出身寒微,頗知民間疾苦和政治流弊,任興義知府時,廉潔奉公,治盜安民,積谷賑災(zāi),為學(xué)育才。張又精心教養(yǎng)其子,為張之洞等子侄禮聘了三位先生,教授儒學(xué)、經(jīng)學(xué)、詩賦、畫藝。童年時的張之洞養(yǎng)成了勤勉攻讀的習(xí)慣,他讀書“非獲解不輟,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倦則伏案而睡,既醒復(fù)思,必得解乃已”②。他八歲讀完“四書”“五經(jīng)”,十歲開始習(xí)作詩文。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興義知府張見招堤年久失修,就出資將招堤加高五尺(約1.67米),于堤東海子遍植荷花,又在金星山上建半山亭一座。半山亭落成之時,張大宴賓客,仿滕王閣故事,邀賓朋以翰墨記其勝。席間,賓朋個個摩拳擦掌,欲顯身手。這時,張十一歲愛子張之洞憑欄縱目,只見云峰聳立,荷花婷婷,虹橋倒影搖弋。他頓覺心曠神怡,一時間豪興如涌,奮筆寫下:
萬山輻湊,一水環(huán)瀠,雉堞云羅,鱗原星布者,興郡也。城東北隅,云峰聳碧,煙柳迷青,秋水澄空,紅橋倒影者,招堤也。緣是數(shù)里,蒹葭蒼蒼,有閣巍然,峙于巖畔者,魁閣也。穿綠陰,梯白石,禪房乍轉(zhuǎn),畫檻微通,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作亭者誰?吾家大人也。翠蘿紅蓼,羅列于軒前;竹榭茅檐,欹斜于磯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歲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郡,文風(fēng)雅俗,煥然一新,固常與民同樂者也。夫其德及則信孚,信孚則人和,人和則政多暇。由是常徘徊于此閣,以寄勝概;而亭未有焉。然其煙云萬狀,錦繡千重,早已畢具于目前。蓋天鐘靈于是,必待太守以啟之也。爰乃建亭于閣之東偏,古徑半彎,危廊數(shù)轉(zhuǎn),不崇朝而功成,易如也。
每當(dāng)風(fēng)清雨過,巖壑澄鮮,憑欄遠(yuǎn)眺,則有古樹千紅,澄潭一碧,落霞飛綺,涼月跳珠,此則半山亭之大觀也。且夫畫欄曲折,碧瓦參差,昭其潔也。煙光挹翠,竹影分青,昭其秀也。松床坐弈,筠簟眠琴,昭其趣也。分瓜請戰(zhàn),煮茗資談,昭其事也。若夫柳岸曉風(fēng),蘆花殘月,云騰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綠波澄,蓮紅香遠(yuǎn),月白風(fēng)清,水落石出者,亭之四時也。沙明荷凈,舞翠搖紅,競秀于汀者,亭之晴也。柳眉煙鎖,荷蓋聲喧,迷離于遠(yuǎn)岸者,亭之雨也。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蒼翠千重,暮而煙霞萬頃,四時之景無窮,而亭之可樂,亦與為無窮也。
至若把釣人來,一蓑荷碧,采蓮舟去,雙槳搖紅,漁唱綠楊,樵歌黃葉,往來不絕者,人之樂也。鷺眠荻嶼,魚戲蓮房,或翔或集者,物之樂也。衣帶輕緩,笑語喧嘩者,太守游也。觥籌交錯,肴核雜陳者,太守宴也。觴飛金谷,酒吸碧筒,賓客紛酬,杯盤狼藉者,太守歡也。題詩勵士,把酒勸農(nóng),四境安恬,五谷垂穎者,則太守之真樂也。
俄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者,太守歸而眾賓從也。是則知其樂,而不知太守之樂者,禽鳥也。知太守之樂,而不知太守之樂民之樂者,眾人也。樂民之樂,而能與人、物同之者,太守也。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岳陽之樓,晴川之閣,不有崔、范之品題,則巍觀杰構(gòu),沉淪于湖濱江渚矣。是地也,不逢太守,則錦谷瓊花,不現(xiàn)其佳境矣。為此亭也,則勝跡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見賞,凡夫出塵拔萃,必?zé)o沉滯而不彰矣,所以謂之與民同樂也。不志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傳于奕世,是貽林泉之愧也。故揮毫而記之,猶恐未能盡其致也。
道光二十有八年七月既望,南皮十一齡童子張之洞香濤撰。③
七百九十余言的《半山亭記》一氣呵成,文采飄逸,氣韻生動,落筆有神,在座的賓朋大為震驚,面面相覷,連連擊掌叫絕,異口同聲地稱張之洞為“神童”。
二
