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華(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河南 濮陽 457000)
論及19世紀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人們不會忘記英國著名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和她的唯一一部傳世小說《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19世紀初期,即動蕩不安的維多利亞初期。當時的工業(yè)革命影響了整個英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隨之而來的是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加重,而相繼出臺的一些法律所保護的又是有錢人的利益,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之后又爆發(fā)了著名的“憲章運動”,罷工不斷,社會動蕩不安。當時每一個英國人的心靈都像是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即使是北部偏僻地區(qū)的地主們,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安然無事。①《呼嘯山莊》的故事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女主人公凱瑟琳為了滿足虛榮,為了獲得社會權利與經濟地位,在選擇結婚標準上,忽略了內心的真實,背叛了自己的靈魂,選擇了一個世俗的丈夫,嫁給了畫眉田莊的小主人艾德加·林頓,從此開始了她的靈肉分離的愛情悲劇。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作品是凱瑟琳自我追求的心靈史詩。
呼嘯山莊建在山頂上,草木稀疏,長年遭受風暴的襲擊。有雨之時常常是“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無雨之時,也是“陰風搜林山鬼嘯,千丈寒藤繞崩石”。山莊的房子蓋得很結實,石頭加護,窗口窄小。呼嘯山莊的外在景觀昭示了它內在的荒野、原始破壞力和頑強生命力的野性特征。
自幼生活在這里的凱瑟琳·恩肖是呼嘯山莊野性精神的典型代表:她桀驁不,把傳統(tǒng)禮法視為圣物的《圣經》“扔到狗窩里”;她強硬執(zhí)拗“,從不向她父親認錯”,不屑做乖孩子;她野蠻瘋狂,沒有片刻安靜,“一天內能讓人不止五十次失去耐心”;她刁蠻任性,有強烈的占有欲和支配他人的欲望;她放浪不羈,常逃學與希刺克利夫“跑到曠野上,在那兒待上一整天”。正如管家耐莉所說的,她“像粗野的野人一樣成長”,野性是她在與遠離塵囂的曠野的默默交流中,滲透到靈魂深處的精神特質。
希刺克利夫原是一個流浪街頭的吉卜賽棄兒,身后缺少家庭、宗教和社會背景,沒有任何束縛他的條條框框,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野人”。八九歲時被凱瑟琳的父親恩肖先生收養(yǎng),和他們一起居住在呼嘯山莊。他從小受到周圍人們的敵視、欺負與侮辱,恩肖夫婦去世后,希刺克利夫就落到田莊新主人——恩肖的兒子、殘酷自私的辛德雷手上。他被攆出客廳,淪為奴役,他不僅要做苦力,還受到精神的折磨,人格的侮辱,他所受到的待遇“足以使圣徒變成惡魔”。從這一點來看,希刺克利夫完全是處于一種野蠻狀態(tài),沒有受到人類文明的教化與安撫,性格趨于獸性。
具有反抗精神的“野丫頭”凱瑟琳勇敢地與“野人”希刺克利夫成了朋友。他們聯(lián)合起來一起反抗辛德雷的壓迫。在抗爭中,他們發(fā)現相互間深沉而強烈的需要,希刺克利夫傾心于凱瑟琳這個活潑、倔強而具有野性的姑娘,只有她才能給他理解和友誼。而凱瑟琳也意識到要獲得充分的人性,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尊嚴,只有徹底地和他生活在一起,共同反抗辛德雷的壓迫。他們的愛情就在這種共同遭遇和反抗中萌生而成。凱瑟琳直言表白:“我愛可不是因為他長得俊俏,而是因為他比我更是我自個兒。不管我們的靈魂,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他和我是同一個料子?!雹?/p>
此時的凱瑟琳尚未受到世俗文明的熏陶,仿佛是呼嘯山莊這所荒原上的一株生命之花。她與希刺克利夫之間的愛是純潔的、不帶半點瑕疵的愛,是超乎常人意義上的靈魂之愛,是精神之愛。