全文雖是仿學(xué),套用歐陽修《醉翁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筆法,頌其父張為官政績,極盡夸耀之能事,敘寫光宗耀祖的決心,抒發(fā)凌云壯志的情懷。但作者卻自有發(fā)揮與升華,更為難得的是,童心之中,竟有“德及則信孚,信孚則人和,人和則政多暇”的政治見解,有“與民同樂”的拳拳之意。
六段文字,意境雄壯開闊,恬靜優(yōu)美,生機(jī)勃勃。文章第一段以華美絢麗的語言,先總寫興義府的雄偉秀美。山環(huán)水繞,城墻若隱若現(xiàn),田野星羅棋布。繼而采用定點觀察、移步換景的方法描寫半山亭周圍的景致。青山聳翠,綠柳云煙,池水澄碧,長空瓦藍(lán),虹橋倒影搖弋,荷花婷婷,這就是招堤。據(jù)《興義府志》記載,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興義府游擊招國遴,為消除陂塘海子水患,始倡捐銀筑堤,振興農(nóng)事,救民于水火,幾經(jīng)籌措,歷時數(shù)載終于建成長堤,鄉(xiāng)人里正為感招國遴功績,遂取名為“招堤”。以后,人們在陂塘海子里遍植荷花,山景與招堤的景色相輝映、相陪襯,讓人終覺天連水茫,山接天幃,醞成一幅青色與乳霧相滲透的卷軸山水畫。張之洞以獨特的視覺,給景物著色“,碧”“、青”、“紅“”綠”等色彩字詞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在對半山亭的描寫中,張之洞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一步一景,向讀者依次展示了魁星閣、禪房、畫欄、茅亭等新建景致,這樣有遠(yuǎn)有近,有面有點地描繪景物,使文章錯落有致。
文章第三段文藻華麗,比喻博富。雨過天晴,這里的山巖格外清鮮,憑欄遠(yuǎn)眺,古樹干紅,湖水碧波蕩漾,晚霞絢麗多彩,秋月朗照,荷葉上跳動的水珠如珍珠般晶瑩剔透;半山亭畫欄婉轉(zhuǎn)曲折,亭上的青瓦錯落有致;云涌霧漫的半山亭翠綠可人……作者淋漓盡致地描寫了招堤景物的秀美,特別是“涼月跳珠”這一特寫鏡頭,富有情致和生活韻味。作者多次變換立足點,由遠(yuǎn)而近,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層層深入。對半山亭四時風(fēng)光的描繪極富層次。蘆花在月光下飄舞,晨霧在山林中升騰,夕陽從樹林中退去,這是半山亭早晚之景。春天湖水碧波蕩漾,清澈澄清;夏日荷花競相綻放,馨香醉人;秋夜皓月銀輝灑地,清風(fēng)送爽;冬季湖水退去,沙石隱現(xiàn),這是半山亭四季之美景。湖水清澈見底,荷葉碧綠潔凈,荷花隨風(fēng)搖曳起舞,像是與小洲上的綠草紅花爭奇斗艷,這是半山亭晴天之秀。煙霧籠罩著翠柳,雨滴打在荷葉上聲聲作響,遠(yuǎn)岸的景色若隱若現(xiàn),這是半山亭雨中之象。晴天視野開闊,雨天陰暗不明。早晨的景色錦繡千重,傍晚云霧在晚霞中更加壯美……讀罷此段,讓人感到云霞滿紙,綠水滌心,荷香沁脾,美不勝收。作者把半山亭秀美之景,描寫得如此完美,既有晴天之景,也有雨天之景;既有早晨之景,也有傍晚之景;既訴之于讀者的視覺,也訴之于讀者的聽覺和嗅覺,令人賞心悅目。本段語句整齊優(yōu)美,駢散結(jié)合,整齊而錯落,聲調(diào)鏗鏘,抑揚頓挫。文章第四、五兩段敘寫祥和的“宴樂圖”,與第二段太守施德治,與民同樂相照應(yīng)。體現(xiàn)官民之間,社會之間的和諧與人性。
最后一段作者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美的事物不會單靠自身就會美的,是因人才得以揚名天下。比如蘭亭,如果沒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的清湍修竹,也將荒蕪和隱沒在空山之中。岳陽樓和黃鶴樓,如果沒有范仲淹和崔灝留下的傳世佳作,縱使再有壯觀、獨特的構(gòu)造,也同樣被埋沒在湖泊江河的岸邊。而這個地方如果沒有遇到太守,那么再有錦谷瓊花,也不會顯現(xiàn)出它迷人的勝景。作者以實例作出“美在關(guān)系”的理論判定,十一歲孩童有此睿智的見解實在可貴。
總之,《半山亭記》文采飄逸,氣韻生動,意境雄壯開闊,恬靜優(yōu)美,文藻華麗,比喻博富,蘊涵睿智與哲理。
①林建曾、肖先治等編:《貴州著名歷史人物傳》,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頁。
②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1頁。
③趙煦、劉光書主編:《盤江奇葩——安龍》,貴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47頁-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