位于山下峽谷里的畫眉田莊則顯示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這里遠離喧囂,綠樹成蔭,周圍的綠樹成了阻擋外部狂風的天然屏障,畫眉在歡快地唱著動聽的歌曲;田莊內的大花園,繁花錦簇,風景宜人;田莊的內部布置充溢著豪華、高雅、和諧、寧靜的文明氛圍。田莊的人都是鄉(xiāng)紳,享有相當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他們的原始本性也受到了宗教倫理、社交規(guī)范的修飾和改造,他們的生活閃耀著文明的光輝,與呼嘯山莊的自然野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凱瑟琳和希刺克利夫的愛情悲劇是從“夜闖畫眉田莊”開始的。當他們窺視畫眉田莊艾德加·林頓家的客廳時,看到的是一個堂皇體面的場景:“出色的房間,鋪著大紅的地毯,椅子、桌子覆蓋著大紅的繡布;純白的天花板,圍著金邊,玻璃吊燈上的玻璃墜子像下雨般從中央的銀鏈子上掛下來,閃爍著一支支柔軟的小蠟燭?!雹蹌P瑟琳被帶進了客廳,并高興地接受了艾德加一家人的盛情款待。從這一刻起,“野丫頭”凱瑟琳被資產階級的文明和上流社會的生活深深吸引住了:高貴的身份、豐厚的財產、舒適的物質生活、體面的外表、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等等?!霸谝娮R了那般始終如一的禮儀之后,凱瑟琳對自己的粗魯行為也產生了羞恥感?!庇谑撬_始有些看不起地位低下、舉止粗野的希刺克利夫。
當畫眉田莊富有、英俊、體面的主人艾德加·林頓向凱瑟琳求婚時,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她要面對的,不僅是希刺克利夫與林頓之間、呼嘯山莊與畫眉田莊之間的選擇,也是現實與理想、自然與文明之間的選擇?!耙靶牟钡膭P瑟琳最終答應嫁給她并不愛的林頓,雖然在她靈魂的深處,她還深深地愛著希刺克利夫?!八麑頃性S多錢,我會成為這兒一帶最尊貴的女人,嫁給這樣一個丈夫,我會感到得意的?!薄叭绻4炭死蚝臀医Y婚,我們就得做乞丐;而如果我嫁給林頓,我就能幫助希刺克利夫高升,并且把他安放在我哥哥無權過問的地方?!?/p>
在畫眉田莊生活了五周之后,凱瑟琳又回到了呼嘯山莊。這時的她已經明顯起了變化:那個在荒原上赤腳追趕希刺克利夫的“野丫頭”逐漸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衣著“雍容華麗”,舉止“溫文爾雅”,言語“乖巧而又親切”,留神自己的舉止的“貴婦人”。由此看出,門第、金錢和社會地位的誘惑蒙住了她的眼睛,她試圖通過她與林頓的婚姻來挽救希刺克利夫,使他擺脫辛得雷的統(tǒng)治,以達到與她所屬的階級平起平坐的地位。殊不知她的這種幼稚的想法把她推向了毀滅的深淵。背叛愛情意味著背棄自己的靈魂,背叛自己的真正本性,痛棄生命本身。
凱瑟琳被畫眉田莊的“文明”所吸引,嫁給了艾德加·林頓。但這種“文明”的吸引對凱瑟琳而言只是一時的,因為從本質上講,她那奔放不羈的野性是與此格格不入的?!傲诸D一家文雅友善,但對凱瑟琳來說,這是個異己的世界?!雹苓@種寧靜而又缺乏生氣的氣氛,如同牢獄一般禁錮住了她原始自由的天性。
婚后郁郁寡歡的凱瑟琳徹底地領悟到:希刺克利夫才是她精神上的“同類”,她對希刺克利夫磐石般的刻骨銘心的愛遠非艾德加·林頓擁有的文明和世俗的優(yōu)勢所能比擬的。凱瑟琳是這樣向耐莉描述她對希刺克利夫和林頓的感情的:“在這個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利夫的悲痛,且從一開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強的思念。如果別的一切都毀滅了,他還留下來,就能繼續(xù)活下去;如果一切都留下來,他卻給消滅了,這個世界對于我就將成為一個極陌生的地方。我對林頓的愛像是樹林中的葉子:我完全曉得,在冬天變化樹木的時候,時光便會變化葉子。我對希刺克利夫的愛恰似下面的恒久不變的巖石:雖然看起來它給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這點愉快卻是必須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利夫!他永遠永遠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為一種樂趣,并不見得比我對我自己還有趣些,卻是作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钡莿P瑟琳的選擇深深傷害了希刺克利夫。他毅然出走,帶走了她的靈魂,此時的凱瑟琳遭受著靈肉分離之痛,在畫眉田莊行尸走肉般地生活著。
當希刺克利夫消失多年后意外地出現時,凱瑟琳再也無法保持冷靜,對舊日情人的如火山爆發(fā)般的情感與她對丈夫的冷淡卻又摻雜著悔恨的情感令她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感情困境:一邊是代表著她原始自然天性的希刺克利夫的愛,一邊是應遵守的社會道德與理性,凱瑟琳的靈魂在野性與文明這兩種精神指向之間游移不定,難以取舍,陷入無止境的分裂和撕扯之中。此時此刻,被感情折磨得病入膏肓的凱瑟琳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孤獨、困惑和“有苦難言的煩惱”。在這場野性與文明的抗衡較量中,凱瑟琳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最終陷于癲狂、神經質,絕食而死。
凱瑟琳生活在世俗等級觀念橫行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講究的是身份第一、金錢至上。對于大多數的婦女而言,結婚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不少人講究門當戶對,把社會地位、財產等當成擇偶的必備條件。盡管凱瑟琳粗野狂放,對希刺克利夫的愛很執(zhí)著,她也無法抵御“文明社會”的誘惑,上流社會的生活激發(fā)了她強烈的虛榮心和名利欲。她覺得林頓漂亮,和他在一起會很開心。他又年輕又有錢,她會以這樣的丈夫而自豪,會令鄰居們羨慕。而嫁給希刺克利夫會貶低她自己的。就這樣,只為那塵世的浮華的緣故凱瑟琳嫁給了畫眉田莊的小主人艾德加·林頓,悲劇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梢哉f,她和希刺克利夫的愛情是被當時的資產階級的階級偏見所拆散的。
凱瑟琳生性傲慢,性格強盛。因為好強與虛榮心,所以她想要贏得所有人的羨慕。于是,凱瑟琳嫁給了有很高社會地位的紳士艾德加·林頓;因為好強與虛榮心,她要求別人一定要順從她,否則她會強烈折磨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婚后的凱瑟琳總是以她的意愿強烈要求林頓。在凱瑟琳因為希刺克利夫而與丈夫林頓爭吵時,小說是這樣描述的:“她的狂暴足以使圣人也生氣。她躺在那兒,用頭直撞沙發(fā)扶手,而且咬牙切齒,你會以為她要把牙齒都咬碎呢!”她能把自己鎖在臥房里,整整三天拒絕進食。她用手撕破枕頭,在夜深時分,她不顧徹骨的寒氣,堅持要把窗子打開,直接感受從曠野里吹來的寒氣。凱瑟琳用這種自我虐待的方法迫使丈夫就范,卻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
凱瑟琳又是自私的,她愛希刺克利夫,卻錯把這種愛當作需要用金錢來回報的東西,所以她選擇了嫁給林頓,希望用林頓的錢來幫助希刺克利夫,卻完全沒有顧及他的感受。等希刺克利夫回來后,她又不顧及林頓的感受,與希刺克利夫親密交往,并希望林頓像他一樣喜歡希刺克利夫,或者至少應該包容他。凱瑟琳總是以自己的意愿辦事,認為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應圍繞她旋轉,所以直到最后,她還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根源來自別人不友善的行為??梢?,她需要的是一種自由的愛,完全用自己的思維去生活,而不是一種刻意的生活方式。她這種極端自私的性格,將她推上了一條永遠沒有希望的悲劇之路。
人生活在社會中,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甚至會桎梏于由社會思想、道德、習慣等諸多因素羅結而成的網。凱瑟琳既無法放棄對希刺克利夫發(fā)自靈魂深處的愛戀,又無法抗拒外部物質文明的誘惑。在追求文明生活的道路上,她雖然努力想改變情人,使野性與文明能相互地糅合在一起,但是她試圖從外界得到幫助,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解決,最終導致迷失自我。但作者似乎又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金錢與愛情的面前,女子應該如何選擇才能獲得自己的幸福呢?選擇金錢的凱瑟琳沒有走向幸福的殿堂。但她的選擇又在情理中,因為只有與有錢人結合,她才能夠在那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假如凱瑟琳選擇了愛情,與希思克利夫一起去流浪,能保證他們一定會幸福嗎?
馬克思認為,只要人對他人、對自然的關系不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關系,而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關系,人就會喪失自我,成為異化的人。金錢便具有此種異化作用的巨大力量?,F代社會中,金錢與情感似乎已形成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無論怎樣純真的情感,在金錢的誘惑面前似乎都難以持久,純潔的情感與骯臟的貪欲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可能是人自身始終擺脫不了的矛盾,而人對金錢與情感的選擇恰好反映出人性的局限。
人應該以真實的自我需要進行選擇,在精神層面上擺脫外在的奴役,保持獨立的人格,順乎天性的發(fā)展;再通過自身努力,追尋和吸收文明社會形態(tài)中蘊涵的真善美的行為方式,找到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之間的平衡點,從而根本上取得內在靈魂的真正自由和外在世俗生活的寧靜與幸福。
① 張奎武.英美概況(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② 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M].方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文中有關該小說譯文,出自此書的,不再另注.
③ 聶珍釗.外國文學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④ 張志慶.歐美文學史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⑤ 艾米莉·勃朗特.英語大書蟲世界文學名著文庫[M].英語大書蟲研究室譯.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